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脹

即“臌脹”。是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萎黃、脈絡暴露為特徵的病症。致病原因有:因於情志鬱結,氣失調達,肝脾受傷者;有因於飲食不節,嗜酒過度,脾胃受傷,運化失職者;有因蟲積或其他傳染病損仍肝脾,阻礙氣血者。

簡介

臌脹治療的診斷要點
發病常與酒食不節,情志所傷,血吸蟲感染,黃疸積聚等病遷延日久等有關。
腹部脹大是本病的主要特徵。望診可見病人腹部突出,平臥時高出於胸部,坐位及走路時突出於身前,四肢一般不腫,或反而更見消瘦,故稱為單腹脹,或形象化地稱為“蜘蛛脹”。

症狀

本病初起以氣脹為主,病人雖感腹脹,但按之尚柔軟,叩之如鼓,僅在轉側時有振水聲;病至後期則腹水顯著增多,腹部脹大繃急,按之堅滿,並可出現臍心突出。青筋暴露,脈絡瘀阻等症狀。
病人面色多屬萎黃或黧黑,鞏膜或見黃染,面部或頸胸部皮膚出現紅絲赤縷等,可作為診斷的參考。
臌脹治療的辨證分析

病因

本病主要由於酒食不節,情志不舒,勞欲過度,感染血吸蟲以及黃疸、積聚失治等因素,導致肝、脾、腎三髒功能障礙,氣、血、水積聚腹內而成。

臨床

辨證,根據病程和正邪關係,一般發病初期多屬肝脾失調,氣滯濕阻。應根據病機,分清氣滯、血瘀、濕熱和水濕的偏盛,分別採用理氣祛濕、行氣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時亦可暫用峻劑逐水。病程日久,或素體虛弱,病機可出現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治宜健脾溫腎和滋養肝腎。本病的病理由於本虛標實,虛實交錯,故治療需注意攻補兼施,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
臌脹治療的辨證論治

氣滯濕阻型

【證見】 腹大按之不堅,肋下脹滿疼痛,尿少,納差,食後腹脹。舌苔白膩,脈弦。
【治法】 疏肝理氣,除濕散滿。
處方:柴胡、白芍、枳殼、川芎、香附、蒼朮各10克,陳皮6克,厚朴9克,砂仁6克(後下),茯苓、豬苓各15克,澤瀉12克。水煎服。
處方:當歸、白芍、丹參、綿茵陳、鬱金、鱉甲、牡丹皮、生地黃、黃芪、茯苓、白朮,隨症加減。水煎服。
處方:西洋參、三七各30克,雞內金6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30克,每日1次,開水送服。
寒濕困脾型
【證見】 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脹悶,得熱稍舒,精神睏倦,怯寒懶動,尿少,便溏。舌苔白膩,脈緩。
【治法】 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處方:白朮、熟附子各12克,乾薑10克,大腹皮15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厚朴、草果10克,豬苓12克,砂仁6克(後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
處方:白朮、蒼朮、川牛膝、懷牛膝、防己各30克。水煎服。
(2)臌脹方(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防己20克,椒目5克,葶藶子10克,大黃6克,茯苓12克,豬苓10克,澤瀉15克,厚朴12克,蟋蟀7隻(焙,研細末沖服),甘遂末0.5克(沖服)。水煎服,每日2劑。

濕熱蘊結型

【證見】 腹大脹滿疼痛,煩熱口苦,渴而不欲飲,尿赤澀,便秘或垢溏,或見面目皮膚發黃。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 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處方:黃連、黃芩、知母各10克,枳殼、厚朴、法半夏各9克,陳皮6克,豬苓、澤瀉、梔子各12克,綿茵陳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處方:玉米須60克,赤小豆30克,冬瓜子15克,水煎服。
處方:貓人參20克,茵陳20克,金錢草15克,石見穿15克,半枝蓮30克,澤瀉15克,車前草12克,鬱金12克,延胡索10克,大腹皮10克,山楂12克。水煎服,每日2劑。

肝脾血瘀型

【證見】 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攻痛,面色暗黑,頭頸胸臂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便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 化瘀行水,通絡散結。
處方:赤芍18克、川芎6克,當歸12克,莪術15克,延胡索、檳榔、瞿麥、葶藶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參20克,大黃10克。水煎服。
處方:廑蟲、炮穿山甲各100克,水蛭75克,大黃50克,共研為細末,水冷為丸。每次服5克,每日服2~3次。
處方:當歸30克,鱉甲20克,吳茱萸15克,炒大黃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檳榔30克,鬱金10克,青皮10克,大戟15克,莪術20克,三棱20克,廣木香8克,商陸15克,黨參30克,甘遂10克,芫花10克,丹參30克,大腹皮30克,麥芽50克。上藥共研成細末,每次吞服2克,每日2次,3日後增加藥量。
處方:炒穿山甲15克,鱉甲24克,三七6克,丹參15克,茵陳30克,田基黃30克,太子參18克,茯苓18克,黃芪18克,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糯稻米根須24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肝腎陰虛型

【證見】 腹大脹滿,甚則青筋暴露,面色晦滯,口燥心煩,齒鼻衄血,尿少。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 滋養肝腎,涼血化瘀。
處方:沙參18克,生地黃15克,枸杞子12克,當歸10克,鱉甲30克,黨參15克,柴胡10克,莪術、三棱、雞內金、茯苓、赤芍、豬苓、澤瀉各12克。水煎服。
若齒鼻衄血者,加仙鶴草20克、茅根15克。
處方:甲魚500克,獨頭大蒜200克;或鱉甲30-60克,大蒜15~30克。水煎煮熟,勿入鹽,淡食之。
處方: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山藥20克,黃精15克,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丹參2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土鱉蟲12克,乾蟾蜍5克,甘草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脾腎陽虛型

【證見】 腹大脹滿不舒。人暮尤甚,面色蒼黃,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腫,尿短少。舌質胖淡紫,脈沉細弦。
【治法】 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處方:熟附子12克,乾薑10克,白朮12克,黨參18克,茯苓15克,肉桂5克,豬苓15克,桑白皮12克,大腹皮15克,澤瀉12克。水煎服。
處方:淡附子、焦白朮各10克,杏仁、香附、橘紅各lO克,黨參、紫河車各12克,當歸、白芍、茵陳各15克。水煎服。
臌脹治療的其他療法
1. 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2.飲食療法
(1)赤小豆茅根煲瘦肉:赤小豆250克,白茅根30克,豬瘦肉適量,共煲至豆熟,飲湯食肉。具有利水消脹的作用。
(2)玉米須煲龜:玉米須60克,龜1隻去內臟洗淨,加適量清水煲至爛,調味飲湯食肉。具有育陰利水的作用。
(3)丹參煲田雞:丹參30克,田雞(青蛙)250克,將田雞去內臟洗淨,與丹參加適量水共煲熟,用白糖調味飲湯食田雞。適用於各類型臌脹。
3.預防調護
避免飲酒過度,避免與血吸蟲病疫區水接觸,避免情志所傷和勞欲過度。
已患黃疸和積聚的病人,應及時治療,務使疾病好轉、痊癒。
臌脹病人飲食清淡,宜進食低鹽或無鹽飲食,忌食煎炸、辛辣、堅硬的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