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請將不如激將

“潛意識教育”就是在孩子“不自覺”的情境下施加教育。 這種潛意識的“飢餓法”的套用是可以多方面的。 這種“激將”,是“潛意識教育”的一個入門。

“潛意識”是深層心理學的概念。這個概念產生於什麼年代已不可考,但它的流行卻自19世紀末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學的研究開始。“潛意識”也稱“無意識”,是相對於“意識”而存在的大腦活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其活動之時,活動的發出者並不自覺到活動的存在。所以,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自覺”。“潛意識教育”就是在孩子“不自覺”的情境下施加教育。它和讓孩子們自覺到的“正面教育”應該是互補的。二者比較,頗有趣味。

“飢餓教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飢餓教育”是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創造的一種教學法。在鈴木的教室里,經常有許多兒童被帶來學小提琴。對於初次參加學習的兒童,鈴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拉琴,只允許在旁邊觀看其他孩子演奏。聽到其他孩子奏出夢幻般優美的樂章,新來的孩子學琴的欲望被強烈地刺激起來,直到這時,鈴木才許可孩子拉一兩次空弦。

這種方法也被稱為“飢餓法”。“飢餓法”在顯意識層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信息不是“要你學”,而是“你還沒有學的資格”。但它在潛意識上卻把“學習”的價值提高了,提高到一個讓受教育者仰慕的位置。

這種潛意識的“飢餓法”的套用是可以多方面的。父母親為了引起低年級國小生的閱讀興趣,可以拿起童話,聲情並茂地講述有趣的故事,待把孩子的興奮引到高潮後,結束講述並把書“不經意”地放進不上鎖的抽屜,或放回書架較高的位置。這個動作會在潛意識層給孩子一個壓力,好像在說:這本書雖然有趣,但太深奧,你還看不懂。孩子為了緩解潛意識層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的壓力,就會爬凳子找書看。而且閱讀的趣味也會倍增。

古人有說:請將不如激將。“飢餓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歸入“激將”一類。這種“激將”,是“潛意識教育”的一個入門。

從“飢餓法”可以看到,潛意識教育經常有一個特點,就是教育者一般都隱蔽教育的意圖,其教育方向從表面看來似乎與正面教育相反。然而,由於能激發被教育者的主動精神,所以潛意識教育比正面教育效果經常會好得多。

巧妙轉移幼稚園的哭聲

每當新學期的第一天,如果路過某些幼稚園,會遇見許多父母帶著新入園的孩子高高興興地走進大門。但是,父母的離開卻是很不容易的事。往往要用許多巧計欺騙孩子,但到頭來仍會傳出長久的撕心裂肺的哭聲。怎樣才能使這種哭聲消失?這些幼稚園的一些教師以為這是不值得思考的問題。甚至安慰父母說:沒有大事,讓他哭三兩天,以後就習慣了。她可能不知道,三兩天后孩子雖然真不哭了,但卻在潛意識裡種下了對幼稚園的恐懼,進而是對所有學校教育都產生一層陰影。這對未來的學校學習將是很難補救的心理損傷。

在美國的幼稚園,卻有一種對這類母子分離的“絕望反應”的對付方法。這種方法其實又可歸結為潛意識教育法。

美國的幼稚園一般在幼兒初入園前有一個參觀幼稚園的安排(時下不少國內幼稚園也已設定了這一節目)。一次,一位母親帶著四歲的孩子來到幼稚園。一位幼兒教師帶領他們到處參觀。當看到小班孩子繪畫的展覽時,孩子說:“這些畫真難看!”他媽媽糾正他:“不能這樣說,你畫得也沒他們好呢!”但老師溫和地說:“我們這裡畫畫只是好玩,不一定要畫得好看。”接著來到遊戲室,孩子指著一部小火車說:“小火車怎么壞了?”老師又笑著說:“玩具是用來玩的,壞了也沒關係。”第二天,孩子來上學了,他完全沒有哭,更沒有絕望的恐懼。他母親問老師,為什麼昨天這樣回答孩子,老師說:“當孩子說畫難看時,他其實是認為畫好看,他擔心自己畫不了這樣好看的畫怎么辦;回答他‘畫得不好不要緊’,是解決了他的擔心;當孩子說‘小火車怎么壞了’,是擔心自己也會這樣搞壞小火車。”這個幼兒老師的回答,正好在潛意識層次解決了孩子的焦慮。

因為懂得潛意識,這位幼兒教師對孩子的理解起碼比孩子的母親深了三層:第一層是她知道孩子的“錯話”是無意識而不是有意識的;第二層是她知道孩子心理深處的壓力;第三層是她知道正確緩解孩子心理壓力的方法。懂得幼兒潛意識的需要,似乎是美國幼兒教師比我們多數幼兒教師在知識上的優勢。這種知識的優勢,我們的幼兒教師和我們的父母都是應該學習掌握的。

“學琴的孩子不變壞”

民間有一句老話是“學琴的孩子不變壞”。“學琴的孩子不變壞”,這個說法當然是相對性的說法。這個“相對性”表現在:一,不是說一切學琴的孩子都不變壞,而是多數學琴孩子比較難變壞;二,“學琴”在這裡不光指學會彈琴,更指學會欣賞琴音;因此,被強迫彈琴,對琴音一點不愛好的孩子是不在此列的。

然而,即使是相對真理,也存在一個解釋吧:學琴的孩子為什麼不變壞?——這又牽涉潛意識教育的問題了。

其實,人類的所有行為不光受意識支配,更受潛意識的支配。潛意識的不滿足,經常是推動人發動行為的動力。一個人受到潛意識的壓力,幾乎必然地會採取行動以使這個壓力得到緩解。缺乏文化藝術教養的孩子,緩解方式一般比較激烈,容易採用攻擊性手段。比如開口罵人、動手打架、搶其他孩子的玩具等。但能欣賞音樂的孩子卻懂得溫和的緩解方式。他們的心理節奏比較平和,他們在待人接物中因而也會比較優雅得體,這使他們不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不容易做過激的傷害別人的事。

這就是,學習音樂能在潛意識層解決品德問題。也即是說,不必對孩子說,我要對你進行品德教育,而只要播放優美的音樂,孩子們已經在無意識中接受著道德教育。

中國小的德育往往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思品課成績很好的學生,行為有時並不是那么好,尤其是在沒人監督的時候。這就是說,德育的難點在於容易停留在口頭或紙面,而難以內化成為學生“自我”的品質。要“內化”,就不能不觸及學生的潛意識。要過好“內化”關,教育的年齡最好從幼兒開始;最佳的方法往往是運用潛意識的暗示法。

潛意識暗示,除了隱藏在優美的音樂里,還隱藏在健康的童話和遊戲之中。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童話時期”。在幼兒期兒童的心目中,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木頭、石頭會說悄悄話,樹葉跟樹葉會是好朋友。這種想像力是童話的想像力,也是遊戲的想像力。富有想像力的孩子,能把一段木棒、一個瓶子想像為和自己玩遊戲的小朋友,玩得熱火朝天。

研究表明,在童話和遊戲裡存在潛意識的暗示,這類暗示能使兒童較容易擺脫自我中心,進入他人的世界。當然,還應補充的是,這裡說的童話和遊戲,應該指的是健康的童話和遊戲,不同的童話和遊戲的潛意識暗示是不同的。這在潛意識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在健康的童話和遊戲裡,兒童的“自我”在各種“替代”和“扮演”中能通過進入到其他人的世界,理解其他小朋友的情感。研究者曾讓一對互不相讓的小姐妹玩遊戲,姐姐扮演妹妹,妹妹扮演姐姐。遊戲玩得很高興。玩完之後,一對小姐妹開始互讓玩具了。她們在潛意識中已接受了對方對玩具的需要,並由此而開始產生“同情”這一德育元素。

德育,自“讓玩具”開始就有可能從內部堅實地建立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