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女校

聖若瑟女校

聖若瑟女校於1914年由聖芳濟聖母會創辦於大法國路(今解放北路)。聖若瑟女校的創辦,淵源於漢口教區田瑞玉主教為繼續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計畫,即:“就是要把教區所有慈善教育事業,或藉以完成,或另行新創,以發揮意國方濟各會在傳教事業上的最高效率”。

基本信息

簡介

聖若瑟女校聖若瑟女校

聖若瑟女校於1914年由聖芳濟聖母會創辦於大法國路(今解放北路)。1918年遷移到杜總領事路(今和平路)與威爾頓路(今承德道)拐角處。1923年在貝拉扣路(今和平路至南京路的哈爾濱道,十一中校址)建成新校舍,為磚木結構三層樓房並附有半地下室。
學校分法文班與英文班。法文班包括幼稚園、預備班、中級和高級班;英文班包括幼稚園、初級班、文法班和高級班。該校1914年只有46名走讀生,14名寄宿生,到1925年則有200名走讀生,50名寄宿生。1951年政府接管該校,更名為天津市第四女子中學。

歷史沿革

聖若瑟女校聖若瑟女校

1911年,義大利籍主教田瑞玉向義大利加偌撒修女院院長柏博愛修女發出邀請,來武漢辦學。聖若瑟女校的創辦,淵源於漢口教區田瑞玉主教為繼續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計畫,即:“就是要把教區所有慈善教育事業,或藉以完成,或另行新創,以發揮意國方濟各會在傳教事業上的最高效率”。
聖若瑟女校起初設在原漢口特三區鄱陽街21號仁慈堂內(今市二醫院住院部,已毀),分初級國小,高級國小二部。後來因開設中學部,校舍不夠用,擬選新校址,以廣納學生就學。
1923年在漢口府北一路長墩子(今漢口自治街242號處)選定了校址,聘請名設計師沙西設計繪圖,時經二年,耗資銀元19萬多,建起了一座5層大樓。
1925年學校遷入新址,定名為聖若瑟女子中學
1935年7月13日,漢口市市長吳國楨簽署政府訓令,準於學校立案。學校全稱為“私立漢口聖若瑟女子中學”。
聖若瑟女子中學有理化室、實驗室、縫紉室、博物館、圖書室、美術室、音樂室、寢室、食堂、浴室。頂樓是修女住宿的禁區。一二樓教室的活動板壁加門。壁門底下有軸輪卡在鐵槽上,可以調整教室的大小以適應班級學生多少。教學大樓樓板是夾三層,天花板和樓板之間夾沙灰層,用於隔音。
解放後,1952年,學校董事長陸德澤、董事周紀良等人即向人民政府提出接管要求。當年8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派員正式接管了聖若瑟女子中學,定名為“武漢市第四女子中學”。
1956年學校更名為武漢市第19女中。1968年男女合校,改名為武漢市第19中學。

學校校訓

聖若瑟女子中學聖若瑟女子中學

聖若瑟女子中學的校訓是:“靜敬淨竟”四字。
“靜”是沉著;
“敬”是守禮;
“淨”是整潔;
“竟”是進步。

學校環境

聖若瑟女校聖若瑟女校

漢口府北一路長墩子一帶環境清新,風景秀麗,聖若瑟女校大樓灰身紅頂,十分幽雅,宏偉。大樓大門前兩根水泥圓柱撐起一個5米見方的陽台,陽台兩邊,4根巨大的圓柱直頂4樓。
室內教室寬大開闊,高4米以上。
木地板全漆成紅色,玻璃門窗外還另安裝了百葉窗板。過道也很寬,最寬處超過4米,與樓梯一樣是水磨工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