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騰兒

胡騰兒

胡騰兒是由李端編寫一首著名的唐代文學詩詞,此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通過細緻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典型細節,深受廣大文學者好評。

作品原文

胡騰兒
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
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

帳前跪作本音語,拈襟擺袖為君舞。
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
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
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
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
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髮。
胡騰兒,胡騰兒,家鄉路斷知不知?

作品鑑賞

在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歷史中,雖然充斥著無數的刀光劍影、戰火紛飛,但是這大多都並非出自黎民百姓自己的願望。戰爭是征服與被征服、毀滅與被毀滅的遊戲。它的發起,往往來自於君王將相們不可告人的意願。用諸如“建功立業”、“開邊闊土”等幌子掩飾貪婪和欲望,以為能因此而青史留名,殊不知只換來更多的血肉橫飛。
不過,曠日持久的戰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像東漢、魏晉戰亂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就不斷內遷,積極融入漢族人的生活。若是當時局穩定,君主開明的時候,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就能得到更好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有遷都洛陽,提倡通婚之壯舉,唐朝太宗
胡騰兒
則有“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良言。於是在這兩個時期,中國都出現過一股強勁的民族融合之風。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詩句,才有了李端這篇描寫西北少數民族舞蹈的優秀詩文。
“胡騰”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舞蹈。“胡騰兒(泥)”寫的是西北少數民族一位善於歌舞的青年藝人。代宗時,河西、隴古一帶二十餘州被吐蕃占領,原來雜居該地區的許多胡人淪落異鄉,以歌舞謀生。此詩通過歌舞場面的描寫,表現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友好感情,表現了廣大人民對胡騰兒離失故土的深切同情,並寓以時代的感慨。
第一段描述胡騰兒原籍涼州(今甘肅武威),是“肌膚如玉”的白種人,隆凖稍尖,鼻型很美;身著桐布舞衣,鑲著的寬邊如同前後捲起,以葡萄為圖案的圍腰,帶子長長地垂到地面。這一段寫得很樸實,字裡行間浸透著詩人對藝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兒最喜絲綢彩繡,“桐布”、“葡萄”也並非多美,詩人在此特書一筆,說明胡騰兒飄泊窮途,賣藝求生,又深恐破衣爛衫難以吸引看客;傾囊購置,也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繡彩繪而已。
第二段描寫舞蹈開始前的場面:“帳前跪作本音語,拈襟擺袖為君舞。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胡騰兒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帳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語”訴說家鄉淪亡、同胞被殺的諸般苦情,然後“拈襟擺袖”,向諸位施禮,準備起舞。那曾在安西做過地方官的人強忍著眼淚觀看,洛下詞人也主動把自己寫的歌詞抄送給胡騰兒演唱。這段雖然僅寫了“舊牧”含淚和詩人贈曲,但卻使人想到一個很大的場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藝人先以漢民族的習慣而跪,再以本民族的習慣施禮,其友好之情可知;詩人也不管藝人能否讀懂並演出自己的創作,真情相贈;眾人報之以熱淚;各民族之間的感情,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以下至篇末為第三段,是寫藝人的舞蹈和詩人的感慨。看客們的同情使得胡騰兒大受感動:“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寫“起始”動作,“揚眉動目”,可知表情豐富,義情激奮。下句寫飛旋動作,垂珠斜飛,“紅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賣力。“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進入另一種意境,上句既是寫舞姿的妙曼,也是寫他以舞蹈語言,痛陳離鄉背井之苦。在舞蹈藝術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飄忽不定,實則緩促應節,剛柔相生,是一種高難度的表演。下句寫雙腿飛旋,雙靴閃動,恍如燈前閃爍出一層層柔弱的光圈。“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應節”二字,照應前後諸句。說他無論“環行”如輪,還是“急蹴”起躍,還是“反手叉腰如卻月”的造型,都能絲毫不差地吻合著音樂的拍節;可知不論“踏花氈”的起步,還是“東傾又西倒”的醉步,還是“柔弱滿燈前”的急旋,也無不與音樂的拍節相侔了。接著以點睛之筆兼寫幾個方面:“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髮!”說伴奏的“絲桐”(弦樂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結束;舞蹈結束,方聽得“畫角”嗚嗚,又見看客們因全神貫注於音樂舞蹈,其他音響均不得乾入其耳,烘襯出了舞技的超絕,引人入勝:“畫角”發於城頭,又說明時局緊張,豈止邊地淪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時代氣氛如此,不能不引起詩人深沉的感慨。“胡騰兒,胡騰兒,家鄉路斷知不知?”這裡說的“家鄉路斷”,並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鎮割據,唐王朝邊事失利。這既表現了詩人對胡騰兒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對於中唐國事的嘆惋。詩貴含蓄,收尾尤貴意在言外。如果說前面敘事端、寫看客、狀舞蹈,都能寫得精煉而動人的話,那么這收尾四句卻更富於餘韻遠響,具有耐人尋味的妙趣。盧綸盛讚李端:“校書才智雄,舉世一娉婷。賭墅鬼神變,屬詞鸞鳳驚。”中唐前期,詩歌暫處低潮,“大曆十才子”多不擅長歌行。這首歌行,應該是當得起“舉世娉婷”的讚譽的。

作者簡介

李端
(約743-782?)(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公元770年(大曆五年)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聽箏·唐 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注釋】 玉房:彈箏女子的住處。
【簡析】: 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可愛形象躍然紙上。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二十四歲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他精通音樂,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當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此詩當然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
箏是古代一種彈撥樂器,即今稱“古箏”。“鳴箏”謂彈奏箏曲。題一作“聽箏”,則謂聽奏箏有感,就聽者立題。從詩意看,以作“鳴箏”為有味。這首小詩寫一位彈箏女子為博取青睞而故意彈箏出錯的情態,寫得婉曲細膩,富有情趣。
前二句寫彈箏美人坐在華美的房舍前,撥弄箏弦,優美的樂聲從弦軸里傳送出來。“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箏柱的裝飾華貴。“素手”表明彈箏者是女子。後二句即寫鳴箏女故意彈錯以博取青睞。“周郎”指三國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將,時稱“周郎”。他又精通音樂,聽人奏曲有誤時,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轉過頭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見《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這裡以“周郎”比喻彈箏女子屬意的知音者。“時時”是強調她一再出錯,顯出故意撩撥的情態,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獻藝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這詩說:“婦人賣弄身分,巧於撩撥,往往以有心為無心。手在弦上,意屬聽者。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李君(稱李端)何故知得恁細。”(《而庵說唐詩》)其見解相當精闢。
此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通過細緻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典型細節,將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種邀寵之情,曲曲寫出,十分傳神。詩的寫法象速寫,似素描,對彈箏女形象的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