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

磁共振

磁共振指的是自鏇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現象。其意義上較廣,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稱電子自鏇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用於醫學檢查的主要是磁共振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比如,電流通過一根導線,會在導線周圍形成磁場,當電磁波頻率與機體振動頻率一致時,會產生共振。磁共振成像技術由於其無輻射、解析度高等優點被廣泛的套用於臨床醫學與醫學研究。一些先進的設備製造商與研究人員一起,不斷最佳化磁共振掃瞄器的性能、開發新的組件。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的1.5T超導磁共振掃瞄器具有神經成像組件、血管成像組件、心臟成像組件、體部成像組件、腫瘤程式組件、骨關節及兒童成像組件等。其具有高解析度、磁場均勻、掃描速度快、噪聲相對較小、多方位成像等優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磁共振磁共振

磁共振指的是自鏇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現象。

其意義上較廣,包含有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稱電子自鏇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用於醫學檢查的主要是磁共振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發展簡史

用核磁共振現象製成的MR成像設備用核磁共振現象製成的MR成像設備

磁共振是在固體微觀量子理論和無線電微波電子學技

術發展的基礎上被發現的。1945年首先在順磁性Mn鹽的水溶液中觀測到順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別用吸收和感應的方法發現了石蠟和水中質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導諧振腔方法發現了Fe、Co和Ni薄片的鐵磁共振。1950年在室溫附近觀測到固體Cr2O3的反鐵磁共振。1953年在半導體矽和鍺中觀測到電子和空穴的迴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後從理論上預言和實驗上觀測到亞鐵磁共振。隨後又發現了磁有序系統中高次模式的靜磁型共振(1957)和自鏇波共振(1958)。1956年開始研究兩種磁共振耦合的磁雙共振現象。這些磁共振被發現後,便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和微波技術、量子電子學等新技術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例如順磁固體量子放大器,各種鐵氧體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譜分析技術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及利用磁共振方法對順磁晶體的晶場和能級結構、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和生物分子結構等的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鏇、磁矩參數的測定也是以各種磁共振原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磁共振成像技術由於其無輻射、解析度高等優點被廣泛的套用於臨床醫學與醫學研究。一些先進的設備製造商與研究人員一起,不斷最佳化磁共振掃瞄器的性能、開發新的組件。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的1.5T超導磁共振掃瞄器具有神經成像組件、血管成像組件、心臟成像組件、體部成像組件、腫瘤程式組件、骨關節及兒童成像組件等。其具有高解析度、磁場均勻、掃描速度快、噪聲相對較小、多方位成像等優點。

具體分類

具有不同磁性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出現不同的磁共振。下面列出物質的各種磁性及相應的磁共振:各種磁共振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共性表現在基本原理可以統一地唯象描述,而特性則表現在各種共振有其產生的特定條件和不同的微觀機制。迴旋共振來自載流子在軌道磁能級之間的躍遷,其激發場為與恆定磁場相垂直的高頻電場,而其他來自自鏇磁共振的激發場為高頻磁場。核磁矩比電子磁矩約小三個數量級,故核磁共振的頻系和靈敏度都比電子磁共振的低得多。弱磁性物質的磁矩遠低於強磁性物質的磁矩,故弱磁共振的靈敏度又比強磁共振低,但強磁共振卻必須考慮強磁矩引起的退磁場所造成的影響。

下面分別介紹幾種主要的磁共振。

鐵磁共振

鐵磁體中原子磁矩間的交換作用使這些原子磁矩在每個磁疇中自發地平行排列。一般,在鐵磁共振情況下,外加恆定磁場已使鐵磁體飽和磁化,即參與鐵磁共振進動運動的是彼此平行的原子磁矩(飽和磁化強度Ms)。鐵磁共振的這一特點引起的主要效應是:鐵磁體的退磁場成為影響共振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考慮共振樣品形狀的影響;鐵磁體內交換作用場與磁矩平行,磁轉矩為零,故對共振無影響;鐵磁體內磁晶各向異性對共振有影響,可看作在磁矩附近的易磁化方向存在磁晶各向異性有效場。在特殊情況下,例如當高頻磁場不均勻時,會激發鐵磁耦合磁矩系統的多種進動模式,即各原子磁矩的進動幅度和相位不相同的非一致進動模式,稱為非一致(鐵磁)共振。當非一致進動的相鄰原子磁矩間的交換作用可忽略,樣品線度又小到使傳播效應可忽略時,這樣的非一致共振稱為靜磁型共振。當非一致進動的相鄰原子磁矩間的交換作用不能忽略(如金屬薄膜中)時,這樣的非一致共振稱為自鏇波共振;當高頻磁場強度超過閾值,使共振曲線和參數與高頻磁場強度有關時,稱為非線性鐵磁共振。鐵磁共振是研究鐵磁體中動態過程和測量磁性參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微波磁器件(如鐵氧體的隔離器、環行器和相移器)的物理基礎。

亞鐵磁共振

亞鐵磁體是包含有兩個或更多個不等效的磁亞點陣的磁有序材料,亞鐵磁共振是亞鐵磁體在居里點以下的磁共振。在巨觀磁性上,通常亞鐵磁體與鐵磁體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亞鐵磁共振與鐵磁共振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習慣上常把一般亞鐵磁共振也稱為鐵磁共振。但在微觀結構上,含有多個磁亞點陣的亞鐵磁體與只有一個磁點陣的鐵磁體有顯著的差別。這差別會反映到亞鐵磁共振的一些特點上。這些特點是由多個交換作用強耦合的磁亞點陣中磁矩的複雜進動運動產生的,主要表現在:有兩種類型的磁共振,即共振不受交換作用影響的鐵磁型共振和共振主要由交換作用決定的交換型共振,在兩個磁亞點陣的磁矩互相抵消或動量矩相互抵消的抵消點附近,共振參量(如g因子共振線寬等)出現反常的變化,在磁矩和動量矩兩抵消點之間,法拉第鏇轉反向。這些特點都已在實驗上觀測到。亞鐵磁共振的套用基本同鐵磁共振的一樣,其差別僅在套用上述亞鐵磁共振的特點(如g因子的反常增大或減小,法拉第鏇轉反向等)時才表現出來。

反鐵磁共振

磁共振磁共振

反鐵磁體是包含兩個晶體學上等效的磁亞點陣且磁矩互相抵消的序磁材料,反鐵磁共振是反鐵磁體在奈耳溫度以下的磁共振。它是由交換作用強耦合的兩個磁亞點陣中磁矩的複雜進動運動產生的共振現象。在反鐵磁共振中,有效恆定磁場包括反鐵磁體內的交換場BE和磁晶各向異性場BA。在不加外恆定磁場而只加適當高頻磁場時,可觀測到簡併的反鐵磁共振,其共振角頻率

稱為自然反鐵磁共振;

當施加外恆定磁場B時,可觀測到兩支非簡併的反鐵磁共振,其共振角頻率

磁共振磁共振

一般反鐵磁體的BE和BA都較高,反鐵磁共振發生在毫米或亞毫米波段。除套用於基礎研究外,可利用其強內場作毫米波段或更高頻段的隔離器等非互易磁器件。

順磁共振

具有未抵消的電子磁矩(自鏇)的磁無序系統,在一定的恆定磁場和高頻磁場同時作用下產生的磁共振。若未抵消的電子磁矩來源於未滿充的內電子殼層(如鐵族原子的3d殼層、稀土族原子的4f殼層),則一般稱為(狹義的)順磁共振。若未抵消的電子磁矩來源於外層電子或共有化電子的未配對自鏇[如半導體和金屬中的導電電子、有機物的自由基、晶體缺陷(如位錯)和輻照損傷(如色心)等]產生的未配對電子,則常稱為電子自鏇共振。順磁共振是由順磁物質基態塞曼能級間的躍遷引起的,其靈敏度遠不如強磁體的磁共振高。如果在非順磁體(某些生物分子)中加入含有自由基的分子(稱為自鏇標記),則也可在原來是抗磁性的物質中觀測到自鏇標記的順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已較廣泛地套用於各種含順磁性原子(離子)和含未配對電子自鏇的固體研究。既可研究固體的基態能譜,又可研究固體中的相變、弛豫和缺陷等的動力學過程。微波固體量子放大器也是在固體順磁共振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迴旋共振

亦稱抗磁共振。固體中的載流子(電子及空穴)和電漿以及電離氣體在恆定磁場 B和橫向高頻電場E(ω)的同時作用下,當高頻電場的頻率ω與帶電粒子的迴旋頻率相等,ω=ωc,這些帶電粒子碰撞弛豫時間τ遠大於高頻電場周期,即τ≥1/ω時,便可觀測到帶電粒子的迴旋共振。因此,迴旋共振常是在高純、低溫(τ大)和強磁場(ωc高)、高頻率的條件下進行觀測,其顯著特徵是在各向同性介質中,介電常數ε和電導率σ成為張量,稱為鏇電性。這與其他的磁矩(自鏇)系統的磁共振中磁導率 μ為張量(稱為鏇磁性)不相同。此外,在電離分子中還可觀測到各種帶電離子的迴旋共振──離子迴旋共振。迴旋共振主要套用於半導體和金屬的能帶結構、載流子有效質量等的研究,也是實現研究鏇電器件(如半導體隔離器)、微波參量放大器、負質量放大器、毫米波激射器和紅外雷射器的物理基礎。

核磁共振

元素周期表中絕大多數元素都有核自鏇和核磁矩不為零的同位素。這些核在恆定磁場 B和橫向高頻磁場bo(ω)的同時作用下,在滿足ωN=γNB 的條件下會產生核磁共振(γN為核磁鏇比),也可在恆定磁場B突然改變方向時,產生頻率為ωo=γB、振幅隨時間衰減的核自由進動,它在某些方面與核磁共振有相似之處。在固體中,核受到外加場Be和內場Bi的作用,使共振譜線產生微小的移位(約0.1%~1%),在金屬中稱為奈特移位,在一般化合物中稱為化學移位,在序磁材料中由於核外電子的極化會產生約1~10T的內場,稱為超精細作用場。這些移位和內場反映核周圍化學環境(指電子組態和原子分布等)的影響。研究核磁共振中的能量交換和轉移的弛豫過程,包括核自鏇-自鏇弛豫和核自鏇-點陣弛豫兩種過程,也反映化學環境的影響。因此,核磁共振起著探測物質微觀結構的微探針作用。核磁共振已成為研究各種固體(包括無機、有機和生物大分子材料)的結構、化學鍵、相變和化學反應等過程的重要方法。新發展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不但與超聲成像和X射線層析照相有相似的功能,而且還可能顯示化學元素和弛豫時間的分布。

磁雙共振

固體中有兩種或更多互相耦合的基團或磁共振系統時,一種基團或系統的磁共振可以影響另一種基團或系統的磁共振,因而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種磁共振來探測另一種磁共振,稱為磁雙共振。例如可利用同一物質中的一種核的核磁共振來影響和探測另一種核的核磁共振,稱為核-核磁雙共振;可以用同一物質中的核磁共振來影響和探測電子自鏇共振,稱為電子-核磁雙共振;也可利用光泵技術來探測其他磁共振(如核磁共振或順磁共振),稱為光磁雙共振或光測磁共振。

醫學套用

醫學檢查適應症

磁共振磁共振

中樞神經系統

1.腦內血管病變

2.顱腦腫瘤

3.嵴髓各種病變

4.顱內感染

5.腦部退行性變

6.顱腦先天發育畸形

7.顱腦外傷

1.眼眶內炎症、眶內腫瘤、眶內血管病變

2.副鼻竇炎症、腫瘤

3.舌部腫瘤

4.腮腺病變

5.耳部各種腫瘤

1.心臟及大血管畸形及腫瘤

2.縱隔腫瘤及縱隔疝

3.肺部先天畸形、肺血管病變及腫瘤

4.乳腺炎症、增生及腫瘤。

1.肝囊腫、血管瘤、肝癌

2.膽道結石、腫瘤

3.脾、腎、胰腺挫傷、炎症及腫瘤

4.前列腺增生、腫瘤

5.卵巢、子宮先天畸形及腫瘤

1.肩關節、膝關節損傷

2.股骨頭缺血壞死

3.骨骼炎症及腫瘤

檢查須知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使用磁場及射頻脈衝進行的特殊檢查,安全、準確、無創傷、對人體無害。由於磁共振使用的是強磁場進行檢查,請務必注意:

1.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角膜、血管術後金屬夾、氣管插管、避孕環、金屬異物及人工關節等,請向醫生申明,以確認能否進行此項檢查。否則可能會因磁體的吸引力而使金屬異物的位置移動,造成危害。

2.進入掃描室前將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如:手機、傳呼機、手錶、髮夾、手飾、小刀、磁性記錄卡、信用卡、金屬飾品、腰帶、活動假牙、假肢、金屬鈕扣、 助聽器等留在候診室。

3.危重病人請臨床醫生陪同;燥動、不能配合的病人請臨床科室處理後再做檢查。

4.檢查前準備:

(a)做顱腦神經系統檢查無須特殊準備。

(b)做腹部肝臟、膽囊、胰腺、脾臟檢查時,請於檢查前6小時禁食。

5.完成一次磁共振檢查需要25分鐘左右,檢查過程中你會聽到機器發出的嗡嗡聲,此時請儘量靜臥、平穩呼吸,身體勿做任何移動,以免影響圖像質量。

6.在平掃結束後可能需要增強掃描以便進一步明確診斷費用另記。

7.檢查當天請攜帶相關的醫學資料如:CT片、X光片、血管造影片、核素檢查,內窺鏡及B超檢查的化驗單等,以便診斷醫生做綜合分析。

特點

MRI即磁共振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80年代初才正式推出的當代最先進的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MRI集當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於一體,結構複雜,技術先進。概括地說,它具有以下幾項優點:

1、在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中,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對比解析度高。例如:它可以清楚地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軟組織結構,並可準確區分腦灰質和白質。

2、具有多方位任意切層的能力(包括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及任意斜位,而不必變動被檢查者的體位)。多平面,多參數成像技術,因此可清楚地顯示病變所在的部位、範圍以及和周圍組織器官的相互關係,即可精確定出病灶。故對許多病變的定性、定位和定量診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且無觀察死角。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對此目前只能是望塵莫及。

3、屬無創性技術,並且無X線輻身損害,真正避免了其他影像學檢查,如X線或放射性核素掃描顯像等射線輻射對人體的損害。

4、無需造影劑即可清楚地顯示心臟和血管,免去了病人在接受插管和靜脈注射造影劑時所要承擔的額外痛苦和風險。

但MRI也有其不足和禁忌:

1、MRI設備和檢查費用昂貴,是目前影像學檢查中費用較高的,僅次於PET。

2、MRI檢查持續時間長,掃描速度遠不如CT,一般頭部掃描需30分鐘左右,心臟掃描需1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3、對病人的身體移動非常敏感,易產生偽影,故不適於對急診和危重病人進行檢查。

4、MRI掃描倉內有明顯噪聲,需病人密切合作,保持平靜,以免產生幽閉恐懼症,從而導致檢查失敗。

5、MRI對鈣化不敏感,由於鈣化灶內不含質子,故不產生MRI信號,不利於診斷和鑑別診斷鈣化點。

6、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絕對禁忌。因干擾可致停搏。

7、體內有金屬,如假肢、彈片、止血夾、人工心瓣膜、固定用鋼板、螺釘、人工股骨頭等,不可進行檢查,因金屬異物的移動可能損害重要臟器和大血管。

自然科學技術

自然科學,計算機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