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車旅行車

腳踏車旅行車

旅行車可以說其實是山地和公路的結合。因為它既有山地的結構特點,特別是在剎車制動方面通常是實用的山地的V剎或者碟剎。還有變速方面也是沿用山地的變速系統。輪胎上面借了公路的特點,外胎通常是光一點的細一些的外胎。因為這樣的胎更適合長途的騎行。

什麼叫腳踏車旅行車

旅行車之所以稱為旅行車,它顯著的特點就是:

1.有後面的貨架,可以攜帶旅行用品

2.坐墊是比較寬大點的舒適的坐墊,長途騎行以後不會覺得臀部的不適

3.車把方面通常是採用的又大又寬的蝴蝶把,長途騎行的時候可以不斷變換握把姿勢,不會手腕或者手臂不適。

4.前叉方面旅行車使用的是帶避震的,雖然不是什麼很好的防震叉,但也足矣應付一般的路面了。

旅行腳踏車常識介紹

腳踏車旅行很早很早就已經出現了,但是旅行腳踏車作為一個車種出現,還是不久的事情.所以我們旅行沒有必要認定非旅行腳踏車不可。歐洲人有公路車傳統,日常休閒和交通用車大多數為城市車,城市車以700C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用28寸車,最早用於旅行的主要就是這類車。山地車70年代誕生在美國,比較風行,相當多的車友用山地車來旅行,其中全地形山地車ATB(allterrainbike)最為適合。

當腳踏車旅行發展後,腳踏車商家看到市場需求,慢慢開始推出針對旅行需要的改裝和適合旅行用途的車款,進一步發展之後,旅行腳踏車才作為一個車種出現。作為車種出現後的旅行腳踏車,各品牌廠商理念也是不一樣的,700C城市車、26寸山地車兼有,標準配備也各有不同。

去年研究了歐洲市場各品牌影響力最大的旅行車,其一些主要共同特點是寬大坐墊,發電花鼓帶車燈,較高的車把,較長的後下叉。很多車友關注的碟形車把,這些旅行腳踏車採用的並不多,占30%不到。輪徑方面以700C為多,28寸和26寸其次。(在我看到的北美資料里,旅行腳踏車以26寸山地車為基礎的較多)所偏向方向也不一樣,有利於更快速度和相對輕的偏向運動方向的,也有重達40斤很不適合快速騎行但是舒適性和負重性更好的,五花八門各有特色,適合不同特點和路況的腳踏車旅行。

我們在選購旅行用腳踏車時,不要過於迷信廠家的概念,以考慮實際用途為主。購買的腳踏車最好輕盈,以便在騎到坎坷與坡路的時候能夠很輕鬆。因為就國內目前的情況,旅行腳踏車的市場還沒有受到重視,沒有好的產品出現,所看到的旅行腳踏車,大多數僅是一些概念化配備堆砌,對於實際用途考慮的遠遠不夠。在有限的選擇範圍,長途和偏僻地區的腳踏車旅行,需要負荷大,路面情況複雜,山地車更為適合。變速的腳踏車現在也很普遍,對於初學者來說,最好嘗試十八變速的山地腳踏車。對於負重不多路況較好的城市間的旅行,700c的休閒車更好。因為山地車有更好的通用性和配件的常見性,購買時選擇山地車為一個比較穩妥的選擇。

騎腳踏車對身體的好處

腳踏車在我國是一種很普通又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人們在上下班和郊遊時都經常用它。據近年來研究的結果表明,騎腳踏車和跑步、游泳一樣,是一種最能改善人們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鍛鍊。 

在國外,騎腳踏車健身可以說是方興未艾。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披露,美國有2000萬人甩騎腳踏車健身,而且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1987年比1986年增加了30%,1988年又比1987年增加了36%。法、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還以騎腳踏車“一日游”的時髦體育旅遊消遣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踴躍參加。

1.健身作用

(1)能預防大腦老化,提高神經系統的敏捷性。現代運動醫學研究結果表明,騎腳踏車是異側支配運動,兩腿交替蹬踏可使左、右側大腦功能同時得以開發,防止其早衰及偏廢。

(2)能提高心肺功能,鍛鍊下肢肌力和增強全身耐力。騎腳踏車運動對內臟器官的耐力鍛鍊效果與游泳和跑步相同。此項運動不僅使下肢髖、膝、踝3對關節和26對肌肉受益,而且還可使頸、背、臂、腹、腰、腹股溝、臀部等處的肌肉。關節、韌帶也得到相應的鍛鍊。

(3)能減肥。騎腳踏車時,由於周期性的有氧運動,使鍛鍊者消耗較多的熱量,可收到顯著的減肥效果。

(4)可改善性功能。每日騎腳踏車4—5公里,可刺激人體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分泌,使性能力增強,有助於夫妻間性生活的和諧。·

(5)能益壽延年。根據國際有關委員會的調查統計,在世界上各種不同職業人員中,以郵遞員的壽命最長,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傳遞信件時常騎腳踏車的緣故。

騎腳踏車運動,不僅可以在戶外進行,而且在室內也可以開展。在室內開展時,一般要藉助固定腳踏車或功率腳踏車等專門的健身器械方可進行。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把車購回,放置在封閉陽台等處進行這一健身活動。也可以利用有雙支架的能使腳踏車後輪懸空的舊腳踏車,經充分固定後騎用。在室內開展此項運動,可以減少在戶外因交通擁擠或路面不平整而發生的騎車損傷。

2.注意事項:

進行騎腳踏車鍛鍊時,要注意正確的騎車姿勢。首先要調整好腳踏車鞍座的高度和把手等。調整鞍座的高度可以避免大腿根部內側及會陰部的擦傷或皮下組織瘤樣增生。調整把手可以有助於找到避免疼痛的良好姿勢。踩踏腳板時,腳的位置一定要恰當,用力要均勻,如果腳的位置不當,力量分布不均勻,就會使踝關節和膝關節發生疼痛。此外,還應經常更換手握把手的位置,注意一定的節奏,可採取快騎與慢騎交替進行。

3.運動量的掌握:

室內騎固定腳踏車鍛鍊的運動量。主要取決於車速。車速可根據每分鐘蹬車的次數來決定,也可根據腳踏車輪的周徑,推算每分鐘象徵性騎的距離。一般在騎車幾分鐘後,應停一下在1—2秒鐘內計數脈率,以便掌握運動量。如果脈率過快,說明運動量過大,應減慢車速;如脈率慢,則應增加車速。開始進行騎固定腳踏車鍛鍊時,一般進行10—20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鍛鍊時間。最初幾天,可能會感到下肢肌肉酸痛,但堅持數天后便可消失。以後可逐漸地將鍛鍊肘間延長到30分鐘或更長些。此外,也可利用加阻的方法增大運動量。對於功率腳踏車和固定腳踏車,加阻是十分容易的,利用舊腳踏車進行鍛鍊的,則可以利用剎車來調節一定的阻力,以提高運動強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