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韌帶損傷

膝關節韌帶損傷

膝關節韌帶損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治療方法較多,但療效不一。膝關節的關節囊鬆弛薄弱,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韌帶和肌肉,以內側副韌帶最為重要,其次為外側副韌帶及前、後交叉韌帶。膝關節韌帶損傷多由於外傷所致,患者劇烈疼痛、關節及周圍腫脹、皮下有瘀斑、關節有積液及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

概述

膝關節的關節囊鬆弛薄弱,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韌帶和肌肉,以內側副韌帶最為重要,它位於股骨內髁與脛骨內髁之間,有深淺兩層纖維,淺層成三角形,甚為堅韌,深層纖維與關節囊融合,部分並與內側半月板相連,外側副韌帶起於股骨外上髁,它的遠端的呈腱性結構,與股二頭肌腱會合成聯合肌腱結構,一起附著於腓骨小頭上,外側副韌帶與外側半月板之間有滑囊相隔。膝關節伸直時兩側副韌帶拉緊,無內收,外展與鏇轉動作,膝關節屈曲時,韌帶逐漸鬆弛,膝關節的內收,外展與鏇轉動作亦增加。

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髁間凹的外側面,向前內下方止於脛骨髁間嵴的前方。當膝關節完全屈曲和內鏇脛骨時此韌帶牽拉最緊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後交叉韌帶起自股骨髁間凹的內側面,向後下方止於脛骨髁間嵴的後方,膝關節屈曲時可防止脛骨向後移動。

病因

膝關節韌帶損傷圖膝關節韌帶損傷圖

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①內側副韌帶損傷:為膝外翻暴力所致,即膝伸直位,部外側受強大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外展,內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

②外側副韌帶損傷:主要為膝內翻暴力所致,即膝或腿部內側受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內收,外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在嚴重創傷時,側副韌帶十字韌帶半月板可同時損傷。

前、後交叉韌帶損傷
①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關節伸直位下內翻損傷和膝關節屈曲位下外翻損傷都可以使前交叉韌帶斷裂。

②後交叉韌帶損傷:無論膝關節屬於屈曲位或伸直位,來自前方的使脛骨上端後移的暴力都可以使後交叉韌帶斷裂。

症狀和體徵

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①內側副韌帶損傷:多為外來暴力所致,受傷後膝關節不能自主伸直,局部腫脹及皮下淤血,股骨內上髁或脛骨內髁的下緣處有壓痛點,膝關節內側分離試驗陽性。若為完全撕裂,在局麻下伸膝拍X光膝正位片,可見膝關節間隙內側增寬。

②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為外來暴力所致,受傷後膝關節局部腫脹及皮下淤血,股骨外上髁或腓骨小頭處有壓痛,膝關節外側分離試驗陽性。完全撕裂者,可有異常內翻活動,拍正位片時,可見膝關節間隙外側增寬。

前、後交叉韌帶損傷膝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深部,嚴重暴力可造成其損傷。暴力作用於小腿上端,脛骨向前方移位時造成前交叉韌帶損傷,脛骨向後移位時造成後交叉韌帶損傷。交叉韌帶損傷時有一種撕裂感,疼痛劇烈並迅速腫脹,關節內積血,功能障礙,晚期病人行走時膝關節鬆動,失去穩定。抽屜試驗、拉克曼試驗、軸移試驗均陽性;X光片顯示脛骨向前或向後移位,或見脛骨棘撕脫之骨片;磁共振檢查可清晰顯示出前後交叉韌帶的情況,還可發現意料不到的韌帶結構損傷與隱藏的骨折線,關節鏡檢查對早期診斷和處理交叉韌帶損傷也十分重要。

客觀檢查

膝關節韌帶損傷—交叉韌帶膝關節韌帶損傷—撕裂後的交叉韌帶

X線檢查在局麻下,伸直膝關節,按上述檢查方法,強力使膝內收或外展,拍正位X線片,如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則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磁共振可清晰顯示出前後交叉韌帶的情況,還可發現意料不到的韌帶結構損傷與隱藏的骨折線。對前後交叉韌帶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0.25%及100%。

關節鏡檢查對診斷交叉韌帶損傷十分重要。

確診交叉韌帶損傷還有以下試驗方法:
抽屜試驗:患者平臥床上,屈膝90°,屈45°,足呈中立位平放於床上。醫生用大腿抵住患者足部,雙手握住脛骨上端用力前後推拉,如脛骨上端向前移動很大,證明前交叉韌帶損傷,如果脛骨上端向後過多移動,則為後交叉韌帶損傷。

拉克曼試驗:屈膝25°做抽屜試驗。術者一手抓住大腿,另一手抓住脛骨上端,肌肉鬆弛時,將脛骨拉向前方,並注意向前移動的尺度。

軸移試驗:病人仰臥位,髖關節外展,脛骨外鏇,或中立位,屈膝20°,醫生用雙手握住小腿上方,肌肉放鬆,前交叉韌帶損傷後,檢查者給以軸心擠壓及外翻應力使膝屈曲,反覆復位,再現了膝部不穩的表現。

④KT-1000關節韌帶尺:用以檢查和測量患者膝關節鬆弛程度的儀器。病人臥位,將韌帶尺放於小腿前方,感測器墊放於髕骨和脛骨結節上,經過手把提拉力在15磅、20磅時聽到聲響,儀表顯示數據,患側與健側對比數值之差超過了3 mm即可診斷前交叉韌帶斷裂。

⑤前交叉韌帶損傷急性期可以採用自主試驗,檢查方法如下:病人仰臥,患肢大腿下墊一硬枕,使患膝屈曲30°~40°,醫生不用觸及傷腿,讓病人盡力放鬆腿部肌肉。讓病人伸直膝關節,抬起小腿,足跟離床,再放下足跟,放鬆股四頭肌。醫生從外側面觀察膝關節的活動。如系前交叉韌帶損傷,伸膝時,外側脛骨平台在股骨髁上向前滑動,造成向前的輕度半脫位,膝關節鬆弛回到屈曲位時,可見脛骨平台向後移動,向前的半脫位復位。健側膝可做同樣的試驗進行對照。

對膝關節前向不穩採用前抽屜試驗(ADT)、拉克曼試驗、軸移試驗,對膝關節後向不穩採用後抽屜試驗(PDT)。

治療原則

膝關節組織前面圖膝關節組織前面圖

國外大量文獻報告認為關節囊內韌帶(ACL和PCL)損傷後不能自發性修復,臨床上多採用外科手術修復。關節囊外韌帶(MCL和LCL)損傷後有較強的自愈能力,特別是對MCL斷裂不需要外科手術修復。

內、外側副韌帶損傷治療:
①內側副韌帶損傷:在急性期可用彈力繃帶包紮,疼痛嚴重者可用氟美松磷酸鈉局部封閉以減輕疼痛和水腫。慢性期可進行熱敷、股四頭肌鍛鍊等療法。按摩手法治療也有效果,可讓患者仰臥床上,屈髖屈膝。醫生扶膝握踝,一面以扶膝之手指揉按內側副韌帶處,握之手搖轉小腿,再伸直下肢,然後雙手合抱膝部揉捻。開始練步時,鞋跟內側應墊高1 cm以防內翻。若為部分撕裂,可屈膝30°固定,並積極鍛鍊股四頭肌,若為完全斷裂,可以手術修補,用半腱肌或股薄肌腱固定於股骨內髁。

②外側副韌帶損傷:比內側副韌帶損傷一般要輕,宜休息,在保護局部相對穩定前題下進行肌力鍛鍊。急性期症狀消失後可用手法治療,患者側臥床上,傷肢在上,助手固定大腿,醫者一手扶膝按揉傷處,一手握踝搖轉小腿,交替作拔伸、屈髖、屈膝,按揉傷處。即使外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因髂脛束和股二頭肌能部分代替外側副韌帶的作用,因而也不會造成嚴重的障礙。是否手術修補可酌情取捨。對陳舊病變關節不穩的患者,可利用闊筋膜和股二頭肌腱移植,重建韌帶。

前、後交叉韌帶損傷治療膝交叉韌帶損傷以不全撕裂為常見,可先抽盡積血,然後用長腿石膏管型屈膝30°固定6周。在上石膏管型時,在石膏管型即將硬化成型之前,對前韌帶損傷的病人,應將脛骨向後推,對後交叉韌帶損傷的病人,應將脛骨向前拉。鼓勵病人儘早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鍊。若為完全撕裂的病人,則宜手術修補,重建韌帶。對前交叉韌帶損傷,凡不滿2周的前交叉韌帶斷裂應爭取手術縫合,目前主張在關節鏡下做韌帶縫合術。對後交叉韌帶損傷,目前的意見偏向於在關節鏡下早期修復。術後用長腿石膏托固定膝部於20°位4周。

應當注意的是,本病多與半月板損傷、膝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合併存在,應對病人做周詳檢查,處理時要全面考慮病情,以求治療完全。

具體治療方法

膝關節韌帶損傷醫學治療膝關節韌帶損傷醫學治療

①冷療法:冷療法是通過傳導(如冰敷)和汽化(如冷氣霧治療)作用,使病變部位的溫度低於體溫與周圍空氣的溫度,但在0℃以上。軟組織損傷急性期常使用這種方法。冷療法能減輕水腫,減輕疼痛,有效地誘導肌肉鬆弛。Mac Auley認為冷水浸濕的毛巾做冷療法,10 min重複一次是最有效的,但不主張持續冷療法。Raynor研究發現冷療法可以緩解韌帶重建手術後的疼痛,但對術後活動範圍改善沒有統計意義。

②超音波:超音波是一種人耳聽不見的高頻機械振動,作用於人體後引起細微按摩效應溫熱效應空化效應及多種理化效應。超聲的溫熱效應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痙攣,促進膠原纖維分解,松解粘連;微聲流可以改變細胞膜結構、功能及滲透性,刺激組織修復;低強度超聲產生的穩定空化對組織損傷修復有利;Warden發現低強度脈衝超聲能加速韌帶癒合,有利於韌帶損害的早期恢復。

③磁療:是利用磁場作用於人體的穴位和一定部位,使磁力線透入深部組織,產生一系列生物效應。磁療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滲出物的吸收,減輕水腫,提高免疫功能,起到消炎、消腫、鎮靜、鎮痛作用,對軟組織損傷有效率在90%以上。

④高壓氧療法:高壓氧能改善組織供氧,減少組織損傷後因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進一步損傷,並提供足夠的氧來促進組織修復。

⑤微電流:Lambert研究發現跨膜微電流治療能減輕肌肉損傷的嚴重症狀,其機制不清,可能與肌肉損傷後維持細胞內外鈣離子的動態平衡有關。

⑥射頻:對組織透熱深,有較好的熱效應,對慢性韌帶損傷有較好的療效。韓文良等採用射頻加針刀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80例,治癒69例,好轉11例,總有效率10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