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腸炒肝

肥腸炒肝

肥腸炒肝,屬於京菜特色小吃。

基本簡介

肥腸炒肝肥腸炒肝

肥腸炒肝是北京特色小吃。沒有吃過北京炒肝的外地人一般很難理解炒肝是個什麼東西,所謂炒肝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而且除了肝,還有肥腸,肥腸一般還比肝更多一些。

製作材料

原料:肥腸、豬肝
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蔥、姜、澱粉、老抽、生抽、鹽、糖、雞精。

操作過程

1、將肥腸處理乾淨,放入鍋中,加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蔥、姜,煮30分鐘,撈出晾涼,切小段。
2、將豬肝切薄片,用清水反覆沖洗至無血污,放入剛才煮肥腸的鍋中煮熟,撈出。
3、鍋中倒入開水,放入肥腸段、炒肝片
4、一小碗乾澱粉加少許水攪成糊狀,加老抽上色、生抽、鹽、糖、雞精調味(可加少許乾黃醬調汁),倒入鍋中,調成糊狀,多撒些蒜末出鍋即可。

營養分析

豬大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症。
相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適宜大腸病變,如痔瘡、便血、脫肛者食用;適宜小便頻多者食用;
2.感冒期間忌食;因其性寒,凡脾虛便溏者亦忌。
食療作用
豬大腸性寒,味甘;有潤腸,去下焦風熱,止小便數的作用。
用豬大腸治療大腸病變,有潤腸治燥,調血痢髒毒的作用,古代醫家常用於痔瘡、大 便出血或血痢。如《仁齋直指方》和《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等,皆是用於治療直腸病變的名方,其中均用到豬大腸。

豬肝

取豬的肝臟,除去筋膜、膽管,洗淨用。

營養成分
食部100克含蛋白質21.3克,脂肪4.5克,碳水化合物1.4克,鈣11毫克,磷270毫克,鐵25.0毫克,鋅5.78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黃素2.11毫克,尼克酸16.2毫克,抗壞血酸18毫克;並含維生素A、B1、B2、C等。

食療作用
味甘,性平。為補肝養血、明目的佳品。用於貧血萎黃,或肝血不足,目昏眼乾,夜盲。前者,可配菠菜煮湯食;後者,如《聖惠方》豬肝羹,配雞蛋、蔥白煮湯食。此外,均可單用炒食、煮食,作輔助治療。

食物相剋

豬肝忌與魚肉、雀肉、蕎麥、菜花、黃豆、豆腐、鵪鶉肉、野雞同食;不宜與豆芽、辣椒、毛豆、山楂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同食;動物肝不宜與維生素C、抗凝血藥物、左鏇多巴、優降靈和苯乙肼等藥物同食。

清洗豬腸方法

1、將豬腸放在淡鹽混合溶液中浸泡片刻,摘去髒物,再將其放入淘米水中泡一會兒,然後在清水中輕輕搓洗兩遍即可。
2、將豬腸翻卷過來,然後將洗淨的蔥結搗碎,按照蔥結和腸1:10的比例放在一起搓揉,直至無滑膩感時,反覆用水沖洗,異味即除。

3、用酸菜水洗豬腸,只需兩次,其腥臭味便可基本消除。

4、把肥腸用半罐可樂醃半小時,再用淘米水搓洗,能迅速洗去大腸的異。

豬肝食用注意事項

豬肝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它富含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鐵、鋅、銅,而且鮮嫩可口,但豬肝食前要去毒。

豬肝是豬體內最大的毒物中轉站解毒器官,各種有毒的代謝產物和混入食料中的某些有毒物質如農藥等,都會聚集在肝臟中,並被它解毒、排泄,或經它化學加工後運送至腎臟,從小便中排出。肝臟還會產生炎症,甚至肝癌。此外,還可能有肝寄生蟲等疾病。

尚若肝臟的各類毒性物質未能排淨,或解毒功能下降,那么有毒物質就會殘留吃豬肝補血在肝臟的血液中,它可能誘發癌症、白血病與其它疾病。

由於豬肝中有毒的血液是分散存留在數以萬計的肝血竇中,因此,買回豬肝後要在自來水龍頭下沖洗一下,然後置於盆內浸泡1~2小時消除殘血。注意水要完全浸沒豬肝。若豬肝急烹飪,則可視其大小切成4~6塊,置盆中輕輕抓洗一下,然後盛入網籃中在自來水下沖洗乾淨即可。

另外,炒豬肝不要一味求嫩,否則,既不能有效去毒,又不能殺死病菌、寄生蟲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