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岐鎮

臨岐鎮

臨岐鎮位於淳安北部,東鄰桐廬縣,西接屏門鄉,南連文昌鎮,北依臨安市,是淳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轄區地域面積222平方公里,人口2.1萬,轄有38個行政村。該鎮是一個農業大鎮,鎮擁有山林30餘萬畝,木竹材畜積量約48萬立方米;傳統工業主要以輕紡、木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農機五金、手工藝品加工為主。盛產山核桃、山茱英、茶葉、竹木、中藥材等生態農特產品,是浙江省山茱萸之鄉、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生態鎮。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臨岐鎮臨岐鎮臨岐村
臨岐鎮位於國家4A級風景區千島湖風景區的北部,境內群山巍峨,風光倚旎,歷史悠久,據記載臨岐之名始於唐代貞觀年間,1935年設立臨岐鎮,1992年5月將夏中、卸嶺兩鄉併入,是千島湖形成後唯一未被淹沒的古鎮。現有區域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2.1萬餘人,它東鄰桐廬,南距千島湖鎮40公里,北依臨安市,至杭州130公里,區域優勢十分明顯,是淳安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隨著杭州交通西進戰略的實施,作為一大重點工程項目,臨安昌化至淳安文昌的昌文二級公路穿鎮而過,區域優勢變得更加明顯。

臨岐,其名始於唐代,自宋至清均屬長樂鄉。民國24年(1935)改為臨岐鎮,民國36年(1947)改為鄉。1950年析為梅源、新溪、臨岐3鄉,1956年調整為夏中、梅口兩鄉,1959年並為臨岐公社,次年恢復梅口、夏中公社建制。1984年梅口公社改為梅口鄉。1985年5月,改梅口鄉為臨岐鎮,1992年夏中、卸嶺兩鄉併入。曾為臨岐區公所駐地,現為臨岐片所在地,是淳安北部經濟、文化中心。

境內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有6.87萬畝國家、省、縣三級生態公益林,放眼望去滿目蔥綠,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境內的進賢溪,蜿蜒流長,是碧水千島湖的重要源頭之一。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臨岐鎮獨特的魅力所在,千島湖之旅農家樂的“牧牛、捉魚、殺年豬、漂流”等項目樂趣無限,紫槽嶺“紫龍山莊”的薄霧輕繞卻別有另一番景致,這是一處人與自然和諧的人間仙境。

臨岐鎮特產豐富、資源充足,盛產山茱萸山核桃、茶葉、貢菊等多種農特產品,有浙江省“山茱萸之鄉”的美譽,也是淳安縣山核桃加工的集散地。“常香果”“高峰”“山之子”等品牌農特產品已成功打入上海、杭州等大都市,並負有盛名,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

臨岐鎮民風淳樸、文化繁榮,城鎮面貌經過建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境內學校、醫院、電信、郵政、電力、金融、保險等基礎配套行業也較為齊全。黨委政府又提出了“一體兩翼三支撐”的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打造淳北名鎮。

臨岐鎮自然環境幽雅,青山環抱,綠水倒映,曾先後榮獲杭州市生態鎮、杭州市文明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生態鎮等多種稱號,又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光榮稱號。

改革開放

臨岐鎮臨岐鎮
1982年,臨岐村徐金德養蜂56箱,收入1.24萬元,成為萬元戶。

1986~1987年,卸嶺、臨岐絲織廠先後創辦。

1990年,全鎮蘑菇面積達25萬平方尺;11月17日,美國FDA食品衛生檢查組來臨岐檢查蘑菇生產基地。1991年自來水廠建成,日供水量3500噸。

1992年,籌建有線電視台,並於1995年與縣聯網。

1993年,舉辦為期3天的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

1995年,葉家村建成全縣首家農民文化宮。

1997年,全長14公里的梅源公路建成通車,前街個私園區工程啟動,首次通過縣衛生城鎮考核驗收,臨岐、夏中、卸嶺國中3校合併為臨岐中學。

1998年,全鎮工業經濟首次突破億元關,“高峰”牌山核桃商標註冊,家庭織機達175台,成為工業主導產業,體育工作硬體設施和體育競賽水平達到省級先進體育鄉鎮標準,新建農貿市場開業。

農業發展

臨岐鎮山茱萸種植基地
臨岐鎮是“浙江省山茱萸之鄉”,年產山茱萸1000噸,開發的山茱萸養生酒“秀水春”深受歡迎。也是全縣山核桃加工集散中心,年加工山核桃1100噸,超過全縣總量的50%,有“常香果”、“高峰”和“猴寶寶”等多個知名品牌。還是是淳安縣的茶葉、蠶桑和中藥材“強鄉鎮”,三項農業產業年產值均超過1000萬元,農特資源比較豐富。同時已探明閃長岩頁岩等礦產資源,儲量頗豐。

鎮黨委、政府按照“環境立鎮、工業興鎮、農業強鎮、城建活鎮”的總體工作思路,加快實施打造“生態旅遊度假中心、農副產品加工中心”兩中心,積極謀劃“接軌發展、聚集發展、舉牌發展”的三位發展新局面,通過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經濟、積極穩步健康發展農業特色經濟、加大力度打造“平安臨岐”、推進環境和社會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建設,使臨岐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新進展。2004年共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6元,來料加工成為工業新特色。

臨岐鎮立足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發揮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積極打造生態農產品加工中心,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鎮已有山核桃和山萸肉加工企業10家,年加工山核桃能力達1500噸,占全縣生產量的75%,年產值可達8000餘萬元,增加附加值2000餘萬元;茶葉加工企業(大戶)30餘家,生產各類名茶148.5噸,年產值達1500餘萬元;除山核桃、茶葉、山茱英以外,農產品加工已涵蓋小竹筍、野菊花、野雜魚等近十個品種。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有力的推動了全鎮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年農業總產值可實現6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4710餘元,分別增長10.9%、9.5%。

在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品加工業過程中,臨岐鎮著重抓好茶葉、山核桃、畜禽養殖、蠶桑、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並重點扶持具有一定優勢和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以此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升。“山核桃、山茱萸、茶葉”並稱臨岐“三寶”,是該鎮三個主要特色農產品。這三項在臨岐農業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先後有“高峰”、“山之子”兩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被命名為縣級農業龍頭企業。通過積極引導開發新的加工農產品,這兩家已有較高的知名度,企業加工產品已從原來單一的山核桃向茶葉、山萸肉、野雜魚、小竹筍等多種生態農產品延伸,其中高峰實業的“山萸肉”休閒食品實現了由純中藥材向保健食品的轉變,填補了國內空白。通過他們的帶動,一批生態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發展壯大。2002年成立了千島湖峰業協會,在技術上、產,中、後保障上為蜂農提供良好的服務,協會會員不斷壯大,會員已由成立初的55名發展到112名,已幫助蜂農銷售蜂產品94噸,銷售產值達126萬元。臨岐中藥材協會以“協會+基地”模式,實現了協會實體化運作,與廣大農戶結成緊密型共存共依關係。

工業經濟

臨岐鎮屏溪漂流
全鎮現有工業企業332家,其中規模上企業2家(美麗華塑膠、新安炭業),農特產品加工企業7家。2007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 3.58億元,完成入庫稅金389萬元。全鎮有來料加工企業11家,固定從業人數3200人,2007年發放加工費1704萬元,位居全縣第二位。

臨岐鎮立足特色,培育塊狀經濟,一是發展農特產品深加工業。已有山核桃加工企業7家,山茱萸、野菊花、中藥材等加工企業4家,逐步形成淳北地區農特產品加工中心。2家木材深加工企業被列入縣規模企業培植計畫。二是發展手套、針織服裝、套筆等來料加工業。臨岐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全鎮已發展來料加工業10餘家,發放來料加工費392萬元。來料加工已輻射到20餘個行政村,來料加工從業已達2100餘人。三是發展飲用水加工產業。以現有3家飲用水企業為龍頭,建立和完善行銷網路,努力培育水業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四是發展生態旅遊休閒產業。以省級衛生城鎮、省山茱萸之鄉和省級生態鎮三塊含金量較高的品牌優勢為依託,大力發展農家生態休閒遊和農業觀光旅遊,逐步壯大鄉村旅遊產業。

臨岐鎮將以溪口千畝工業區塊為主平台,把來料加工與招商引資相結合,進一步強化“一鎮一品”的效應,積極打造來料加工基地。在臨岐鎮溪口村(昌文公路邊),規劃開發淳北千畝工業功能區塊。一期一區100畝已完成土地平整和水、電、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正在全面招商。一期二區400畝即將開工建設。

旅遊資源

臨岐鎮紫龍山寨
臨岐生態環境優美,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浙江省生態鎮”和“浙江省衛生鎮”。境內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溪流潺潺。臨岐森林資源豐富,有生態公益林6.8萬畝。進賢溪瑤山支流和秋源支流在臨岐村交匯,是千島湖在淳北地區的主要源頭。依託生態優勢,開發了屏溪漂流、紫龍山寨兩個旅遊景點,臨岐、梅口兩個鄉村旅遊專業村。

紫龍山寨旅遊景點於2001年開發,地處海拔680的高山上,與臨安市湍口鎮相鄰,有綠化銀杏1萬餘株,小木屋70餘個,大小餐廳2個和活動廳2個,可一次接待遊客150餘人;娛樂項目有攀岩、盪千秋、踢足球、篝火曉會,射獵等。隨著鄉村旅遊活動的興起,山寨的生態觀光游也逐漸火了起來。特別是號稱“天下第一秋”的鞦韆建在臨安與淳安兩縣交界的高山之顛,兩面懸崖絕壁,萬丈深淵。山寨還將與審峰、菖蒲等村農家樂鄉村游結合起來,同時計畫恢復重建原有的龍嶺寺寺廟,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

屏溪漂流位於淳安縣臨岐鎮,是利用獨特的水流資源優勢開闢出來的一個休閒項目。千島湖屏溪漂流河段起點為居秋源溪和瑤山溪的交匯處,臨歧鎮公路大橋下的雙溪口,終點為江家村前的大灣頭,全長5200米,有“十里長屏”之美譽。上游為峽谷地貌,下游為深水灣道。水流不是很急,點篙而下,輕鬆自如。

臨岐歷史淵源悠久,“臨岐”之名始於唐代貞觀年間,是千島湖形成後唯一未被淹沒的古鎮,有孝節牌坊、白佛橋等多處明清時期的古蹟,但鎮政府現駐地系水患後遷建的。臨岐文化底蘊深厚,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人才輩出,是“浙江省教育強鎮”,元至正年間進士、浙江儒學提舉“岐山先生”魯淵,就是現臨岐村人,他的詩作《重九》廣為傳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