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東市八里城遺址

肇東市八里城遺址

位於黑龍江省肇東市四站鎮東八里屯,是松花江北最大的金代古城址。建於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當時稱肇州。古城址保存較好,平面呈正方形,周長3761米,城牆夯築,四邊均有馬面,每側十四個。四邊中部有門,寬8米,並有半圓形瓮城,四角有半圓形角樓,城外側10米處有護城壕,壕外有土堤環繞。

肇東市八里城遺址 肇東市八里城遺址 八里城遺址因城的周長近八華里,俗稱八里城,是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一、地理位置
八里城遺址位於肇東市四站鎮東八里村東八里屯西北300米處,東北距四站鎮3.5公里,南距松花江幹流5公里,城址雄踞於松花江左岸一弓形台地上。經緯座標為東經125°56′,北緯45°45′。
二、遺址現狀
八里城近似正方形,方向135°,有四門,四門皆有瓮城。瓮城的北門與東門開在正中,西門與南門則偏左。
八里城實測周長3761米,近3.8公里。東牆全長922米,西牆全長943,北牆全長911米。沿牆有丘狀土堞(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樓,各馬面之間距離不等,間距最長為67米,最短為44米。
八里城的城牆為夯土版築,夯層10-15厘米,牆高4-5米,最高處達5米,牆基寬12米。牆外10米處有一道護城河繞城一周。南壕最寬最深,深約7米,上口寬23.5米,底寬約在5-6米左右,西壕最淺,深約4米左右。城壕外有土堤一道環護全城,高出地面1-1.5米,寬12米左右。
壕底與城(壕牆之間)長遍了楊柳榆等樹木,城牆兩側,城壕上下復蓋著一層天然植被。每當早春過後夏秋之季,八里城城牆上下,城壕內外菸草糜漫,綠樹成蔭,成為蝶花相嬉,燕雀爭鳴的所在。
城內早已墾為耕地,城中有土路一條貫通南北城門。八里城的城牆、城門、土堞與溝壕除東門,南門早年因民眾取土稍有破壞之外大體保存完好,在黑龍江省內已發現的古城堡中,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三、歷史沿革
八里城遺址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為紀念金太祖阿骨打“肇基王績於此,遂建為州”稱肇州,隸上京路,此為八里城建城之始。
金熙宗時,進一步加強了肇州統治力量,隸會寧府、金章宗時,肇州的地位更加顯赫。先在承安三年(1198年)章宗“復以為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肇州為節鎮,軍名武興;後於承安五年(1200年)又“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後廢棄。金宣宗時由於泰州殘破不堪而難於居住,東北路招討司猛安謀克諸處人等都湧向肇州,這迫使泰州等地“凡徵調往復甚難”。在此情況下肇州防禦史烏古論德升提出“升肇州為節度使,以招討使兼之”。並同時“置招討副使二員,分治泰州及宜春”等建議,宣宗準定,貞佑二年(1214年)肇州升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討司。
至此,肇州在有金一代,在政治上達到了頂點。此後,隨著金代統治力量的衰弱和蒙古成吉思汗的興起,包括肇州在內的東北地區的兵勢越來越弱,甚至一些官員都不願在肇州任官。如興定元年(1217年),上京行省蒲罕五斤入朝後,留江山守肇州,而江山卻“頗懷去就”之意。這表明金肇州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雖此,在有金一代,八里城不失作為金代在東北設立的一個軍事重鎮的地位。
元滅金後,肇州所在地為諸王斡赤斤分地,肇州在元初被廢,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建為州,元貞元年(1295年)立為肇州屯田萬戶府。
明初廢州,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設立奴兒乾都司後,該地又為其所治,並作奴兒乾都司轄境內四條重要驛站之一的“海西西陸路城站”(肇州-兀良河)的起點而重見於史冊,成為明代東北交通中的一個重要城站。
四、出土文物
八里城出土文物很多,已收集到近千件,分述如下:
⑴石器類30餘件,有石斧、石礎、石磨等。
⑵骨器類21件,有殘匙、鹿角器等。
⑶銅器類90餘件,有殘飾件、銅佛,唐、北宋和金的大定通寶、正隆通寶等銅錢。
⑷陶器類150餘件,長磚、花紋磚、獸面瓦當、罐、杯等。
⑸瓷器類20餘件,有黑油雙系小罐、定瓷大碗、定瓷小龜、豬首形三孔口笛等。
⑹鐵器類700餘件,分述如下:
兵器:有刀、矛等。
刑具:有三環腳鐐等。
馬具:有馬鐙、銜環等。
手工業工具:有鏟、鋸、斧等。
農具:有犁鏵、鋤頭等。
生活用具:菜刀、剪刀,鐵鎖等。
八里城遺址究為何時所築,原為何名有以下幾種分析:
1、八里城為金代肇州。
2、八里城為元代肇州。
3、金、元肇州都在八里城。
眾說紛雲,尚無定論。我們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結合出土文物的研究,我們認為第一種說法,金代肇州比較合適。因此,本簡介的內容都依金代肇州之說。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 免費觀賞
交通提示
  • 位於肇東市四站鎮東八里村東八里屯西北300米處.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