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癬病

一.皮膚癬菌:寄生在皮膚角蛋白組織致病真菌統稱為皮膚癬菌。 (一)毛癬菌屬:侵犯皮膚、毛髮和甲。 二.角層癬菌:寄生於皮膚角層或毛乾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謂之角層癬菌。

膚癬病

簡介

淺部真菌病流行頗廣,遍布在世界各地區,在我國也是常見多發病。發病率,據上海幾家醫院報告,該類皮膚病占皮膚科門診患者總數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隊依據1985年空軍醫院調查滇桂前線官兵發病情況的資料:該院對某集團軍2370名官兵進行查體,結果發現罹患淺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檢人數的59.66%;在我校附屬一、二院對1955-1964年門診初診費40731病例統計,本類疾病6108例占15.98%。淺部真菌病發生與菌種類別、個體抵抗菌力及環境有關,但這一類皮膚病之所以流行這般廣泛,發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與下面因素有關:

一.真菌生活力極強:該菌不含葉綠素、無光合作用能力,只憑寄生或腐生來生存。真菌喜好潮濕溫暖的環境、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6℃,在pH值此3.0~10.0條件下皆可生長。雖然對高溫(45℃以上)抵抗力弱,但溫度在4℃以下卻有很強適應力.對紫外線、放射線等也有相當的抵抗力。由此可見,真菌對生活條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們可從大氣中、動植物的體上、人類糞便、地板上和土壤里等可培養檢出致病真菌,總之,真菌生活能力極強,在自然界中幾乎無處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類的機會自然也隨之增加。

二.帶菌者是造成淺部真菌病菌流行傳播的主要原因:由於人們對癬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因而不重視它,有病往往任其發展。以足癬而論,多數患者,病情不很嚴重,僅微癢而已,故從不主動去求醫;某些病人即使有較明顯症狀,亦仍不積極醫治,緣於患病日久,習以為常了;還有部分患者,雖經治療而獲痊癒,但因感染源沒有控制,又無預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復發。以上例舉的三種人都是帶菌者,其最終造成後果:對已則可能引起自身傳染而招引他處發生癬;對社會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周圍人群傳播。

三.致病真菌傳播場所廣泛以致預防頗困難:引起本病傳播場所相當廣泛,可以通過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腳盆、毛巾、理髮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廣為傳播。由此可見,上述公共場所必須有嚴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則欲控制其發病率則不容易實現。

四.機體自身抵抗力強弱對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有人認為真菌傳染力低,即便在趾間,如果局部不破傷,還是不易發病。但眾所周知,不講究個人衛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長期因病而使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等。以上情況,無疑將對癬病的發生起促進作用。

相關資料

 淺部真菌病是由寄生於角蛋白組織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膚病,其病原菌可分為:

一.皮膚癬菌:寄生在皮膚角蛋白組織致病真菌統稱為皮膚癬菌。該菌憑其侵犯組織不同和培養特點差異把它再劃分以下三屬:

(一)毛癬菌屬:侵犯皮膚、毛髮和甲。本菌屬已查明有13種可使人類致病。常見有黃癬菌、紅色毛癬菌、斷髮毛癬菌、紫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彼等培養特點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屬:侵犯毛髮及皮膚,在我國以鐵鏽色小孢子菌、羊毛樣小孢子菌等為多見;這些培養特徵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報導有8種能引起人類發病。

 三)表皮癬菌屬:侵犯皮膚和甲。本菌屬僅絮狀表皮癬菌一種可使人類致病,其培養所見呈杵狀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屬的皮膚癬菌,感染人體後可引起組織反應而發生紅斑丘疹、水皰、鱗屑、斷髮、脫髮和甲板改變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別,臨床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和甲癬。

二.角層癬菌:寄生於皮膚角層或毛乾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謂之角層癬菌。此類癬菌又分兩型,即角層型和毛髮型。前者有花斑癬菌、紅癬微細棒狀桿菌,曼遜氏癬菌及威尼克氏癬菌;後一型有腋毛癬菌。

由於角層癬菌是寄生於人體組織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組織的炎症反應,即使有也極輕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