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壺功

少林臥虎功,又名伏臥挺身,又叫睡功,又稱貓功,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硬功外壯法。屬陽剛之勁,兼陰柔之耐力,是練習人身手指和腳趾的主要功法,是少林寺眾僧經常演練的四肢功夫。

簡介

臥壺功臥虎功

臥虎功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又名睡功,復名貓功,為練習手指及足趾二部之力者。練時先將身伏臥於地,然後兩手掌按於齊肩之地上,兩足伸直,兩足尖直支拄地,用身向前探,乘勢上升,至離地約一尺時,臀部向後挫,全身隨之後退,至離地三寸時,再行先探,循環行之,力盡而止。自始至終,全身除手掌與足趾之外,其餘各部,完全凌空,不宜貼地。初時行二三度之後,即覺力疲氣涌,與今日所習之體操中伏地挺身略同。習之既久,次數可以逐漸增加,一年之後,則完全不覺其苦,則易掌為拳,拄地而行之;越若干時更進一步,易拳以三指代之,中、食二指居前,拇指居後,略成鼠爪形,再如法練之; 更越若干時,則單用一足之趾拄地,其另一足,則迭於其上,兩足交換行之;然後在背上縛以巨石,如法練之,石增至百斤時,則大功告成,而指趾之力,已不下千斤,若著人身,如被兵刃之擊刺,無有能當之者矣。

歌訣

臥虎功法四肢撐,前出後藏伏身形。形似老鼠鑽麵缸,身背巨石苦用功。

練法

臥虎功(圖解)臥虎功(圖解)

①兩掌按地,兩腳趾尖著地,身體伸直伏地,肚腹離地四寸懸空,不許貼地,身體向後縮身後挫。
②四肢撐起,身體重心向前伏身躥起,頭稍上抬,塌腰聳肩,仰首挺項,後腳掌變成腳尖點地,重心落在掌和腳尖上。
③接上式不停,經久練習,至四肢不覺費力時,可變掌成拳,兩拳面拄地,身向後縮,以腳掌尖和拳面支撐全身重量,身體挺直,肚腹不貼地。
④接上式繼續練習,依上法練習前伏身,拳頭和腳尖支撐全身,塌腰聳肩,仰首挺項。前後移動一次做10下、20下、50下、100下至200下而不覺疲勞時,再改變為指法支撐。或用單足趾支撐,一足疊放上面練習。
⑤接上式繼續練習,慢慢由拳變成指支撐身體,做後縮身動作,身向後縮肚腹不許貼地。此段也可用單足趾支撐練習。
⑥接上式繼續依上法反覆鍛鍊,毫不覺費力,則初見成效。
以後可由五指變四指再三指,又變兩指,甚至變一指,逐步進展,無不見效。
⑦臥虎式身上背30斤石塊,練習時做縮身前伏的動作,漸漸練至不覺勞累,則日日增力,月月增石重量,動轉自如。
⑧慢慢石塊背負身上,重達50斤,仍然練習自由,前伏後縮反覆連做200下至300下,每天共練習不少於千下為度。
⑨漸經數年工夫,直至石塊重達80斤,背負身上,仍練至前後伏縮自如,功夫進展轉快。
⑩直至身上石塊增加重達150斤,仍然可以做伏縮動作,一次300下,每天保持四次,共做一千下,當不覺乏力時則告成功。此時仍要持久不懈,練習切不可中斷,否則不進而退。

功法略解

①少林臥虎功,又名伏臥挺身,又叫睡功,又稱功,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硬功外壯法。屬陽剛之勁,兼陰柔之耐力,是練習人身手指和腳趾的主要功法,是少林寺眾僧經常演練的四肢功夫。
②少林臥虎功在武術中有著重要作用,練成後足尖即有數百斤至千斤之力,指尖也有數百斤近千斤之力。如與敵搏鬥,觸敵一指,敵即內部傷殘,點中穴位,則有閉住血脈的危急,使敵有當即斃命的危險,重傷骨縫筋絡,即有傷筋斷骨可能,腳尖彈重敵人,有粉身碎骨的威力,力不可擋,手指和足趾勝似槍刀。少林寺武僧歷代皆有習此藝者,如唐代人空、善護,宋代靈敏、惠深,元代子安、邵元,明代悟雷、洪榮、同隨、雲魁,清代祖梁、清蓮、真靈等,都精此藝。
③練習少林臥虎功的要點:以練習人身手指和足趾兩處之勁力為主。要循序漸進,不可忽冷忽熱急於求成。要長久練習,堅持不懈,功夫才可日有所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