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仲裁制度

臨時仲裁制度

近代的商事仲裁起源於歐洲,臨時仲裁是19世紀中葉機構仲裁出現以前惟一的國際商事仲裁組織形式,臨時仲裁比機構仲裁(管理式仲裁)歷史悠久。直至今天,在常設仲裁機構發展迅速,數量達到130多個的情況下,臨時仲裁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得到很多國家的承認,特別在國際海事的糾紛處理方面,臨時仲裁是主流。

簡介

早期的商事仲裁多發生在同行業之內,商人之間發生糾紛後為了節省金錢和時間,不願去法院訴訟,而願在同行中選擇他們信任的、有威信的人居間調解或裁斷。這些被選作仲裁員的人,往往與指定他們的當事人是商業上的夥伴,或是有長期的生意往來。在很多情況下,糾紛的雙方難以推舉出共同的人選,只能各自選擇他們信任的人作仲裁員,由兩名仲裁員合作仲裁。如果兩個仲裁員意見分歧,無法達成一致裁決,則須由他們共同推選一位 “公斷”(Umpire),獨立作出裁決。這種由兩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進行仲裁,由一名“公斷人”作必要時補救的仲裁方式,在英國等有“臨時仲裁”(adhocarbitration)歷史傳統的國家中曾甚為流行。這種兩名仲裁員仲裁的傳統對英國的仲裁立法有很大的影響。英國1950年仲裁法中關於仲裁庭組成和裁決的規定,基本上是針對兩名仲裁員外加一名“公斷人”的仲裁程式而設定的,直到1979年仲裁法修訂時,才對由三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程式加以修補。在具有重大改革意義的1996年仲裁法中,英國仍然在作出部分改進的基礎上,保留了兩名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和"公斷人"制度。在中國,與仲裁相對應的詞是“公斷”,仲裁一詞來源於日本語。因此,我國沒有仲裁的傳統,也不難理解目前《仲裁法》只移植確認保護機構仲裁,而對臨時仲裁採取觀望嘗試的立場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機構仲裁和臨時仲裁是仲裁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相輔相成。機構仲裁(亦稱制度性仲裁、常設仲裁),由雙方當事人合意選擇常設仲裁機構的仲裁員,依據既定的仲裁規則解決其爭議,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仲裁方式。臨時仲裁(亦稱特別仲裁、隨意仲裁、臨時性仲裁),不由任何已設立的仲裁機構進行正規管理,而是由當事人雙方對某個仲裁案自行創設自己的仲裁程式,它對於標的較小、但結案時間要求非常快且十分緊迫的案件有重要意義。

特點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機構仲裁和臨時仲裁是仲裁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相輔相成,在糾紛的解決中各自發揮著作用。機構仲裁,就是由一個常設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仲裁機構負責部分程式上的工作,當事人在仲裁機構的仲裁員名冊中選擇仲裁員。仲裁裁決除了由仲裁員簽字外,還要加蓋仲裁機構的印章。臨時仲裁是相對機構仲裁而言的仲裁制度。當事人自己依協定組建仲裁庭或即使常設仲裁機構介入,仲裁機構也不進行程式上的管理,而是由當事人依協定約定臨時程式或參考某一特定的仲裁規則或授權仲裁庭自選程式,這種形式的仲裁即為臨時仲

臨時仲裁制度臨時仲裁
裁,又稱特別仲裁或隨意仲裁。凡是與仲裁審理有關的事項都可以完全由當事人約定。

(一)臨時仲裁制度特點

仲裁在產生初期是以臨時仲裁的形式出現的,並且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有臨時仲裁而無機構仲裁。臨時仲裁是仲裁的初始形態,在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設定常設仲裁機構的情況下,不僅沒有消滅,反而發展得更為迅速,在國際仲裁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承認臨時仲裁方式,並在有關國際仲裁公約中作出明確規定。這是因為臨時仲裁有以下幾個特點:1、跨國性和統一性,不同國家的商人之間均主要採用相同的辦法,運用相同的遊戲規則來處理糾紛;2、程式簡單,不拘泥於形式;3、強調案件的處理結果應該公平合理;4、裁決結束後,這些裁判就解散由於它便利,公正的特點,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二)臨時仲裁制度設立意義

臨時仲裁制度事實上已由我國加入的聯合國《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第一條第三款中確立。既然認可該條約中的約定,卻在現行制度中並無體現,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缺漏。臨時仲裁制度設立有其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僅是在於我國加入WTO後,對“外國臨時仲裁裁決”的“承認並執行”所造成的不對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加快所形成的大量民間爭端,只依靠法院和現有數量有限的常設仲裁機構解決,已經和必將越來越多地造成大量積案,這勢必嚴重妨礙社會的秩序和效率。而且,現有仲裁制度又基本上是法院辦案方式、法院辦案程式,常設仲裁機構廖廖無幾,杯水車薪的情況下,對有關設立臨時仲裁制度思考不能不說是當務之急。因此,有關臨時仲裁制度以現有的人民調解組織,或其它類型的機構,如律師事務所等為基礎建立並推行,將有效地改善我國現行爭端解決機制,以效率的進步實現法治所要追求的社會效益的實現。

發展趨勢

臨時仲裁制度在我國的從無到有是其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時機更為成熟、制度設計更為完善的情況下,我國的仲裁立法和實踐也逐步會有更大的包容性,從而走向雙軌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承認臨時仲裁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交通通信異常發達、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通過約定臨時仲裁方式解決爭議的做法,已在國際上得到普遍的尊重。《紐約公約》中規定的仲裁裁決既包括常設仲裁機構的裁決,又包括臨時仲裁機構的裁決。在香港,常設仲裁機構是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雙方當事人既可選擇機構仲裁,也可選擇臨時仲裁。中國融入世界,必須給所有的民事主體平等實現其權利的平台,這是一個文明社會所必須作出的承諾。更重

臨時仲裁制度臨時仲裁
要的是隨著國際商事關係的發展,國際商事爭議大量發生,中國的當事人也能在同樣的遊戲規則下實現自己的權益,因為最不公平的是當遊戲輪到自己時,規則卻發生了變化。

(二)承認臨時仲裁有利於我國仲裁事業的長久發展

我國仲裁法之所以沒有臨時仲裁的法律地位,有多方面的原因,長期的計畫經濟體制對仲裁制度的影響是一個主要因素。在計畫經濟體制下,臨時仲裁沒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仲裁作為解決經濟糾紛的一種有效方式,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專業服務行業,被歸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界定的“服務貿易”的範疇。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就服務貿易所作的承諾中,仲裁被劃入了中介性的專業法律服務行列。

中國加入世貿後不久,HKIAC仲裁員楊良宜先生、鄭若驊女士和簡家驄先生,在北京舉辦的“香港仲裁服務如何助您解決國際經貿糾紛”研討會中特別指出,香港既承認機構仲裁,也承認隨意仲裁(即臨時仲裁);HKIAC的仲裁規則既適用本地規則,也適用國際仲裁常用的聯合國貿法會仲裁規則,還有簡易程式的仲裁規則;香港仲裁裁決既可以通過《紐約公約》在世界其他締約國獲得承認與執行,也可以通過內地與香港的有關法律安排獲得內地法院的承認與執行,還可以通過互惠原則在某些特殊地區(如台灣)獲得承認與執行。應該說,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其仲裁事業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資源是有限的,仲裁資源,特別是涉外仲裁的客戶資源,其實已經成為全世界仲裁機構或臨時仲裁庭的共同財富。當事人在訂立仲裁協定時,完全有權在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的仲裁機構以及機構仲裁和臨時仲裁之間進行選擇。在仲裁協定形成過程中仲裁客戶資源的流動性是極為顯著的。因此,當事人的選擇或多或少地決定了某個國家或地區的仲裁機構、仲裁員的仲裁業務是門庭若市還是門可羅雀。因此,不賦予臨時仲裁同樣的法律地位不利於我國內地仲裁事業的長久發展。

(三)承認臨時仲裁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應當賦予相應的法律地位

在臨時仲裁(adhocarbitration)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仲裁員在實體裁決和仲裁程式兩方面都擁有決定權並承擔責任,當事人在仲裁爭議中的命運,完全依賴於仲裁員對爭議是非曲直的判斷,仲裁員的立場、專業知識和道德水準成為決定仲裁好壞的關鍵。立法沒有規定臨時仲裁,可能基於立法者存在對仲裁員公正性的質疑以及對仲裁制度不夠規範的考慮。但基於上述因素而捨棄對臨時仲裁的保護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不論是機構仲裁還是臨時仲裁,實質上都是由仲裁庭獨立地處理糾紛,而不是整個機構。“仲裁的全部價值在於仲裁員”,這是國際仲裁界廣為人知的格言。事實上,仲裁的實質是仲裁員獨立辦案,只要遵循仲裁的基本原則和國家法律,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臨時仲裁與機構仲裁沒有本質的不同。兩種方式所作出的裁決均為一次性終局裁決,都具有強制拘束力,在執行時不應有權威性和可信性的差異。其次,對仲裁員的選任問題,在目前我國仲裁員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下,確實需要對仲裁員道德標準加以規範,我認為可以借鑑雙重標準的美國模式和沒有單方指定的歐洲楷模。而關於仲裁員名冊,事實上國際許多仲裁機構都沒有強制性使用,因為基於人的理性,當事人對自己經濟利益的深切關注保證了當事人在沒有名冊的情況下,一定會注重被選定的仲裁員的全面素質,包括其對法律的掌握和理解力、人品、社會地位等,而絕非隨意選定。最後,為彌補臨時仲裁的程式規則不完善的缺陷,聯合國貿法會於1976年制定了可供臨時仲裁庭採用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對仲裁程式規則作了較為系統的規定,因而對於發揮臨時仲裁的優勢,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鑑作用。

在私法領域內,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最核心原則,雖然法無禁止即自由,但沒有強制力保證實現的權利絕不是權利。因此對中國來說,是時候通過立法正式承認臨時仲裁制度,以法律形式來確認保護當事人的這一初始權利。的確,任何制度的產生都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存在合理性,也存在許多弊端和不足,但通過制度的設計和相應規範的制定,必然能夠趨利避害。

比較

1.我國對仲裁作為一個法律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國的學術界對仲裁作為一個法律概念的界定是不盡相同的。“仲裁是指糾紛當事人在自願基礎上達成協定,將糾紛提交非司法機構的第三者審理,並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拘束力的裁決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或方式。”[6]

臨時仲裁制度臨時仲裁
“仲裁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是指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協定,對雙方當事人發生爭議的事項,由一定的機構以第三者的身份居中作出具有約束力的裁決,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係。”該定義中“由一定的機構以第三者的身份居中作出具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表述,顯然將仲裁局限在“機構仲裁”的範圍內,排除了與之對應的臨時仲裁,這與世界仲裁的格局和仲裁種類的多樣化不符。“臨時仲裁是仲裁的初始形態。目前仍在大多數國家存在,在少數國家中,它甚至是主要的仲裁形式,如希臘葡萄牙等國。時至今日,臨時仲裁仍在《紐約公約》和1961年的《關於國際商事仲裁的歐洲公約》中予以規定和認可。”同時,在1985年6月21日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通過的《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第2條(A)規定:“仲裁”是指無論是否由常設仲裁機構進行的任何仲裁。截止1998年5月,已有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香港、新加坡、俄羅斯聯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就該示範法頒布了立法。而在我國《仲裁法》及相關的立法中,只規定了機構仲裁,而對臨時仲裁,法律未予以確認和保護。

2.臨時仲裁與機構仲裁的比較

第一、臨時仲裁的優劣點

臨時仲裁是指依據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定,在爭議發生後,由雙方當事人推選仲裁員臨時組成仲裁庭進行仲裁,該仲裁庭僅負責審理本案,並在審理終結、做出裁決後即自行解散。臨時仲裁,不依賴於固定的仲裁機構,隨著爭議產生由當事人授權成立仲裁庭,一旦爭議解決即予以解散。也就是說,在臨時仲裁的情況下,仲裁庭和仲裁機構的概念是一致的。臨時仲裁無仲裁規則,可選擇用某國家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同時,仲裁員、仲裁庭組成也不同於機構仲裁。臨時仲裁的主要優勢在於:程式上比較靈活,符合雙方當事人的意願及實際情況,英國著名律師D.A.Redfern將其比作“量體裁衣”;在一定條件下費用節省,無須管理服務費;同時可省略機構內部的複雜手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速度;並有可能在無事實爭議(matteroffact),只發生法律爭議(matteroflaw)的案例中發生即時仲裁(instantarbitration)。臨時仲裁的主要缺點是:當事人不可能對仲裁涉及的全部問題作出約定,如程式出現問題,當事人需重新作出約定,例如仲裁員在審理過程中不幸身亡或成為無行為能力人;臨時仲裁缺乏必要的監督管理,其有效性及其優勢的發揮取決於雙方一致,如一方當事人延遲時間不願合作,另一方當事人必須尋求仲裁地的法院的司法救濟,否則會陷入僵局;在費用方面,當事人在協商過程中往往缺乏討價還價的經驗。

第二、機構仲裁的優劣點
機構仲裁亦稱常設仲裁,是指由常設仲裁機構所進行的仲裁,有自己的組織章程、仲裁規則、辦事機構管理制度及供選用的仲裁員名冊,其優點有以下方面:1、由專家制定的仲裁規則,並在實踐中檢驗修正,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使用性、普遍性;2、選擇專業的仲裁員,管理水準值得信賴;3、仲裁機構可幫助指定仲裁員;中國不允許在仲裁員名冊以外選定,但有的國家可以。仲裁機構為仲裁員提供工作便利,保證仲裁順利進行。4、在缺乏具有拘束力的仲裁協定情況下,仲裁申請一經提出,仲裁機構有權就其效力作出初步或最終決定,可以較早階段終止仲裁程式減少當事人無謂支出,問題可得到及時解決;5、仲裁機構的費用有明文規定,具明確性,;臨時仲裁往往需談判費用,當事人無豐富經驗。6、機構仲裁比臨時仲裁更能得到司法機關的信任,對於缺席裁決及承認執行時,法院較為認可。機構仲裁的不足之處:1、機構仲裁正規、程式規則缺乏彈性;2、仲裁員的人選限定在名冊中,可能並不具備處理特定糾紛的能力;3、程式複雜,手續繁多,提供服務的過程拖延,導致費用增加。在機構仲裁的情況下,仲裁庭和仲裁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的功能是不同的,仲裁庭的功能只對特定仲裁案件的審理,其使命隨著仲裁裁決的作出而結束;而常設仲裁機構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對整個機構的日常運作工作的管理,並不參與對特定案件的審理,只是對此提供某些服務

第三、臨時仲裁和機構仲裁兩者各有千秋,可雙軌並存。

臨時仲裁制度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也有可供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
在國際商事仲裁實踐上,臨時仲裁也可指定常設仲裁機構為其提供服務。比較而言,機構仲裁都有一套固定的仲裁規則,根據雙方的意願依規則按程式進行仲裁,所選仲裁員都在“仲裁員名冊”之中;而臨時仲裁,儘管也是在仲裁條例的大框架下進行,但在仲裁協定的訂立、仲裁員的選擇、仲裁程式的開展等方面,都有更大的彈性,當事人的意願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對仲裁而言,仲裁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仲裁的程式在仲裁法或仲裁條例中都有規定。例如,在香港,臨時仲裁比較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成立仲裁庭。如雙方在仲裁協定中就此達成協定,就按協定進行;如果不能達成協定,則由HKIAC承擔委任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責任。當事人運用仲裁解決糾紛時,如沒有選擇用哪個規則,那么,仲裁程式就由仲裁庭根據仲裁條例來決定。

不過,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也有可供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包括:本地仲裁規則――經常為本地仲裁所採用;聯合國貿法會仲裁示範規則――遵循聯合國商事仲裁示範法,一般適用於在香港進行的國際仲裁;簡易程式的仲裁規則――適合於一些小的仲裁案件。此外,還有海事海商方面的仲裁規則、證券交易仲裁規則、域名爭議仲裁規則等。但所有這些規則,是否被選擇、選擇哪一種,則完全尊重當事人的意願。但我國目前基本上沒有處理國際商事爭議的臨時仲裁機構。臨時仲裁和機構仲裁兩者各有千秋,立法者應當允許當事人根據需要予以選擇,一視同仁加以確認保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