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口炎

膜性口炎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為口腔黏膜急性細菌性炎症,病原體以各種球菌為主,命名為球菌性口炎。本病臨床特徵為假膜,故又稱為膜性口炎(membranous stoma titis)。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膜性口炎

膜性口炎膜性口炎

英文名稱: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

診斷方法

根據病史、全身症狀、假膜特點、黏膜炎症反應明顯,劇痛,可明確診斷。塗片檢查、細菌培養可協助診斷。診斷時需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繼發性感染。

治療措施

一、全身治療
1.抗感染
抗生素肌注或靜滴,必要時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2.全身支持療法
補充水電解質維生素等。
二、局部治療
1.抗感染
0.2%洗必泰液含漱,每日4~6次;貼敷抗生素藥膜或外塗2.5%金黴素甘油;含化藥物。
2.止痛
1%普魯卡因液含漱或0.5%達可羅寧液塗布。

病因學理

引發本病的球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常駐細菌,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並不致病,當機體遭受到某種刺激,如感冒發熱、急性傳染病、惡性腫瘤、長期放療、化療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這些細菌異常增殖,毒力增強而引發本病。原發性球菌性口炎並不常見,臨床上多見的是繼發於某種口腔損害之後,如單純皰疹、藥物過敏性口炎等發病後的繼發細菌感染,這種繼發感染可稱為繼發性球菌性口炎,通常仍以原發病作診斷命名,在治療原發病損的同時應注意抗球菌感染。繼發性球菌性口炎不屬於本知識點所討論的內容。

病理改變

黏膜上皮表層壞死、糜爛,上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及壞死細胞球菌膿球等形成的假膜,組織水腫,固有層有大量急性炎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原發性球菌性口炎多見於嬰幼兒,偶見成年人。患者起病急、發熱口痛咽痛流涎,小兒因疼痛哭鬧、拒食,並伴有全身倦怠不適。口腔黏膜充血顯著、水腫,繼而發生糜爛或潰瘍,潰爛面上覆有一層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假膜,微高於正常黏膜,假膜緻密、光滑、濕潤似緞面為本病特徵。去除假膜後的糜爛面上很快又形成新的假膜。患者疼痛劇烈、口臭,局部淋巴結腫痛。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細菌塗片檢查可見大量球菌,雖臨床上所見多為混合感染,但大都是以某一種為主。不同的球菌感染所致病變部位有所不同,通常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以牙齦部多見,肺炎雙球菌好發於硬齶、口底、舌腹及頰黏膜,而鏈球菌感染多見於軟齶口底牙槽黏膜

鑑別診斷

診斷時需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繼發性感染。本病需與壞死性齦口炎、雪口進行鑑別。
壞死性齦口炎:有牙齦壞死、齦出血、疼痛。有時與壞死牙齦相對的唇、頰黏膜可發生組織壞死,有較深潰瘍,灰褐色無光澤假膜,腐敗口臭。塗片檢查可見大量梭形桿菌和螺鏇體。
雪口:全身無症狀,口腔無痛性白色斑點、斑片,黏膜充血不明顯,塗片或培養可找到黴菌菌絲或孢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