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紡車

腳踏紡車是紡紗機器。腳踏紡車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製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腳踏紡車中最常見的為三錠。腳踏紡車較手搖紡車有了較大的進步,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但效率更高的是大紡車。

紡紗機器。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腳踏紡車開始出現。腳踏紡車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製造上完成的一次改

腳踏紡車復原模型圖

革。腳踏紡車的最早發明時間還有待查考,現在能見到的是公元四到五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一幅畫上的腳踏三錠紡車。其較早記載也可見於宋代刻本《列女傳》的魯寡陶嬰團。圖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錠的腳踏紡車。元朝時期,關於腳踏紡車的記載更多。後來在公元1313年,王幀《農書》記載了兩種紡車:木棉紡車專用於紡棉,而小紡車專用於加捻麻縷。證明了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後一直都在使用。操作時,“左手握其棉筒不過二、三,績於李繼,牽引漸長。右手均拈,俱成緊縷,就繞繼上”。徐光啟《農政全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腳踏紡車中最常見的為三錠,張春華《滬城歲事傷歇》載:“以屈木之連屬者鋸之,下如二股,上如柱,統計約高二尺,豎二股於橫木上,木長不及二尺。木兩端之向內者,又橫臥二股,長有二足余,股之盡處,以木之盡而較方者合屬之。其往後端空之,舉所謂紡車頭者橫貫其內,其形如半月,內外各一,相懸寸許。各有三節,安小管於上,以所謂錠子錯綴管中。柱子下二股交合處,橫固木長半尺許,木上卷輪,另有一木長四尺余,銳其一端,竅輪而受之。其一端於合屬臥股之處,作齒承之,以兩足旋運。先於錠上繞紗數尺,粘於條子,隨輪飛動,綢繹而出,名紡紗。”
腳踏紡車較手搖紡車有了較大的進步,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但效率更高的是大紡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