自殺預防

自殺預防

suicide prevention 又稱自殺於預。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國家和世界經濟的緊張以及革除社會的病態狀況,保證政治上的安定等。自殺預防可分兩方面:一是就自殺者細微和早期的徵兆及表現進行大眾的和專門性的教育;二是在自殺事件發生之後,向自殺未遂的倖存者提供一系列的有關諮詢和服務。從人性的弱點來說,人人都怕死,可偏偏自殺者卻有非凡 的勇氣想著法兒地尋死;我們說,自殺的原因之一是貧窮,即活不下去了就死,可從統計資料上看,自殺率高的地 方往往是文化、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我們說自殺是浪費生命,但生命價值高的人卻偏要實施這種浪費。

基本概念

自殺是一種病

根據 國家統計局編的《 中國統計年鑑》(1990)公布的全國人口數,又可推算出1987年—1989年我國人口的自 殺率:1987年為17.56/10萬人,1988年為17.18/10萬人,1989年為17.07/10萬人。

自殺的人越多,我們對自殺的原始動因和激勵因素就越要摸清。但對於自殺,我們確實還有許多方面的內容沒 有搞清楚。也正因如此,自殺的神秘色彩就越來越濃厚。從人性的弱點來說,人人都怕死,可偏偏自殺者卻有非凡 的勇氣想著法兒地尋死;我們說,自殺的原因之一是貧窮,即活不下去了就死,可從統計資料上看,自殺率高的地 方往往是文化、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我們說自殺是浪費生命,但生命價值高的人卻偏要實施這種浪費。如何來解 釋這些問題?

專家們首先將自殺看成是一種病態。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說自殺是社會病態;著名的德國倫理學家包爾 生說自殺是道德病態;著名的德國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說自殺是精神疾患。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殺是一種疾病。 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雖然對自殺的研究,需要醫學家(精神醫學、法醫學、預防醫學)、社會學家、哲學家、 心理學家、政法學家等專家的多角度投入,但首先應該肯定:

自殺是 生理、 心理和社會的異常,因此應作疾病處理。這符合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 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 有疾病或不虛弱,還是在肉體、精神和社會方面的完全良好。”從疾病的角度看,自殺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驅症狀, 如情緒低落、抑鬱、思維遲鈍、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人格解體、注意力缺乏、 性慾缺乏、失眠等;自殺有病因, 如生物、心理、社會的原因;自殺有症狀,如創傷、窒息、 中毒;當然自殺還有預後,如死亡、殘疾或恢復。由此,可以說,自殺是不是疾病,已經不是理論探討的問題,而是承認不承認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自殺看成是一種疾病,我們就應該注意什麼樣的人容易自殺。

自殺者多數患有精神疾病,尤以 抑鬱症常見。而自殺行為又是 精神分裂症和 躁狂症的常見症狀。臨床發現,神經和精神病患者的自殺率較普通人口高;社會地位高的專業人員自殺率較普通人口高。國外調查,自殺與文化水平、 生活水平、富裕程度相關。英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自殺率比普通人口高,但省立大學則否。研究表明,在個體心 理方面,絕望是自殺危機形成的關鍵。精神質及神經質氣質的個體,有自殺意念的易感性。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使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名牌 大學裡,患有精神衛生疾病的學生比普通大學的學生多。也使我們理解了德國19世紀著名倫理學家 包爾生的話: “懶惰是自殺的最好預防物”,進而理解,為什麼瑞士、德國、日本這些經濟已開發國家的自殺率很高,而非洲大陸 是自殺率十分低的地區。從這個起點上認識自殺,我們也許會對自殺持一種平常的心態,進而使大眾更從容地對待 這一種疾病現象,找出預防和干預的有效辦法。

我們確實應該注重 自殺預防。事實上, 自殺預防不僅是一門 科學,而且是一門 藝術。 美國 舊金山的 金門大橋, 歷來被企圖自殺者看作是結束生命的風水寶地。在那裡,投海自殺者的成功率很高,絕大多數無生還。而在中國 南京和 武漢長江大橋,儘管那裡的風景也獨好,但自殺者跳水成功的只有一半左右,因為這裡晝夜有武警官兵巡邏, 他們對發現自殺徵兆和搶救的技術與組織都有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

我們還應該更加注意對 醫生進行精神衛生疾病發現方面的技術和心態的培訓。因為自殺病多有前驅症狀以及自殺徵兆,這種徵兆往往與神經官能症和抑鬱症的症狀相混淆,尤其是輕度抑鬱症在臨床上鑑別診斷較為困難,易漏 診或誤診。自殺病徵兆也常被患者家屬或同事、同伴忽略,如一些暗語或行動不被作進一步的理解。所以,一切有關自殺病學方面的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症狀介紹

自殺預防自殺預防

自殺者的性格特點專家認為,從自殺者的性格特徵看,過於內向,孤獨、容易陷入焦慮與絕望感中,偏執,過分認真,責任感過強,缺乏興趣愛好,情緒不穩定,心情多變。而這些性格特徵常常與偏頗的父母教養態度,複雜的家庭關係有關有研究報導,自殺者中性格內向與較內向的占95.2%,孤僻占52.4%,虛榮心強占71.4%。

有學者對1987年8月至1988年10月100例自殺急診病人的分析發現,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者占2/3,內向性格容易出現焦慮感、絕望感。而認真、固執、責任感強又沒愛好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則強烈自責,易產生自殺。另外有1/4的人屬外向性格的人,可能與一時衝動有關。

外向性格的人如果同時伴有自我中心,情感變化大、易激惹,對人情感膚淺的癌病性人格時,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對自殺者及自殺未遂者進行詳細的性格傾向分析,可以為自殺預防提供參考。

自殺是出自本人意願、採取急劇手段毀滅自已生命的行為。從心理角度來分析,自殺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心理滿足型。如高僧的絕食坐化;賭氣性自殺;為堅持某種主張的示威性自殺等。二是心理解脫型 。如由於自卑、悲觀、空虛、厭世、羞辱、悔恨、畏懼、絕望等,當一個人的煩惱和苦悶發展到極端,對“破局”的事態產生恐懼,對生活失去信心,對現實感到絕望而採取的唯一的、最後的“保護”手段。

自殺分類

國外也有學者將自殺分為三類:

(1)利己型。屬於這種類型的自殺者,由於缺乏集體的溫暖與支持,產生了孤獨感、空虛 感、悲觀 絕望感受而造成自殺。

(2)利他型。個人為了堅持某種信念、張揚某種主義或效忠某一團體而捨生自殺,則屬於些種類型。

(3)動亂型。這種自殺行為,多發生在社會大動盪時期,也就是在動亂的社會條件下,某些人由於失去改造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和信心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一般情況下, 內向型性格的人易自殺,外向型性格的人不會輕生。 抑鬱質的人易自殺, 膽汁質的人易輕生, 粘液質、 多血質的自殺者人。癱瘓、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殺, 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自殺率尤其高。

類型

中國三大獨特的自殺特徵

面對嚴重的社會、經濟和心理壓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不堪重負而選擇自殺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然而中國幾個獨特的自殺特徵,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

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1998年全國衛生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在15~44歲青壯年中,我國農村和城市人口的自殺率分別為20.51/10萬和6.22/10萬。而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率更高,城鄉老年人自殺率的差異高達5倍。據專家分析,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家中存放著烈性殺蟲劑,因此服用農藥自殺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這種方式致死性強,並且農村地區缺乏受過良好培訓、能有效搶救農藥中毒的醫務人員,致使許多衝動服毒的人自殺成功。

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中國是報告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的極少數國家之一。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提供的數字表明,我國每年有15.7萬婦女死於自殺,另有150萬婦女 自殺未遂。自殺已成為我國農村女青年的首要死因,約占總死亡的30%多。全國婦聯婦女權益保護部主任徐維華指出,包辦婚姻和低下的社會地位,常常使農村婦女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而走上絕路。婦女自殺往往使兒童成為受害者,每年我國因自殺成為單親家庭而因此受影響的兒童達1.35萬。

中國1/3的自殺死亡者和2/3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時沒有精神障礙。而相比之下,幾乎其他所有國家的90%以上的自殺者是有精神疾病的。我國一項自殺未遂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僅有38%的自殺未遂者有精神障礙,在我國,急性生活事件造成的嚴重應激更易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 加拿大學者費立鵬認為,由於中國沒有強大的反對自殺的法律禁令,因此當人們長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時,可能會將自殺視為解脫痛苦、減輕家庭負擔的一種可接受的方法。在這種“寬容”的大環境下,那些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的群體,在急性應激狀態下就會出現衝動性的自殺行為。

診斷標準

容易 自殺的人群自殺者的預兆與表現狀態 什麼人容易自殺?如果他與下面5種狀態有關,則屬自殺高危人群,也許他自己未曾覺察,但作為朋友、兒子或兄弟,你應該及早提醒,令其狀態發生積極改變。

獨居者:孤獨的男人更容易自殺

自殺率與獨居生活有顯著關係。當集體約束力減弱,隔離和孤獨便會增加男人的抑鬱、睡眠障礙和絕望。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多表現為無欲、失去生存意志,但自殺行為並不多,然而戰後許多倖存者卻紛紛自殺。

離婚者:25~29歲男性中,離婚者的自殺率是已婚者的4.4倍。家庭責任感降低、經濟負荷增加、生活秩序被擾亂均是離婚者自殺率高的原因。婚姻對男人的自殺行為起著保護作用,特別是年輕人,65歲以上男性受離婚影響則小得多。

專家還發現,在美國離婚率是預測自殺的第一位因素。醫生、作家、主持人,自殺者生前有嚴重的職業適應困難。 醫生:美國醫生的自殺率至少為同齡人的2~4倍; 精神科醫生和 牙醫的自殺率最高,因為他們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多,且易於得到藥物。

熱線節目主持人:熱線節目主持人遭遇生活意外事件的程度與精神科醫生相似。

作家:對社會弊端的深刻認識、不安定的生活和感情狀態,均是作家自殺的原因。靈感到來時瘋狂創作,激情缺失時心情低落,雙相情感性障礙常令作家選擇輕生。

突發事件堆積

突發事件降低自殺抵抗力: 社會學家Holmes在“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中,列出了43項生活事件,包括:配偶死亡、離婚、夫妻分居、入獄、疾病、結婚、激情工作、婚姻和解、退休、家庭成員健康改變、性困難、家庭增加新成員、事業再適應、經濟狀態改變、大宗抵押、取消抵押或貸款的贖回權、工作責任性質改變、子女離家、突出的個人成績、妻子開始或停止工作、入校或離校、個人習慣的修正、與上司糾紛、工作時間或狀態改變、住所改變、學習改變、小宗抵押、睡眠習慣改變、進食習慣改變、休假、輕微踐踏法律等。

上述任何事件在一年內達到150個生活改變單位,便被定義為“生活危機”。

不可消除的野心 無法滿足的焦慮引起大量自殺——物質越豐富,欲望愈烈,而過份的要求會使滿足成為不可能,因為沒有停止的標誌,人們得不到滿足便總處於激動不已、焦慮不安的狀態之中,這種精神狀態是引起大量自殺的主要原因。

杜爾凱姆在其經典著作 《自殺論》(1897年)中將這種自殺稱之為動盪型自殺,與利已型自殺和利他型自殺一起,構成自殺的三個種類。“利已型自殺是由於人們在生活中找不到寄託;利他型自殺是由於人們覺得生命的寄託超出了現實生活;而第三種自殺來源於人類行動的缺乏規範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

自殺的三級預防

自殺的干預主要在預防,預防自殺可分為三級,即 一級預防, 二級預防和 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一級預防主要是指預防個體自殺傾向的發展。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農藥、毒藥、危險藥品和其它危險物品,監控有自殺可能的高危人群,積極治療自殺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廣泛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人群應付困難的技巧。

二級預防:二級預防主要是指對處於自殺邊緣的個體進行 危機干預。通過心理熱線諮詢或面對面諮詢服務幫助有輕生念頭的人擺脫困境,打消自殺念頭。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主要是指採取措施預防曾經有過 自殺未遂的人再次發生自殺。

社會學理論

關於社會和文化對自殺行為的影響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理論是 法國 社會學家Email Durkheim於十九世紀末提出的。根據與社會整合程度的不同,Durkheim將自殺分為如下三種類型(Durkheim曾經提出了縮命性自殺的概念,但是沒有進一步闡述):

1. 利己性自殺:自殺者缺乏或喪失個體社會聯繫,沒有和重要的社會團體整合在一起。缺乏家庭整合作用可以用於解釋未婚者、喪偶者的自殺率高於有穩定婚姻關係者,特別是有小孩者。農村社區比城市社會有更強的社會整合,所以自殺率較低。 新教徒之間的聯繫比 天主教徒鬆散,因此其自殺率較高。

2. 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 suicide):自殺者與社會的結合過度密切,個體為團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如日本士兵在戰爭中的自殺,幾年來某些宗教和政治信仰者的自殺式爆炸等。

3. 失范性自殺(anomic suicide):在社會制度重大變革及政治動亂中,個體感到無所適從,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行為規範而致精神頹廢,感到理想破滅(disillusionment)、失望,則出現自殺。Durkheim認為這是十九世紀西方國家自殺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我國 文化大革命中知識分子的自殺可稱為這類自殺的典型例證。經濟情況和社會地位急劇變化,感到無所適從而自殺者也屬於這一類。

幾十年來,Durkheim的觀點遭受了不少的批評,但社會關係在自殺病因中的地位一直沒有受到懷疑。Sainsbury(1955)報告美國某地28個自治鎮三十年間自殺率的改變,發現自殺率與社會隔離(如獨居,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及社會解體(social disorganization )有關。其中社會隔離最為重要,對自殺率的影響比貧困更為明顯。Paffenbarger和Asnes調查了哈佛大學和賓洲大學的225名自殺死亡的學生,發現這些自殺者與對照組比較,童年期父母離異或父母死亡的比較明顯地要高一些。

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顯示:社會不穩定、政治危機、失業、貧困,社會關係惡化以社會心理刺激的形式作用於個體,在個體素質(包括心理素質與健康素質)不良、或刺激過於強大的情況下,導致個體精神崩潰,成為自殺的主要原因。在各種社會心理刺激中,又以人際關係的中斷或惡化最為重要。與配偶的嚴重爭吵、家庭成員不和、工作中與人相處不好,戀愛問題等是自殺行為的直接起因或誘因。另一方面社會因素如社會支持、個體因素如豐富的經歷,良好的素質作為耐受刺激和危機的重要力量,必須予以同樣的重視。總之,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社會關係來研究自殺問題,應當視自殺為一種社會現象。

其它社會學理論,如 功能主義(functionism)、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標籤論(labeling theory)都根據自己的理論觀點作出過對自殺的社會學解釋,在此不再詳述。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有關社會學專著。

7預防方面編輯

自殺預防可分兩方面:一是就自殺者細微和早期的徵兆及表現進行大眾的和專門性的教育;二是在自殺事件發生之後,向自殺未遂的倖存者提供一系列的有關諮詢和服務。有關研究證實,在自殺行為出現以前,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先兆,約90%的自殺者會有某種程度的緊張或異常的表現:一是語言上的,如“你們不要老是跟在我身邊”;二是非語言的,如放棄了自己所珍視的財產。當人們發現這種先兆而採取某些措施時,自殺事件便可得到控制。

自殺預防主要包括七個方面:

①對每一個自殺事件的致死性程度進行足夠的估價。

②充分認識絕大多數自殺者的矛盾心理,即在同一時間內既想死、又欲生。這時最需要人們去營救他們。

③充分認識移情的重要作用,希望的移入和他人的幫助會使自殺者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氣。

④在對病人進行診治時,應逐一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障礙及挫折、孤獨無助、憤怒等等。

⑤醫務工作者要主動接近病人,切不可疏遠迴避。

⑥幫助病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⑦動員病人的親屬如配偶、情人、父母兄弟姐妹等與病人多接觸,這種接觸是最理想的輔助治療。

相關資料

導致 自殺行為的原因(心理機制)

導致自殺行為的心理機制,與那些常見於其他自我毀滅方式者(如酒中毒,魯莽駕車,自殘及暴力性反社會行為)很相像。自殺往往是自毀行為整個過程中的最後一個行動。童年期的創傷性經歷,特別是家庭破碎或父愛,母愛的剝奪造成的痛苦,在那些有自毀行為傾向的人身上非常多見,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難於和他人建立安全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受虐待的妻子以及兒童虐待案的受害者更易發生自殺企圖,這反映了家庭內部情感剝奪和暴力的惡性循環。

自殺行為常有多種複雜的動機。釀成自殺的主要原因包括 精神障礙(主要是抑鬱症),社會因素(失望和失落感),人格異常(衝動性與攻擊性)和軀體疾病。其中一個因素(通常是某一重要關係的破裂)往往是引發自殺的導火線。

在所有企圖自殺的病例中,一半以上與 抑鬱症有關。抑鬱症可由社會因素引發,例如婚姻不和,戀愛破裂和不快,與父母吵架(年輕人中)以及最近的生離死別(尤其是老年人)。伴發於軀體疾病的抑鬱也會導致自殺企圖,但軀體殘疾,特別是慢性或痛苦的殘疾,與既成自殺的關係更為密切。老年人的軀體疾病,尤其是嚴重,慢性與痛苦的疾病,與自殺明顯相關,約占老年人自殺病例的20%。

飲酒可誘發自殺行為,因為酒會加重抑鬱性情緒波動的強度,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大約30%自殺企圖者在行動前曾飲酒,約一半酩酊大醉。由於酒中毒本身,特別是"以飲酒為樂的酒鬼",在戒酒期常會產生深深的懊悔感,所以,酗酒者特別容易自殺,即使在清醒時也會如此。有一項研究中,10%的酗酒者自殺了。包括旨在預防自殺的措施在內的酗酒治療計畫可能會降低自殺發生率。

有時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也會發生自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容易發生抑鬱情緒,從而導致自殺。其自殺方式往往很奇特,常是暴力性的。自殺企圖並不常見,儘管它可能是精神病性紊亂的第一個顯著症狀,在疾病早期發生,這可能是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與意志活動出現混亂的結果。

人格障礙者容易發生自殺企圖,尤其是具有邊緣性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情感不成熟的人,其忍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應激會發生感情衝動,暴力和攻擊的反應。有時可發現他們有過量飲酒或濫用藥物的習慣,或犯罪行為的記錄。在分居或離婚者中有不少人產生自殺企圖,這可能因為他們較難形成持久成熟的人際關係,以致他們生活中社交機會減少,孤獨與抑鬱。對於這些人,即使解決了原來那些麻煩透了的關係,還要承擔建立新的關係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壓力,這可能成為應激因素。

部分自殺企圖中" 俄羅斯輪盤賭"的性質占了重要地位,亦即死生由命。這種性格不穩定的人在玩命的危險活動如魯莽駕車,危險運動中找到了刺激和興奮。自殺行為中常顯露出對他人的攻擊性---尤其是自殺的殺人者以及因暴力犯罪服苦役期間自殺的囚徒。只要考慮到他們承受的痛苦,其自殺顯然是指向其他的重要人物。

器質性腦病的 譫妄(例如藥物,感染或心力衰竭引起的譫妄)或痴呆都可伴有情緒不穩定的表現。有時病人在短暫而深度的抑鬱性心境波動時會發生嚴重的暴力自傷行為。此時意識常不太清楚,病人對當時情景可能只有模糊回憶。癲癇病人,尤其是額葉癲癇病人,會頻繁發生短暫而深度的抑鬱發作,加上他們手頭又有藥品,所以發生自殺行為的危險性高於常人。 自殺方式

選用何種方法自殺,由文化因素及工具的可獲得與否決定。採用的方法反映了自殺意向的嚴重程度,因為有些方法(如從高處跳下)幾無生還的可能,而有些(如服藥)卻有獲救的希望。然而,也不可就此認為,採用未能致命的方式就是自殺意向不夠嚴重的表現。自殺方式如很怪異,往往提示存在精神疾病。

服藥是自殺企圖者最常用的方式。巴比妥類已較少使用(20%降低到10%左右,但採用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自殺的個案在增多。撲熱息痛是一種安全的止痛劑,但過量服用也是非常危險的。

約20%的企圖自殺者合併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或藥物,致命的危險性增加了,特別是在藥物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時更是如此。如患者並用多種藥物,應測定患者可能接觸的所有藥物的血濃度。

暴力方式(如槍擊或上吊)在自殺企圖中並不常見。在既成自殺者中,以採用槍枝自殺者最多見,男性占到74%,女性中的比例為31%。以槍枝自殺的比例隨獲得槍枝的難易程度以及手槍管理的嚴格與否變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