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氧銅

脫氧銅

脫氧銅,焊接性能和冷彎性能好,一般無“氫病”傾向,可在還原性氣氛中加工、使用,但不宜在氧化性氣氛中加工、使用。

脫氧銅密度

脫氧銅密度是8.89克/立方厘米。

磷脫氧銅

TP1磷脫氧銅
標準:GB/T 2059-2000
●特性及適用範圍:
TP1磷脫氧銅焊接性能和冷彎性能好,一般無“氫病”傾向,可在還原性氣氛中加工、使用,但不宜在氧化性氣氛中加工、使用。

與磷脫氧銅的區別

TP1的殘磷量比TP2少,故其導電、導熱性較TP2高。TP1和TP2主要以管材套用,也可以板、帶或棒、線供應。用作汽油或氣體輸送管、排水管、冷凝管、水雷用管、冷凝器、蒸發器、熱交換器、火車箱零件。

銅及銅合金分類和標準化

2、黃銅:系指銅與鋅為基礎的合金,又可細分為簡單黃銅和復
脫氧銅
雜黃銅,複雜黃銅中又以第三組元冠名為鎳黃銅、矽黃銅等;
3、青銅:系指除銅鎳、銅鋅合金以外的銅基合金,主要品種有錫青銅、鋁青銅、特殊青銅(又稱高銅合金);
4、白銅:系指銅鎳系合金;
銅的國家標準分為四大類:
一為基礎標準,其中GB5231—2001規定了加工銅及銅合金化學成份及產品形狀;
二為化學分析方法標準,規定了銅及合金中主成份和雜質元素的化學分析方法;
三為理化性能試驗方法,其中包括了電阻係數、超音波探傷、渦流探傷殘餘應力、脫鋅腐蝕、無氧銅含氧量、斷口晶粒度等規定方法;
四為產品標準,其中包括陰極銅、電工用銅線錠、鑄造黃銅錠、鑄造青銅錠、粗銅硫酸銅銅鈹中間合金、銅中間合金、銅精礦以及銅及合金加工材標準。
中國除國家標準外,還有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為滿足產品開發的需要,供需雙方還可商定專用技術條件。
世界各國銅及銅合金產品均納入國家標準,如美國ASTM標準、日本JIS標準、英國BS標準、德國DIN標準、法國NF標準、俄羅斯ΓOCT標準、國際標準ISO歐盟BSEN標準等;標準化工作對國民經濟發展極為重要,同時也是銅材生產、研究、套用的總結,因此世界各國銅及銅合金標準都在不斷的修訂和完善。

銅的歷史

中國最早用黃銅鑄錢開始於明嘉靖年間。“黃銅”一詞最早見於西漢東方朔所撰的《申異經·中荒經》:“西北有宮,黃銅為牆,題日地皇之宮。”這種“黃銅”指的是何種銅合金,待考。《新唐書·食貨志》又有‘青銅”、“黃銅”的稱謂,分別指礦石顏色和冶煉產品,並非現在的銅錫合金與銅鋅合金洪咨夔撰《大冶賦》中又有“其為黃銅也,坑有殊名,山多眾朴”,指的是火法煉製的純銅。黃銅一詞專指銅鋅合金,則始於代,其記載見於《明會典》:“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火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過對明代銅錢成分的分析,發現《明會典》中所說的鑄錢種真正意義上的黃銅的出現較其它幾種銅合金晚很多,這是因為黃銅中金屬鋅的獲得比較困難。氧化鋅在950℃一1000℃的高溫下才能較快地被還原成金屬,而液態鋅在906℃時已經沸騰,所以還原得到的金屬鋅以蒸氣狀存在。在冷卻時反應逆轉,蒸氣鋅為爐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鋅,因此要得到金屬鋅必須有特殊的冷凝裝置。這是金屬鋅的使用比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黃銅鑄幣出現較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有含鋅量超過20%的黃銅片和黃銅管,山東膠縣三里河龍山文化的地層中也曾出土兩種黃銅錐。顯而易見,這些黃銅器物的出現並不是說人們在史前就掌握了黃銅的冶煉技術,而是人們在利用銅鋅共生礦時無意中獲得的。商周時期銅器的含鋅量都很低,一般在10-z數量級。西漢新莽的錢中有板個別的銅鋅甘金錢,其中有的錢幣中鋅的含量達到7%,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黃銅鑄錢產生於西漢新莽之際。因為這些銅鋅合金是極個別現象,其含鋅量又普遍較真正意義上的黃銅含鋅量15%一40%要小得多。所以我們認為這些含鋅的銅錢是漢代在“即山鑄錢”中使用銅鋅共生礦時產生的。據對有關礦山進行調查後發現,山東的昌濰、煙臺臨沂湖北等地都有資源豐富的銅鋅共生礦,這就使冶煉後的銅含有一小部分鋅。到了唐代,由於鑄錢材料的規範化,使所鑄行的錢幣中鋅的含量均為恆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