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利村

臘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東川區銅都鎮,屬銅都鎮城中村,距銅都鎮政府所在地0.6公里,距離區政府0.8公里,入城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臘利村東鄰小奔多村,南鄰木樹朗村,西鄰石羊村,北鄰尼拉姑村。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東川區銅都鎮,屬銅都鎮城中村,距銅都鎮政府所在地0.6公里,距離區政府0.8公里,入城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臘利村東鄰小奔多村 ,南鄰木樹朗村,西鄰石羊村,北鄰尼拉姑村。該村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971戶,有鄉村人口3800人,其中農業人口3490人,勞動力26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1900人 。轄 8 個村民小組。

全村國土面積5.65平方公里海拔1200——1300米,年平均氣溫18——20℃,年降水量600——750毫米,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區,適合種植多種亞熱帶種植,目前村內居民主要種植有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全村耕地面積1,464畝,人均耕地0.4畝,林地 813 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2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臘利村臘利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64畝(其中:田678畝,地 786 畝),人均耕地 0.42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擁有林地81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葡萄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 6,198畝。目前尚未發現礦產資源。

臘利村耕地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預計2008年全村通路燈。全村971戶皆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和飲水困難戶,有81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65戶。

該村到鎮政府、區政府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 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7輛,拖拉機32輛,機車3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78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6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61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9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臘利村村內公車站點

農村經濟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29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0,000元,一事一議籌勞500元。年末集體總收入5,571萬元,有固定資產18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43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使用情況、村領導重大決策等。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大型養殖、旅遊產業。擁有企業2個,未有專業合作組織 。

臘利村養殖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71戶,共鄉村人口3800人,其中男性2080人,女性1720人。其中農業人口3490人,勞動力2600人。該村以回族、漢族為主,有極少數的彝族,是漢回混居地,其中回族432人,彝族15人。到2007年底,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96人,享受低保7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0.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3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6條,該村現已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臘利村臘利村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335平方米,擁有教師28人,村距離鎮中學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41人,其中小學生630人,中學生311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已被評為區級文明村。

臘利村學校教學樓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29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0,000元,一事一議籌勞500元。年末集體總收入5,571萬元,有固定資產18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43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使用情況、村領導重大決策等。

臘利村村務公開欄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 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2人,少數民族黨員18人,其中男黨員11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 8個村民小組。該村建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78人。 

人文地理

臘利村是東川區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回民眾多、歷史攸久,也是我區回族人民生活較富裕的地方;現也有極少數的彝族、傈僳族、苗族在此生活,這些民族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通婚共同生活。

2002年,該村的清真寺在原老清真寺的基礎上進行重修,所採用的圖紙是一位科威特商人提供的,在社會各界的捐資下,總投資90萬元,修建成一座非常具有異域風情的回族清真寺,每年在回民禮拜期間都吸引大量的回族來此進行禮拜,遊玩,探親訪友。

回族在禮拜之後的“大節”是其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就像漢族的春節,目前隨著各地旅遊業的開展,當地的回族也組織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節日節目,把作為傳統的民間民俗向來自四方的遊客展示。

東川特區成立後,臘利村憑藉自身區域優勢、強建有力的領導班子、清淅明朗的發展思路,取得突出的成就,並在2006年被評為區級文明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現正在升報2007年昆明市市級文明村的評選。在區政府、鎮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06年臘利村建造了作為其標誌性建築的“臘利牌坊”,它的意義在於:臘利村全村人民團結合作以來取得了如今可喜的成就,也以此樹立臘利村形象從而達到招商引資的目的。

臘利村入村道路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組成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現已投資了200多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為使村容村貌更具有特色,目前該村已把臘利、德茂兩個自然村從進村道路到村委會沿途的民居外牆粉刷成彩色牆面,對村內部分的民居用青磚青瓦把過去的舊瓦更換。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在新農村建設工程中,各個項目資金的籌措.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預計投資100多萬元,在銅都鎮大松山腳下規劃用地100畝,興建養殖肉牛基地;2.與昆明市福保村、雲南省城投公司合作開發臘利新區,已成立雲南城投置地銅都有限公司,預計投入3個億,建設用地430畝,全力打造“福保·臘利·古銅旅遊小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