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預防干預

自殺預防干預就是主要針對學生,加大心理輔導並利用一定的措施來預防和干預有自殺傾向的人。預防干預措施共分三級。

背景

自殺干預室自殺干預室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和上海教科院普教所曾調查過上海8個區、2500多名中小學生,發現有24.39%的孩子曾經有一閃而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過“自殺閃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經認真考慮過自殺;5.85%的孩子曾經有過計畫,其中實施而未遂者達到1.71%。絕大多數的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根據市教委發布的2008年《上海市中小學生安全情況報告》,2008年上海中國小非正常死亡學生71人,其中在校園內非正常死亡4人,在社會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67人,溺水、交通事故、自殺等是中小學生最大的“殺手”。最典型的是在2008學年開學前一天,上海共發生3起學生墜樓事件。
另外,根據市教委公布的《2008年上海高校學生安全情況報告》,2008年上海高校自殺23起,半數以上是由於不同程度的抑鬱症所致。

自殺因素

導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涉及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等方面。處於社會和經濟劣勢地位人群、童年時有過不幸遭遇者、成年後各種壓力較大者、患嚴重精神疾病者,自殺可能性較高。而學生由於受挫折教育少,加之人際交往壓力、家庭關係緊張、父母鬧離婚、受人欺負等,碰到一點困難、一點挫折,都會患上雙向情感障礙,嚴重的容易走向極端。
對自殺案例追蹤發現,部分學生自殺前喜歡酗酒。這是因為人在清醒狀態還不敢做出絕望的事情,還有所顧忌,但酗酒後自控能力迅速下降,衝動一下子釋放出來,就會造成對生命的漠視。

在大學,新學期,環境會發生變化,原先熟悉的環境一下子變得陌生,尤其是新生,面對新的環境最容易產生抑鬱,如果不正確引導,就會導致精神障礙疾病,從而產生自殺念頭。
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父母哄著、寵著,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周圍的人都是平等的,心理支持網路一下子沒有了,碰到困難的時候不知怎么辦才好,心情會變得惡劣,或者想不開,又無處訴說,此時人的情感最容易發生變化。長期積累後,就覺得活著沒什麼意義,容易選擇走極端。

自我調節

自殺預防干預 自殺預防干預

清楚認識自殺的“前兆”,一般是嚴重的抑鬱,比如感覺很孤獨,持續兩、三個星期不開心,以前很感興趣的事情也不想做了,經常哭泣,做什麼事情都覺得沒勁。一旦出現以上症狀,就要開始注意了,及時去醫院檢查,如果發現有抑鬱症狀的話,要及時用藥,找專業醫生進行心理治療,這是預防自殺重要的一環。
長時間感到“鬱悶”的時候,最好找好朋友傾訴。有些大學生習慣以成功者姿態出現在朋友面前,碰到難題卻礙於面子不願傾訴,怕給人造成無能的印象。其實,在覺得最難受的時候,傾訴是最好的減壓方法。
孤獨的時候,儘量不要一個人呆著,以免更加孤獨,找一個專業的心理醫生,建立比較長期的聯繫,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及時就醫,為自己建立一個心理支柱。
如果有了強烈的自殺念頭,可以採用以下的“急救”方式。寫下自己有價值的方面,以及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告訴自己:其實我還有很多可取之處,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值得眷戀的人和事情。然後寫下自己對生命絕望的深層原因,然後著手去解決,必要的時候請求別人的幫助。

干預措施

三級干預就是對所有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告知怎樣尊重生命,怎樣釋放人際交往中的壓力,怎樣有效應對家庭矛盾,怎樣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等。
在此基礎上,採取二級干預,對學生進行篩查,對患有抑鬱症的學生,對有可能存在自殺情緒的學生,集中進行心理治療,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對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進行一級干預,除個別進行心理治療外,還輔以藥物治療,以防止悲劇發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