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蹦蹦戲

膠東蹦蹦戲

膠東蹦蹦戲是山東省膠東地區主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屬於市級文物遺產。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膠東蹦蹦戲
所屬地區
: 山東 ·煙臺
遺產編號:Ⅳ-45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萊州市 蓬萊市
遺產級別: 市

戲劇概述

膠東蹦蹦戲是膠東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也是膠東地區的主要劇種之一,相傳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素有“一心只顧聽小戲,不知孩子掉在地”等說。追溯其淵源,據多數老藝人介紹,它是有膠東揚琴衍變而來,自清鹹豐——同治年間傳入膠東。後來,當時在膠東名聲大、威望高的揚琴曲目及劇作家翁老明,將揚琴演出方式進行了改革。起初,先以自編的《三打四勸》和《蘇保送妹》進行試演,在試演中,他為男女角色、文武場分工開了先河。約於1894年左右,首次在登州府(蓬萊)舉行了化妝跑圓場的公開演出,這種形式拉開了膠東揚琴的新局面。首次演出,人山人海,群情激奮。據傳聞說,為了看戲占地方,有兩個人打了起來,一個人的帽子打掉了,抓起個燈罩戴在頭上都不知道,引得在場的人們哭笑不得。當時的演出,比較簡單,道白是方言土語,唱腔是民眾所熟悉的曲調,並溶進了當地民間秧歌的一些東西,演唱者邊演邊唱,邊蹦邊跳,生動活潑,富於農村氣息,一直延續至今。

所在區域

萊州市東南部有個郭家店鎮,這裡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底蘊濃厚,道路交通方便,素有“生態第一鎮”的美稱。在歷史長河的不斷延續中,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孕育了無數成就卓越的學者、文人,同時也孕育了許多飽含民間特色的美麗故事和傳說,造就了許多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文化藝術,曾轟動過整個膠東的具有東南山區特色的民間劇種“蹦蹦戲”就是產生在這裡。

基本特徵

膠東蹦蹦戲從內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以故事情節簡單、唱詞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的小戲為主。起劇本內容從勞動人民家庭瑣事到封建社會的抨擊、揭露,從神話傳說到歷史故事等等。膠東蹦蹦戲的基本特徵是:
一、內容豐富、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戲曲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作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傳衍百年以來,始終與其他文化生息與共。80年代初,戲曲界相關認識指出,蹦蹦戲是民間戲曲最豐富的樂種,蹦蹦戲的戲曲內涵、樂器形制,演出形式等方面都記載著歷史的文化遺蹟和鮮活血脈。
二、情節感人,角色俱全。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雖然歷史上許多優秀的戲曲曾隨時代的變遷而消逝。但蹦蹦戲的歷代先師,除了用口傳心授之外,還以手抄曲簿為載體,傳承下來。現存的曲譜有《烏龍園》、《斷橋》、《東京》等七大套,其故事情節感人、角色俱全。
三、藝術之美。蹦蹦戲使用的傳統墜琴、二胡、板胡、京胡樂器和一些小打擊器樂,簡陋古樸,但那古遠優雅的旋律卻令人難以忘懷。

主要劇目

膠東蹦蹦戲的主要劇目有:《雙蝴蝶》、《雙換妻》、《雙鎖櫃》、《雙釵記》、《雙繼母》、《以拐騙》、《雙爭壽》、《王婆趕會》、《王天保下蘇州》、《王小趕腳》、《茶瓶計》、《火龍記》、《皮襖記》、《打蠻船》、《打婆婆》、《劉文良趕考》、《劉玲醉酒》、《巧蓮珠》、《巧奇冤》、《白玉樓》、《白玉庵》、《苦中怨》、《苦甜瓜》、《桃花庵》、《紅鳳傳》、《馬寡婦開店》、《大閨女要女婿》、《一仆九主》、《二度梅》、《秦雪梅觀畫》、《揀菜》、《斷橋》、《鎮關西》、《殺子報》、《審青羊》、《瞎子觀燈》、《毛驢拐媳婦》、《後娘打孩子》等140餘出。

傳承脈絡

膠東蹦蹦戲脈傳譜系十分複雜。其傳承是非家族性的,在傳承過程中以個人愛好為主,以自娛為目的。這裡以譚福後的傳承脈絡作簡略的說明:
譚福,男,萊州市原仲院鄉郝家溝人,生卒不詳。其學生有譚希昌等,後譚希昌有與本鄉的譚紅軍、宋寶松、譚紅山等組建了膠東蹦蹦戲郝家溝、義和班,譚希昌為班主。譚紅軍,男,萊州市郭家店郝家溝人,以扮演老旦為主,記憶力強,能口述很多劇目,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蹦蹦戲老人之一。宋寶松,男,萊州市原仲院鄉郝家溝人是萊州名旦“明”的得意門生,以演花旦為主,兼演他行,口齒伶俐清晰,唱腔優美動聽。譚占生,男,萊州市郭家店郝家溝人,以演奏墜琴為主,技術純熟,包腔嚴緊,是當地有名的琴師之一。原信好,萊州市郭家店郝家溝人,以演老生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