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架鼓

臨清架鼓

 臨清架鼓是一種純打擊樂合奏形式,由鼓、點鑼和大鑼(也叫“篩鑼”)三種樂器組成。從規格來說,鼓面直徑一般為1尺3寸,高20厘米。點鑼和大鑼“個頭”相差懸殊:點鑼鑼面直徑一般為20厘米,因為小,所以叫“點鑼”;大鑼鑼面直徑一般為80厘米到120厘米不等,因其個大如篩,故又稱“篩鑼”。

簡介

臨清架鼓臨清架鼓

臨清是歷史文化名城,古運河傳統文化的流傳在這裡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韻,臨清架鼓會是臨清人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一種歡樂的慶典風情。臨清架鼓 是舊時臨清廟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年農曆三月三十日開始到四月底,歷時一個月,是盛況空前的臨清廟會,廟會期間除了經貿交易和各種祭祀活動外,就是要舉行雲龍會,舞獅會,秧歌會,架鼓會等各種表演活動。各路文藝大軍,各顯技藝,招搖過市,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臨清架鼓就是當時比較盛行的一種大型表演活動,所有樂器有鼓、點鑼和篩鑼,樂隊的組成分為大小兩種,大隊一般有二十四面鼓,八麵點鑼、兩面篩鑼組成,小隊一般有八到兩面鼓,二到十麵點鑼,一面篩鑼組成。

演奏形式

臨清架鼓是一種純打擊樂合奏形式,由鼓、點鑼和大鑼(也叫“篩鑼”)三種樂器組成。從規格來說,鼓面直徑一般為1尺3寸,高20厘米。點鑼和大鑼“個頭”相差懸殊:點鑼鑼面直徑一般為20厘米,因為小,所以叫“點鑼”;大鑼鑼面直徑一般為80厘米到120厘米不等,因其個大如篩,故又稱“篩鑼”。每種樂器都有獨特的音效特點。鼓聲雄壯有力、威武;點鑼聲音高、尖、亮,穿透力強;而大鑼發出的聲音則渾厚低沉、寬廣。

臨清架鼓的演奏隊伍有“半隊”、“整隊”之分。人員和樂器齊備時,可組整隊,即所有樂器要由48面鼓、8麵點鑼和2面大鑼(每一面大鑼均需由兩人抬起,另需有一人敲打)組成;而半隊的組成結構自然就是整隊的一半了。但不管是“整隊”還是“半隊”,臨清架鼓都有鼓點豐富多變、聲音洪亮威武、氣勢磅礴雄偉的特點,因而,臨清架鼓會在歷史上又有“威武會”之稱。解放前,臨清架鼓是和寺廟以及寺廟主持的祭祀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時,臨清廟宇最多的時候,大大小小共有72座。每座廟宇都定期組織廟會。廟會期間,各架鼓會便和廟宇自由結合,參與其中,賺取報酬。除了主要參加廟會的祭祀活動外,在商家開業和大戶人家婚喪嫁娶時,他們也前去提供服務。也正因如此,在舊社會,架鼓成了“‘要飯人’的藝術”。“因為民間架鼓在早年的社會地位低,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關於這一民間音樂藝術,就連文獻資料也少有記載。”

近年來,聊城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大力弘揚民俗文化,使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傳承至今而得以發揚光大。臨清架鼓也被列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駕鼓藝術以宏大氣勢,震撼的旋律,為臨清文化爭得了榮譽,為聊城歷史的文化再添新彩。

唐明皇喜歡敲架鼓

臨清架鼓何年、何人所創?大橋架鼓會一些上了年紀的會員說::“我們爺爺的爺爺都敲過架鼓,至於臨清架鼓到底有多少年歷史了,我們也說不清。”

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民間和學者中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且似乎都有些撲朔迷離,但其都與我國古代的兩位著名皇帝有關。

有一種說法稱,1763年,乾隆帝沿京杭運河南下,船經臨清時龍旗招展,船上隨行者鳴鑼擊鼓以顯龍威。臨清碼頭工人對雄壯的鼓聲甚感興趣,便設法學會了鼓點,並以口模擬鼓點為樂。民國初期,臨清人洪鶴嶺發動民眾購置鑼鼓,傳授鼓技,始有架鼓會,後傳承至今。

但也有一些學者研究認為,臨清架鼓應源於唐朝。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唐明皇精通音律,喜奏“羯鼓”等樂器。當年,他還曾在宮內組織了一個鼓隊,時常演奏。這些學者經考證認為,當時的“羯鼓”即為後來的架鼓。

“我更認同‘唐朝說’。”程占吉說。程今年63歲,臨清市副研究館員、原臨清市文化館副館長。他的根據有二:第一,臨清縣誌載有“羯鼓始於唐”。“羯”字發音和“架”字近似。第二,“羯”從字義上來講,是指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而在早年,臨清架鼓演奏隊伍都有會旗打頭或相伴,旗子為藍底白字,邊緣為鋸齒狀,旗桿頂插有野雞翎。而這種旗子就是某個少數民族的標誌。據此也可推斷,臨清架鼓就是“羯鼓”。

現存惟一的傳承體

解放前,臨清架鼓是和寺廟以及寺廟主持的祭祀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沙福河說:“聽村里老人說,解放前臨清廟宇最多的時候,大大小小共有72座。”當時,每座廟宇都定期組織廟會。廟會期間,各架鼓會便和廟宇自由結合,參與其中,賺取報酬。

除了主要參加廟會的祭祀活動外,在商家開業和大戶人家婚喪嫁娶時,他們也前去提供服務。也正因如此,在舊社會,架鼓成了“‘要飯人’的藝術”。“因為民間架鼓在早年的社會地位低,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關於這一民間音樂藝術,就連文獻資料也少有記載。”程占吉說。

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臨清架鼓經歷了一個最為繁榮的發展階段。據程占吉掌握的資料,解放前,臨清的架鼓會不少於5個。“當時,凡有大廟的地方,都有架鼓會,比較出名的有南壇奶奶廟鼓會、古蹟奶奶廟鼓會、蹕霞宮廟鼓會、更道街鼓會等。”

後來,文革破“四舊”,臨清架鼓遭遇劫難,曾經興盛一時的架鼓會悉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祖輩都敲架鼓的沙福河、洪玉清等人不忍心眼睜睜看著臨清架鼓消亡。十年浩劫剛一結束,他們就依靠當地政府的支持,重整旗鼓

,成立了臨清大橋架鼓會。臨清架鼓重新煥發出迷人的風采。

據了解,臨清大橋架鼓會如今發展會員30多名,年齡最大者82歲,最小的也只有13歲,鼓藝傳人已發展到了第五代。近些年,臨清架鼓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屢獲好評。在山東省民間器樂比賽中,臨清架鼓曾拿過金獎;在聊城市歷次大型慶典演出活動中,臨清架鼓也多次受獎。

架鼓傳承發展之困

臨清架鼓技藝從沒有什麼文字資料留世。“老藝人們都逐漸老去了,時間一長,誰能保證傳統的、原汁原味的鼓藝不會流失?”
程占吉是個有心人,從1978年開始,他深入民間走訪老藝人,對架鼓藝術展開搶救性的蒐集、挖掘和整理。“自古至今傳承下來的六首鼓牌(包括點鼓、滾鼓、大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三番帶滾鼓)的總譜,早在前些年我就已記錄整理完畢,並被載入《中國民族器樂曲集成山東卷》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