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牛石

臥牛石

安丘臥牛石長3.4米,寬1.02米,高1.2米,重約6噸,灰色石灰岩石質,因酷似一隻臥睡的大耕牛而得名。擺放在安丘市博物館院內的臥牛石,象徵著清廉品格。

(圖)南京幕府山臥牛石南京幕府山臥牛石

中國歷代出過很多清官廉吏,其人品風格往往因一事一物而彰顯。歷史上有兩塊著名的“廉石”,堪為這種清廉品格的有力見證:一塊是三國時吳鬱林郡太守陸績卸任還鄉時的“壓船石”,另一塊就是至今擺放在安丘市博物館院內的臥牛石。

安丘臥牛石長3.4米,寬1.02米,高1.2米,重約6噸,灰色石灰岩石質,因酷似一隻臥睡的大耕牛而得名。據《安丘縣誌》記載:臥牛石原系清嘉慶進士、曾任湖北省巴東縣知縣的安丘人曹錫田家花園的風景石。

曹錫田與臥牛石

曹錫田,生於清乾隆末年(1795),卒年不詳,字建福,安丘東關村人。稟性耿介,知書達禮,不入世俗。出身家貧,自幼勤奮好學,嘉慶九年(1804)鄉試中舉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中兩榜進士,被詔命為湖北省巴東縣知縣。

巴東縣瀕臨長江,百姓以打漁為生。該縣有一陋習由來已久:凡新知縣上任,各船埠須集資奉獻。曹錫田到任後,拒絕百姓的饋贈,發布告革除了這一陋俗。曹錫田非常關心百姓疾苦,為保護漁民利益,嚴厲打擊江霸海盜;發動百姓興修水利,圍堤造田,發展農牧業;為方便漁民投訴,在江邊結排連筏,架設帷帳,名曰“帆下琴舫”,在裡面辦案。他體恤民情,善於斷案,認真調查取證,凡經他判決的案件,雙方皆心悅誠服。每當月明星稀、風平浪靜的夜晚,他便在“帆下琴舫”內操琴放聲吟喔,與遠山的笛聲,江邊的漁歌,互相唱和,怡然自樂。

曹錫田任巴東知縣數年後,接到改任的聖旨,他本無意功名利祿,看透了清廷的腐敗,於是藉機辭職還鄉。他在任期間,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妻兒老小生活儉樸,布衣粗食,家當僅書箱和簡樸的行李而已,與歷任知縣相比大為遜色。臨行時,為不驚擾百姓,拂曉時分,他親挑行李,妻背囊攜兒,奔向碼頭。誰知碼頭上早已站滿了送行的百姓,巴東父老見曹知縣如此清貧,大為感動,淚濕青衫。百姓欲有所饋贈以壯行色,又深知曹知縣的為人,所以只贈“琴舫秋水”匾額一塊,以讚頌他為官廉潔奉公。父老們問:“曹大人治理巴東多年,喜歡當地的什麼特產?”曹錫田站在船上隨口說:“我只喜歡本地的草鞋和東山上那塊臥牛石。”隨後灑淚告別了巴東父老。

誰知一年後,臥牛石與草鞋運抵曹錫田家門。巴東距安丘千里之遙,以當時的運輸工具和道路狀況,要運送這么一塊巨石,堪稱奇蹟,曹錫田在巴東的聲望由此可見。曹錫田為那句玩笑懊悔不已,但還是收下了巴東父老的一片心意。他將臥牛石安放在自家花園內,親題“小巫峽”三字,鐫刻其上,以示不忘巴東父老們的一番深情厚意。

曹錫田與臥牛石的故事,在當時被傳為佳話,流傳甚廣。到安丘來的官吏,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紛紛前去觀賞,有的竟寫詩題字鐫刻在臥牛石上,以致石上遍布名人題詩刻字,使其又成為一件石雕藝術品。文革期間,臥牛石在民眾的保護下,雖牛頭和牛尾被砸毀,但身軀保存完好,筋骨分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