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縣左拉清真寺

最早在左拉村居住的有張、蘇、王、敏四戶回民.哪裡有回民,那裡就有清真寺,這是回民的特徵。左拉村四戶回 民也理所當然的修建了一座小型禮拜堂,後來規模不斷擴大。民國3年(1914年),白朗來洮,清真寺被毀。第二年左拉村自己燒磚制瓦,重新建起了清真寺,當時制磚的遺址現在還清析可辨;民國18年(1929年),地方變亂。清真寺及民房全部被焚毀。1941 年,左拉村於原址上,在城關郊口回 族鄉紳王大爺的資助下,由本村張三 子主持,又重修了清真寺。此寺於 1965年“文化大革命”中拆除。黨的十 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 落實。各地清真寺恢復開放。於是1985年在張全個等人的支持下,左拉村再一次修復了現存的這座寺,全寺占地面積1.5畝,西面是3間大殿。磚木結構,四紮角,簡樸典雅,北面3間簡易瓦房是阿訇的住房。   

基本信息

臨潭縣左拉清真寺
地址:甘肅臨潭縣城關鎮左拉村
郵編:747500
現任教長:蘇三娃子
現任學董:張三子

簡介

左拉清真寺位於臨潭縣城關鎮左拉村內,距舊城(縣城)以北兩公里處。左拉村北面與卓尼縣申藏鄉左拉村隔一小山毗鄰。分別稱前後左拉。東與本縣長川鄉馮旗村相連,中間為兩村共同放牧區。“左拉”一詞藏語意為“牧場”。這個村名是由於唐朝時,挑州為吐蕃王朝所轄。後又被吐浴渾占據,這時左拉均為放牧區。所以“左拉”一詞便傳了下來。元朝時,左拉莊前(約在左拉前一里處)有一座喇麻寺院。並且是一座蒙古碩特部落的城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洮州納麟七站三副史反叛。明朝中央派遣回族名將沐英率兵征服挑地。沐英的士兵中多為南京、安徽定遠、懷遠的回民。收復挑州後,一部分士兵留守堡寨未歸,遂在舊城,新城及四鄉安營紮寨,閒時屯墾、戰時為兵、與當時從南京遷來的移民通婚,逐漸繁衍生息。最早在左拉村居住的有張、蘇、王、敏四戶回民.哪裡有回民,那裡就有清真寺,這是回民的特徵。左拉村四戶回民也理所當然的修建了一座小型禮拜堂,後來規模不斷擴大。民國3年(1914年),白朗來洮,清真寺被毀。第二年左拉村自己燒磚制瓦,重新建起了清真寺,當時制磚的遺址現在還清析可辨;民國18年(1929年),地方變亂。清真寺及民房全部被焚毀。1941年,左拉村於原址上,在城關郊口回族鄉紳王大爺的資助下,由本村張三子主持,又重修了清真寺。此寺於1965年“文化大革命”中拆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各地清真寺恢復開放。於是1985年在張全個等人的支持下,左拉村再一次修復了現存的這座寺,全寺占地面積1.5畝,西面是3間大殿。磚木結構,四紮角,簡樸典雅,北面3間簡易瓦房是阿訇的住房。
全村43戶人家,230多人。該寺於清光緒年間(約188O年)隨清真上寺改奉北莊拱北。清光緒年間聘任敏家嘴的東個阿旬開學。該阿訇在左拉開學長達17年之久。現任開學阿訇是蘇家莊子村的蘇三娃子。近幾年來,左拉村湧現出了一批優秀學生,其中留學巴基斯坦伊斯蘭大學的丁俊較有成就、左拉村是臨潭回族中較殷宮的村莊之一,以農為主,兼營牧業、商業,外出經商者也為數不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