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河橋

背河橋

《背河橋》是一篇短篇小說,作者大漠駝鈴,文中主人公名叫菊,主要講述改革開放前後農村的變化

基本信息

作者:大漠駝鈴
作品類型:短篇小說

書籍簡介

改革開放前後農村的變化。

全文

背河橋 
任崇秀
春暖花開時,她嫁到山裡,秋風落葉時,她要離婚了。為什麼?山里太窮了,窮得她再也過不下去了。
她叫菊,高考落榜了,回到山外小鎮上,因為人物出落得水靈,一時間媒妁盈門,有軍官、有幹部、有工人……但不知中了哪門子邪?她都沒相中,卻偏偏愛上個山里人。
那是一年前的事,菊的鄰家兒子要結婚,請來個山里親戚做兩件家俱,這個山里親戚叫根,雖然衣服破舊,但人物卻讓菊眼睛一亮:年輕、魁梧、儀表堂堂。根更有一手木工絕活:他做的家俱不但樣子新穎,還刻上好多花鳥蟲魚,讓她大開眼界。那時小鎮上姑娘出嫁的嫁妝,是青一色的迎面櫃,和他做的家俱相比,真是顯得又呆板、又土氣。後來她才知道,原來根的手藝是祖傳的,他的祖父、父親,過去都是走村串巷專給有錢人家做細木工家俱巧匠。土改後,尤其是合作化以後,這祖傳的手藝,也就沒了用武之地,父親只好回到山裡來。他總覺得這手藝不忍心失傳,所以從根幼小時父親就抽空教他做細木工活。偶而誰家女兒出嫁求到他,他就帶著兒子去給人家做一兩件簡單的家俱,又總是粗活細作,在家俱上刻出許多花樣。那時是不能收工錢的,只能以工分抵賬。有時人家過意不去,就送點食品,算是額外酬謝。
菊每天都來看根做木工活。可是她更喜歡看的,是根這個山里漢子一和她說話就羞紅的臉。有一天她對根說:“大哥,你能給我刻個菩薩嗎?”
“能。”說著找來一塊木頭,那鑿刀在他厚大的手上竟是那樣輕巧,就像在木頭上飛舞。不大一會工夫,一尊栩栩如生的菩薩就刻成了。菊高興得手舞足蹈。
為了回報,第二天她送給根一個繡花煙荷包。她把荷包遞到他手上,臉紅得像被火烤,轉身就跑了。根打開荷包,看到裡面有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大哥,我要做你的媳婦。”
山里人做夢也沒想到,這么俊俏的山外妹子會愛上他這山里人。
菊的父母知道了,說什麼也不準她嫁到山裡去。根也誠心勸導她,山里太苦了,你會後悔的。可是少女的心為愛情燃燒,完全失去了理智,她信誓旦旦地說:“只要和你在一起,吃糠咽菜也心甘!”
菊自小嬌生慣養,父母也拗不過她,只能流著淚,看著她嫁到窮苦的山裡去了。
自農業合作化以來,菊是第一個嫁到山裡來的山外姑娘,而且又俊俏又有文化,成了全村的大喜事,鞭炮齊鳴,敲鑼打鼓,小山村比過年還熱鬧。
但是,菊的浪漫的愛情美夢,很快被無情的現實擊碎了。山裡的苦,遠遠超出了她的想像:一個勞動日的工分還不足一角錢;日常生活開銷全指望養幾隻雞;常年是以地瓜乾為主糧。更可怕的是“農業學大寨”,男男女女沒白沒黑地搬弄那些沉重的石頭,想回娘家歇幾天隊里都不允許。從小沒受過苦的菊,覺得再也支撐不住了,她真想回娘家再也不回來。可是一想到根,她就不忍心了,根對她真好。她咬緊牙關堅持著。從春天到了秋天,臉曬黑了、人瘦了、手上起了老蠶,回到娘家母女抱頭痛哭。再看看幾個耍伴,有的嫁到城裡,有的隨了軍,都過得有聲有色。她的決心終於崩潰了,她要離婚。
回到山裡她整整哭了一夜。根也陪著她默默地流淚。根心痛她,再這樣下去,說不定菊真會倒下,還是讓她走吧。一清早起來,根給她做了一碗蛋面,自己還是吃地瓜乾。菊一點胃口沒有,根說:“這么遠的山路,不吃飯怎么能行呢?”
在根一再摧促下,菊勉強吃了一點。吃完飯,菊只帶了幾件隨身的衣服和她珍愛的菩薩就和根上路了。從家到山外鎮上,要翻過一座高山,還要過一條河,走累了根就摻著他,半天才來到河邊。過去河就是小鎮了,那也是鎮政府的所在地。秋天下了幾場雨,河水又上漲了。脫掉鞋子要過河,根說:“水很涼了,要齊腰深,還是我背你過河吧。”
菊說:“要離婚了,我不能再叫你背了。”
根說:“你這一走就再也不會過這條河了,夫妻一場,就讓我再背你一次吧。”說著就蹲下來,菊只好再伏到他的背上去。根吃力地趟著水向前走去,水漸漸地沒到他的腰際。他用力向上托著菊,怕濕了她的鞋。菊伏在根的寬厚的脊背上,想起根對她的愛:哪怕一點好吃的都讓她一人吃;家務活總肯讓她插手;感冒了他會整夜守在身邊不睡;還有那無數個夜晚,她就像孩子一樣躺在他溫暖的懷抱里……她想著、想著,流淚了,淚滴在根的脖子上。根也在流淚,淚滴在河水裡,沒有一點聲響。
在快要上岸的時候,菊突然一聲喊叫,她把菩薩掉河裡了,菩薩順流而下,急速向遠處漂去。根知道菊多么珍愛這尊菩薩,他放下菊,撒腿順著河追去,直追到一個大水庫,那菩薩才停下來。根忙脫掉衣服“砰”地一聲跳了下去,向菩薩游過去……菩薩又回到了菊的手裡。
一陣冷風吹來,根打了個寒噤,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他忙披上衣服,擰乾褲子穿上,又穿上鞋子,對菊說:“咱們走吧。”
菊突然瞪大一雙眼睛,怔怔地望著根,猛然撲到他懷裡,嗚嗚地哭起來。根安慰她說:“別難過了,來世咱再做夫妻吧。我一定要投生到山外,不再叫你受苦。”
菊止住了哭聲,擦乾了眼淚,對根用令命的口氣說:“蹲下。”
根詫異地看著她,不知是什麼意思,只好又蹲下去。菊又伏到他的背上,說:“背回我去,我不離了。” 
根說,這不是兒戲呀,我真的不忍心再叫你過那苦日子。”
菊說:“我認命了,快背回我去吧。”
鄉親們聽說菊又不離了,都來安慰她,有的送來雞蛋,有的送來不知多少日子攢起的一點錢,讓菊買點營養品補補身體。菊終於頑強地堅持下來了。
一晃幾年過去了。農村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根第一個背起工具,翻過山、趟過河,走到山外去了。一年後他回來了,已經是一個裝修隊的工頭了。第二年的秋天,他把菊和兒子背過河去,一起去了城市,還帶走了幾個山里後生。有了妻子地幫助,根如虎添翼,幾年後他已是一個規模不小的裝修公司的老闆了。為了報答鄉親們當年對他和妻子的關懷和鼓勵,他在家鄉的河上架起了一座堅固的石橋,想起當年背妻子過河的情景,起名曰“背河橋”。
幾年來山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山里人也富裕起來,國家的扶貧工程,劈開了山樑,修成了大路。汽車來來往往,穿過背河橋,一片繁忙的景象。背河橋旁的山坡上,山外、山裡的有錢人蓋起了一座座別墅,綠樹紅樓分外醒目,這其中有一座就是根的。
光陰迅速,根和菊都已年過華甲了。他們把公司交給了兒子,回到家鄉來安度的晚年。他們每天傍晚都到背河橋上散步,夕陽的光輝照著兩個幸福的白髮老人。那苦澀的往昔,都成了甜蜜的回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