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裝

背裝

背裝是河南省嵩縣的漢族舞蹈。作為一項古老而獨特的社火表演。在漢族民間故事中又稱垴裝,由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舊縣鎮西店村從先輩文化遺產眾多項目中經十幾代人繼承、改進,並結合現代雜技藝術發展起來的民間絕技。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背裝背裝

“嵩縣背裝”有1000餘年的歷史了。100多年前,這種嵩縣背裝藝術傳到嵩縣舊縣鎮西店村後就在當地生根、發芽並得到了壯大和發揚,嵩縣背裝享譽省內外。

指頭粗細的“樹枝”上,托起孩童“懸浮”於成人頭頂,吸引眾人駐足觀看。這是風靡於白雲山腳下的高蹺背裝表演,已被列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介紹,“怪異”的樹枝“懸浮”人表演,是發源於白雲山腳下的嵩縣高蹺背裝,已列入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嵩縣高蹺背裝約有200年歷史,是民間社火藝人吸取戲劇、舞蹈和化妝等方面技藝,創造出的一種造型藝術,地域特色明顯。

藝術特點

背裝背裝
背裝藝術造形獨態,設計精密,故事性強,反映了嵩縣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同時也創造演繹了燦爛的民間文化與藝術,展現出民間藝術的魅力。背裝藝術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與舞獅、旱船、鼓鐃等民族藝術相比,更具藝術感染力。

背裝,屬造型藝術,以表演故事為主。其故事情節大都取材於民眾喜聞樂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如哪吒鬧海、七仙女送子、丑三打柴等。表演者大都以戲劇生、旦、淨、末、醜進行化妝和表演。

每個故事情節的小組稱為“一垛”,每“垛”分上、中、下三部分,用鐵架和裝飾品固定在一起,既可各自表演,又可相互配合,組成一個故事整體。上層表演者稱“上裝”,多為男女兒童或者幼兒表演;

下層表演者稱“下裝”,統一由經過嚴格訓練且熟練掌握技術技巧的成年人表演;中間稱“中節”,主要是與故事相關的裝飾設備,承上啟下,展示故事情節,給人聯想,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表演形式

背裝背裝
白雲藝術團的背裝成為廟會最受歡迎的絕活——大人穿著鮮艷奪目的戲服踩著高蹺上,頭上還穩穩頂著一個小孩。

背裝不停,人們就不散,直等著人家歇腳“卸裝”,大家還要探個究竟:“這小孩是怎么插到您背上的呀?”“你背著他是哪個部位承重啊?”“你這戲服代表啥典故啊?”有的女士還忍不住要抱抱從背裝上“卸”下來的小嬰兒。

背裝上的小娃娃被大人頂在頭上,那可不是玩的!小孩們身上被套了個架子,架子下面的棍子扎在大人身上背的架子上,被舉在那么高的地方,要有技術更要有心情。

由於背裝在他們村歷史悠久,幾乎家家都有人玩,媽媽們爭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背,這可是光榮的事呢。

這次來廟會表演最小的孩子叫金藝苗,只有3個月大,被舉在那么高的地方,小藝苗竟然睡著了,直到表演結束後她被“卸”下來送到媽媽懷裡,還安靜地做著夢呢。

而2歲多的孟子圓被吊在一棵樹上,他哇哇地大哭著,懸空的雙腳還在亂蹬,每當走過下面觀看的媽媽身邊,他的分貝就會增加一些,可是“心狠”的媽媽可是不買賬:“在上面好好表演!”他媽媽說,孩子不是因為害怕,是因為表演前沒給他買想要的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