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岡薩雷斯·德· 門多薩

胡安·岡薩雷斯·德· 門多薩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Mendoza,Juan Gonzalez De,545-1618)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萊西亞·德加麥羅斯(Torrecilla de Cameros),當時正是西班牙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門多薩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1562年即他17歲時去墨西哥,歷時9年。1564年在墨西哥城加入奧斯定會,成為一名修道士。在墨西哥,他一面潛心研究神學、語法和藝術,一面在當地熱心傳教。當西班牙征服了菲律賓群島而隔海眺望中華大地時,門多薩也有了去中國的機會。

基本信息

(圖)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Mendoza,Juan Gonzalez De,545-1618 )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萊西亞·德加麥羅斯(Torrecilla de Cameros),當時正是西班牙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門多薩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1562年即他17歲時去墨西哥,歷時9年。1564年在墨西哥城加入奧斯定會,成為一名修道士。在墨西哥,他一面潛心研究神學、語法和藝術,一面在當地熱心傳教。當西班牙征服了菲律賓群島而隔海眺望中華大地時,門多薩也有了去中國的機會。

簡介

(圖)胡安·岡薩雷斯·德· 門多薩與妻子胡安·岡薩雷斯·德· 門多薩與妻子

1580年,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派出一使團出使中國,門多薩亦是成員之一。1581年,門多薩一行抵墨西哥,準備橫渡太平洋,經菲律賓前往中國。但不巧的是,由於西班牙和菲島的政治形勢有變,他們的赴華使命未能實現。門多薩從墨西哥回到西班牙,1583年去羅馬,拜見了教皇喬治十三。當時天主教極欲在東方拓展勢力,地廣人眾的中國成了羅馬教廷的關注地,苦於對中國歷史、文化諸方面的茫然無知,急需有一本關於中國社會林林總總的資料彙編,教皇於是要求門多薩廣泛蒐集資料,編寫出一部“關於中華王國已知諸物”的書籍。門多薩應教皇之命,通過對前人的使華報告、檔案、信札、著述的收羅及整理,化時兩年,終在1585年將《大中華帝國史》付梓印行。

1585年《中華大帝國史》問世後,雖然引起很大社會反響,但首版印刷中錯誤百出,門多薩對此很不滿意。在他親自監督下,於同年又出版了新的西班牙文本,書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改進。接著門多薩又開始接受羅馬教廷新的任命,成為羅馬教皇下屬的“宣道士”(Piedicador apostólico)。

由於門多薩曾在墨西哥從事過宣教活動,十分熟悉美洲情況,所以1586年他又受命前往拉丁美洲,在卡塔格納(Cartagena)一帶從事布道活動。在其後的四年間,他的足跡又遍及新西班牙各主要城市。1589年他再次奉召返回西班牙。後來才智出眾的門多薩又被派往義大利,在羅馬和西西里負責處理一些棘手的教務問題。此後他返回西班牙在塞爾維亞和托萊多等地負責宣教事宜。1607年,他再度前往美洲,被任命為波帕揚(Popayan)地區的主教,直至1618年在那裡逝世。

生平事跡

(圖)胡安·岡薩雷斯·德· 門多薩相關作品胡安·岡薩雷斯·德· 門多薩相關作品

1585年西班牙奧斯定會修道士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一經問世,立刻在歐洲引起轟動,僅在16世紀餘下的區區十多年間,即先後被譯成拉丁文、義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蘭文等七種文字,共發行 46版,堪稱盛況空前。⑤事實上,該書是16世紀有關中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經濟等概況最全面、最詳盡的一部著述,也是《利瑪竇中國札記》發表以前,在歐洲最有影響的一部專論中國的百科全書。

該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國情的綜述。該部分,共分3卷。第1卷下列10章,重點介紹了中國疆域、地理概貌、氣候、土壤分類、省的建制、城鎮區劃等概觀。第2卷下列10章,主要講過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對超自然力的崇尚。第3卷下列24章,這裡主要涉及到中國古代帝王的世系、宮闈秘聞貢賦、差役、軍隊、戰爭、行政管理、司法、科舉以及自然科學等概況。該書第二部分是由三篇旅行記構成。即分別記述了1575年拉達等的福建之行;1579―1580年阿爾法羅等的廣州之行和1581年伊格納西奧從塞維亞到中國的環球旅行。

著名摘要

(圖)《利瑪竇中國札記》利瑪竇中國札記

《中華大帝國史》的結構和內容
16世紀末的歐洲人主要是通過《中華大帝國史》的第一部分來認識中國的。在門多薩的筆下:

(1)中國是個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中國人自稱“大明人”。全國劃分15個省(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其境內為南、北二直隸,13承宣布政使司,常稱15省――筆者),“每省都要比我們所熟知的歐洲國家為大”。

(2)中國境內有完好的道路網,使城鎮相連。路面平整、寬闊,“官道”可容15人騎馬並行。路旁商店林立,兩側綠樹成蔭,如同羅馬時代的大道一樣。有些城市有水道相連,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中國人富有建築才能。建築用材舉世無雙,一種用“白土”做成的方塊(即磚)堅硬無比,只有用鋤才能將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莊園。中國最雄偉的建築就是長城,長達500里格(每里格約合5572米),是為防禦韃靼人而修建的。築造中1/3或2/5的勞工付出了生命。

(4)中國物產豐富。蔬菜種類遠較西班牙為多。僅橘子就有三個品種,即甜的、酸的和甜酸適度的。糖質地很好,非常潔白,價格也低廉。蠶絲色澤艷亮,質量超過西班牙格拉納達的產品。“天鵝絨、絲綢和布匹價格如此之低,提及此點會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義大利紡織品價格的人大吃一驚。”中國人普遍穿著絲綢服裝。中國農田管理得很好。沒有一塊荒棄的土地。一塊塊耕田錯落有致,有如花園。礦產也很豐富。“這是世界上最富饒、而物價又十分低廉的國家。”

(5)中國出產的手工藝品極為精緻。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嘆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鑑。瓷器很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

(6)中國商業發達,買賣興盛。每條大街往往只經營一種行業。看到第一家商店就知道這一條街是賣什麼商品的。中國匠人的手藝都是祖輩相傳。中國貨幣種類繁多,金、銀憑重量使用,而沒有一定式樣的金幣或銀幣。

(7)中國軍隊有步兵,也有騎兵。中國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這些士兵如果在膽識和勇氣上能和歐洲各國士兵一樣,他們可以征服整個世界。”

(8)中國皇帝具有統治國家的全權。各級行政官吏有效地行使權力。他們是通過科舉產生的。中國有完整的法律。官吏和貴族出門要坐橋,而婦女則從不在外從事社交活動。中國飲宴豪奢。中國人有自己的樂器。

(9)中國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

(10)中國人在科學技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歐洲人一向以印刷術的套用而自豪,“然而中國人早在德國人谷騰堡(Joan 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經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但他也不否認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圖書經海路(紅海)傳到歐洲,從而啟發了谷騰堡。門多薩特別提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但對中國火炮的效能,歐洲人認識極不相同。拉達認為中國火炮陳舊,製造粗糙。

而另一位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卻寫道:“……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因為門多薩未到過中國,所以他沒有對上述歧義做出自己的判斷,但他還引用了後者如下一段文字:“中國城牆堅固,外面圍以深壕(情況緊急時可放滿河水),城門上架著大炮,中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防禦工事。城牆上,長官率士兵日夜守衛。如不得到城市最高當局的批准,任何外國人是無法靠近該城的。”門多薩摘引這一大段有關中國城市設防的論述,絕不是無目的的。這實際上表明,他傾向於中國火炮是有威力的。此外,門多薩對於中國造船、造紙以及其他工藝都有所介紹,並一一指出優於歐洲的方面。

在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評價上,16世紀的西方人抱著兩種明顯的對立觀點。克魯斯在《中國志》中曾盛讚中國的科技成果;而馬丁·德·拉達則認為除了用中草藥治病外,中國人對物質世界很少有什麼認識。門多薩顯然傾向於克魯斯的觀點,而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做了更全面的介紹,其評價也更高。像中國的造船水平,克魯斯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能夠用船在中國與馬六甲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並對中國船隻的類型以及龍骨水車的套用做了說明。而門多薩除上述內容外還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縫技術,由於填縫使用的添加劑十分合理,不但防水還可防蟲,使中國船隻使用壽命比歐洲長兩倍。在論及中國印刷術時,克魯斯只提及中國已經有900年使用印刷的歷史。而門多薩如前所述,則闡明了中國使用印刷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印刷術西傳的路線。在中國火器的套用方面,門多薩也傳達給西方人更多的信息。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示器。門多薩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客觀評價無疑對於西方人了解、認識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過上面對《中華大帝國史》內容的概述,我們可以看到門多薩基本上把16世紀中國的形象較為客觀、較為真實地介紹給了歐洲。而當時的歐洲國家也確確實實是以此為出發點來制定他們的對華政策的。即,它們面對的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和歷史的強大帝國。它豐富的物產,發達的經濟,完善的國家體制和強大的國防力量使西方國家只能把中國當作貿易的夥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對象。門多薩所得出的中國處於和歐洲國家平等發展階段,甚至在物質財富生產的某些方面仍優於歐洲的結論,實際上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頭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