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腸炎

腺病毒性腸炎

腺病毒性腸炎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高峰年齡為5歲以下兒童,特別是2歲以下嬰幼兒。病後免疫持續時間較長,免疫力隨年齡增長有增強。流行季節不明顯,托幼單位易於流行,醫院內感染率較高。

基本信息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

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高峰年齡為5歲以下兒童,特別是2歲以下嬰幼兒。病後免疫持續時間較長,免疫力隨年齡增長有增強。流行季節不明顯,托幼單位易於流行,醫院內感染率較高。

疾病概述

腺病毒性腸炎是兒科常見病之一,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秋冬季節為主。腺病毒是小兒病毒性腸炎中僅次於輪狀病毒的病原。採用免疫測試法,使用單克隆抗體在糞便中快速檢測腺病毒抗原。腺病毒性腸炎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高峰年齡為5 歲以下兒童,特別是2歲以下嬰幼兒。病後免疫持續時間較長,免疫力隨年齡增長有增強。流行季節不明顯,托幼單位易於流行,醫院內感染率較高。患兒以腹瀉為主要表現,每日數次至十次,稀水樣便,持續1-2 周,平均8-9 天,少數可持續3-4 周。70%患兒伴有嘔吐,40%患兒以發熱起病,伴有腹瀉。體溫38℃以上,2-3 天后熱退。部分患兒可同時有鼻炎、咽炎、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發病機制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

腺病毒性腸炎患兒出現低鉀血症者占19.6%,也可出現高鉀血症。但低鉀血症更為多見,尤其在糾正脫水及酸中毒後,細胞修復,葡萄糖及鉀離子回到細胞內,加上尿量的恢復,鉀離子從尿中丟失增加。出現高鉀血症是因為腹瀉導致脫水,血容量減少致腎前性腎功能不全,尿鉀排出減少;代謝性酸中毒時細胞外液氫離子濃度升高,為維持酸鹼平衡,氫離子進入細胞內與鉀離子進行交換,使細胞外液血鉀濃度一過性升高。早期應注意心電圖的監測。低鈉血症的發生率為22.8%。病毒性腸炎以等滲性脫水為主,重者可出現高滲性脫水。但本組病例尤其在出現脫水的患兒中,低滲性脫水並不少見,且高於高滲性脫水的發生率。其原因較為複雜,可能與發病後患兒進食減少或拒食、嘔吐及腸壁鈉泵運轉失調等因素有關。在搶救中重度脫水患兒時,應儘快行血清電解質檢測,如果盲目輸入大量低滲液,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病情。高氯血症在本組病例中發生率最高為25.0%。其產生的原因可能有:HCO-3的丟失引起細胞外液陰離子減少,為維持電中性,細胞外液氯離子相應增多;病毒性腸炎患兒大便中氯離子含量相對低於鈉離子和鉀離子。低鈣血症多發生於脫水患兒中,且脫水程度越重,低鈣血症程度越重。

綜上所述,本組腺病毒腸炎患兒血清電解質紊亂主要以低鉀、低鈉、高氯及低鈣為主。在治療中可針對上述特點予以糾正。

流行病學

腺病毒性腸炎病人和無症狀者攜帶病毒從糞便排出體外,以糞-口途徑傳播,少數可有呼吸道傳播。感染高峰年齡為5 歲以下兒童,特別是2歲以下嬰幼兒。病後免疫持續時間較長,免疫力隨年齡增長有增強。本病分布世界各地,流行季節不明顯,托幼單位易於流行,醫院內感染率較高。

腺病毒性腸炎是指腺病毒40及41型,這兩型腺病毒主要侵襲小腸引起胃腸炎而得其名。形態與普通腺病毒一樣,直徑70=80nm,核心部分40-45nm,內含雙鏈直線形DNA,核心有衣殼;無脂性包膜。另外腺病毒31型也可引起腹瀉。WHO 已確證腸腺病毒為引起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第二重要病原。

臨床表現

(圖)腺病毒性腸炎水樣腹瀉影像

腺病毒性腸炎大多數由病毒性腸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是無症狀的。在有症狀的感染中,水樣腹瀉是最常見的症狀。糞便很少含有粘液和血液。體檢發現(例如黏膜乾燥,心動過速)無特異性,且與脫水程度有關。嬰兒及年幼兒童的輪狀病毒感染性胃腸炎可發生嚴重水樣腹瀉,持續5-7天,可導致等滲性脫水。90%患者可發生嘔吐,約30%患者高熱超過39℃。典型的諾沃克病毒感染髮病急,嘔吐,腹痛,腹瀉,症狀持續僅1-2天。在兒童中,嘔吐較腹瀉顯著,而在成人中,通常腹瀉占優勢。成人患者亦可有發熱,頭痛,肌痛。腺病毒性胃腸炎的特點是腹瀉持續1-2周。罹患的嬰兒及兒童可有輕度嘔吐,典型者可在腹瀉發生後1-2天開始。約50%患者發生低熱。嬰兒及兒童的非諾沃克萼狀病毒感染與輪狀病毒疾病難以區分。然而,成人患者可發展為較典型諾沃克病毒感染症狀。星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與輕度輪狀病毒感染相似。

潛伏期3-10 天,多為7天。患兒以腹瀉為主要表現,每日數次至十次,稀水樣便,持續1-2 周,平均8-9 天,少數可持續3-4 周。70%患兒伴有嘔吐,40%患兒以發熱起病,伴有腹瀉。體溫38℃以上,2-3 天后熱退。部分患兒可同時有鼻炎、咽炎、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症狀。3%-6%有肺炎表現。

疾病檢查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免疫電鏡

臨床診斷較困難,無法與其他病毒性胃腸炎區別,依賴於實驗室檢查確診。採集患兒糞便,用電鏡免疫電鏡檢查病毒顆粒,用ELISA 法或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查病毒抗原。

實驗室檢查:

1、常規檢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多數正常少數略為增多,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加糞便檢查:外觀為黃色水樣稀便,無黏液膿血,鏡檢多無異常。

2、糞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檢測:電子顯微鏡檢測糞便中的病毒:電子顯微鏡通過典型形態的觀察作出特異性診斷 其陽性率可達90%。本法快速準確,但設備昂貴,操作要求高,故多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3、病毒特異性抗原的檢測:許多免疫學方法可用於檢測輪狀病毒特異性抗原。如酶免疫測定(EIA)、補體結合試驗(CF) 免疫螢光(IF)方法等 其中EIA法特異性、敏感性最高,且操作簡便。

4、糞便中病毒核酸的檢測:可套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核酸雜交法及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其中核酸雜交法特異性較高,PCR法敏感性較高多用於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

5、輪狀病毒的血清抗體檢測:採用EIA等免疫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如發病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增高,則具有診斷意義。

其它輔助檢查
3%~6%患者X線有肺炎表現。

疾病治療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輪狀病毒

腺病毒性腸炎常從臨床上診斷。糞便細菌培養以及糞便查找蟲卵和寄生蟲陰性,但是對表現典型病毒性胃腸炎症狀的患者,上述檢查常不必要。輪狀病毒及腸腺病毒感染可通過市場上能買到的試劑鑑定糞便中病毒的抗原而及時診斷,其他檢測病毒性腸病原體試驗僅能在研究室中進行。

感染的預防因無症狀感染患者的頻率以及病毒在人-人之間傳播容易與否(特別對用尿布的兒童)而複雜化。母乳餵養可能對感染起一定的保護作用。看護者應在換好尿布後用肥皂和水充分洗手,換尿布的地方應使用稀釋的家用漂白粉或70%酒精消毒。若輪狀病毒在兒童看護機構暴發流行,應該對所有的兒童檢測該病毒的排瀉物。隨後,感染者和非感染者應被遷移到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看護者照管。幾種有希望的輪狀病毒疫苗正在開發中。

治療主要依靠適當的液體補充。即使有嘔吐,大多數患者能通過口服再水化液有效地再水化,其中一些是可獲得的OTC。對不滿5歲的兒童,運動型飲料及碳酸鹽飲料不是適當的再水化液體。只有嚴重脫水患者才需要靜脈補液。

小兒病腺病毒性腸炎,以脾胃氣虛為本,以食積、濕熱、寒濕為標。以補益脾胃之氣為治療小兒病毒性腸炎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在治療的全過程,脾胃之氣強健,氣血充沛,臟腑、經絡、氣血生理活動正常,陰陽平和,則邪祛正安。消食積、清濕熱、散陰寒為治標之法,臨證中當根據病情的輕重及不同的臨床表現權衡本虛標實的輕重緩急,做恰當的化裁,飲食停滯為主者當消積導滯兼顧脾氣,濕熱為主者當清利濕熱兼醒脾開胃,寒濕勝者當暖脾止瀉,出現傷陰傷陽者分別加用斂陰回陽之品。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雞內金

我們常選用自擬苓仙健脾止瀉湯加減。藥物組成:茯苓9g,威靈仙6g,炒白朮6g,蒼朮6g,車前子6g,葛根6g,焦三仙各6g,炒白芍藥6g,炙甘草3g,生薑6g。食積者常用山楂雞內金、焦三仙消積導滯;濕熱者常加藿香、佩蘭、扁豆、薏苡仁清熱化濕和中;中寒顯著者加高良姜、香附溫中散寒;傷陰者加白芍藥、甘草酸甘斂陰;傷陽者加乾薑溫暖脾陽。所用之藥不論補瀉,均以藥性平和為尺度,適當化裁,靈活加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雖有正氣虧虛之本,但不宜峻補,雖有食積、氣滯、寒凝、濕熱、血瘀,但不耐攻伐,否則易致變證而欲速不達。臨證時當詳辨虛實,謹慎選方用藥,祛邪當中病即止,扶正當緩以圖功,不可圖一時之快,以免使虛者更虛,實者益實,犯虛虛實實之戒。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口難》中特別指出:“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且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大苦、大寒、大辛,大熱、消導之品,既能傷生髮之氣,又足以耗傷真陰,當用之時要恰到好處,中病即止。

治療用藥選用威靈仙、白朮、茯苓、炙甘草之屬平補脾胃,並依據年齡大小及體質強弱選用不同的劑量,如白朮、黃芪性偏溫燥,劑量從3 g開始,最大不超過12 g;苦寒滲濕之品,過用傷伐脾胃,濕熱壅滯者,用藿香、佩蘭、扁豆、薏苡仁輕清甘淡之品,避免黃芩、黃柏、梔子苦寒之品戕伐脾胃陽氣;用乾薑、香附溫中散寒,不用附子之輩,以防辛溫大熱傷陰竭液之弊。

疾病護理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醫宗金鑒》

小兒飲食不知自節,寒溫不知自調。若餵養不當,乳食無度,或恣食生冷肥甘厚膩之品,均可傷害脾胃,運化失司,清濁不分,並走大腸,因成泄瀉。 《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醫宗金鑒》 :“夫乳與食,小兒資以養生者也,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可免積滯之患。

若父母過愛,乳食無度,則宿滯不消而成積矣。”說明飲食壅積,積寒蘊熱是本病發生不可或缺原因。故飲食調理與藥物治療並重。合理飲食,防恣食生冷肥甘厚膩之品加重病情。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規律的生活制度,飲食宜新鮮、清潔。

腺病毒性腸炎發病率高,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根據中醫學臟腑理論,結合本病具體表現,從本虛標實這一病機著手,以健脾為根本,輔以滲濕、散寒、清熱,並注意溫陽斂陰,取得良好療效。

疾病預防

(圖)腺病毒性腸炎腺病毒性腸炎---預防

切斷傳播途徑是本病預防的重點。

1.管理傳染源:應早期發現患者及隔離患者對密切接觸者及疑診患者實行嚴密的觀察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飲食、飲水及個人衛生,做好患者糞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飲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醫院要嚴格做好嬰兒區及新生兒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兒,應限制其進入日托或學校。

3.接種免疫:輪狀病毒的疫苗已可在臨床套用。在流行期間,對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採用被動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護作用。提倡母乳餵養,以減少幼兒患病的嚴重性。經牛輪狀病毒免疫後的氂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體,用此種牛奶餵養嬰兒也有保護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