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志

新編《聊城市志》始修於1983年,1996年底志稿草成,1997年10月出版。 1983年改聊城縣為聊城市,為省直轄市。 1985年城鎮職工人均收入959元,農民人均收入339元。

聊城修志始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知縣韓子廉編纂《聊城縣誌》,分上、下二卷,凡7綱39目。清康熙二年(1663) ,知縣何一傑重修《聊城縣誌》,嗣後聊城縣誌斷修200餘年。同治四年(1865) ,邑人葉錫麟依舊志綱目,私修《聊城縣誌》,留下志稿一部。光緒三十三年(1907),知縣陳慶蕃推舉靳維熙為總纂,以葉錫麟所撰手稿為基礎,增改續補,於宣統二年(1910)雕板付梓。此間,署聊城縣知事向植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首修《聊城縣鄉土志》,並刊行於世。民國23年(1934)年,縣長孫桐峰聘請趙伯華為總纂,周蔭泉、張緩漁、周雨亭、李琴軒為分纂,續修《聊城縣誌》,民國25年(1936)竣稿,因抗日戰爭爆發,志稿盡失。1940年偽縣長周東華委託鄧鼎三再修《聊城縣誌》 , 志稿下落不明。1959年,王惠民、杜光恆、何器之、葛淵修纂《聊城市志》,1961年志稿初就,手稿存於聊城市檔案館。
新編《聊城市志》始修於1983年,1996年底志稿草成,1997年10月出版。志書上限起於1840年,部分編章上溯至事物發端,下限止於1985年。全志除序、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外,設:建置、自然環境、人口、經濟綜述、農業、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財稅·金融、經濟管理、城鄉建設、黨派群團、政權·政協、司法、民政、人事勞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共22編。編下設章、節、目。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是全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商代末期,聊城為紂王庶兄受封之地。戰國時期,介於“齊頭燕尾”,為齊國軍事重地。秦代始置聊城縣,屬東郡。隋唐以來,歷代一直為州、府治所在地。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為紀念范築先將軍的抗日業績,改稱築先縣,1949年復稱聊城縣。1983年改聊城縣為聊城市,為省直轄市。 聊城地處黃河沖積平原,面積1245平方千米,地貌低平寬廣,西南高,東北低。境內河流灌溉便利,水利資源較為豐富。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肥力適中,適宜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蔬菜等農作物生長。 1985年,人口72.4萬人,其中漢族占98%以上,其他有回族、滿族、白族、蒙古族、彝族、壯族等14個少數民族。 聊城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蹟眾多,被列入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明代光岳樓、清代山陝會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宋代鐵塔、金代文廟等。環繞舊城的東昌湖是由築城時的護城河擴展而成, 面積4.2平方千米,風光秀麗,是中國北方城市中罕見的人工湖泊。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海源閣為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飲譽海內外。明清兩代,京杭運河通航,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江南的大米、糖、茶、紙張、竹器、藥材運入聊城,當地土特產品烏棗、槐米、黃花菜等運往各地,聊城成為魯西地區最大的貨物集散地。清乾隆、道光年間,秦晉、江浙等地商賈雲集聊城,街巷商號店鋪林立,南北過往船隻絡繹不絕,帆檣如林。聊城成為江北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康熙、乾隆出巡,數經聊城。清末運河梗塞斷航,經濟發展緩慢,聊城漸漸失去昔日之繁華。 聊城地處平原,歷來以種植業為主。明初棉花種植得到推廣,家庭手工紡織業有一定發展。明清兩代,毛筆製作和木版印刷業較為興盛,有筆莊和印書作坊多家,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清代中葉,一批食品、釀造、木器、五金、印染、硝皮等作坊湧現,手工業門類增多。民國初期,民族工業呈發展態勢,創辦了數家半機械化生產的紡織、 印刷、機械廠家。後由於災荒和戰亂,工廠店鋪倒閉殆盡,經濟瀕於絕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工農業總產值5914萬元, 其中農業總產值5551萬元、占93.9%,工業總產值363萬元,僅占6.l%。20世紀60年代後期,國家加強“小三線”建設,一批沿海地區企業內遷聊城,壯大了工業實力。聊城是全國棉花生產基地之一。1984年棉花總產45715噸。當年農業總產值31216萬元。1978年至1985年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3.1%, 達53907萬元。 1985年, 國民生產總值為49282萬元;社會總產值106906萬元;國民收入43254萬元,工農業總產值79154萬元。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5年城鎮職工人均收入959元,農民人均收入339元。居民消費品零售額大幅度提高,1985年達21593萬元。1985年城鄉居民儲蓄額17073萬元, 人均儲蓄額540元。城鄉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居民住房條件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觀。社會各項事業有很大發展。 交通郵電發展較快,有幹線公路5條,總長度187千米。有郵電支局、所22處,幹線郵路4條279千米,支線5條94千米;有線報路13條,無線報路10條,長話電路86條。郵政業務量倍增,通訊能力不斷提高。 明清兩代, 城內建書院6處,私塾學校遍及城鄉,讀書求學之風盛行。清末書院相繼改為官立中學堂、國小堂。民國初年,聊城設山東省立聊城第三師範學校、山東省立聊城第二中學。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兩校成為培養革命青年的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1985年,聊城有高等院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15所,普通中學79所,國小754所,在校學生人數達114694人。 聊城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唐代文學家孫逖,明代重臣王汝訓,清初狀元、一代名相傅以漸,書法家鄧鍾岳,藏書家楊以增,民國史學家傅斯年等,均在全國有一定影響。 聊城扼南北要衝,舊時戰事頻仍。志書特設軍事專章,記述歷代重要戰事。在人物部分中,特列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烈士籍貫及蒙難地點。設風俗宗教方言編,以較大篇幅記述了晚清及民國時期的風土民情,反映當時民眾的道德風尚、宗教觀念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