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壽昌

耿壽昌

耿壽昌,生卒年不詳。西漢天文學家,理財家。精通數學,修訂《九章算術》,又用銅鑄造渾天儀觀天象,著有《月行帛圖》等。《日月帛圖》232卷,《月行圖》2卷,今皆不存。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耿壽昌 耿壽昌

耿壽昌,生卒年不詳。西漢天文學家,理財家。

漢宣帝時任大司農中丞,在西北設定“常平倉”,用來穩定糧價兼作為國家儲備糧庫。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其價而糶,以贍貧民,名曰常平倉。後來被封為關內侯。

精通數學,修訂《九章算術》(劉徽在注《九章算術》序中稱:“往昔暴秦焚書,經術散壞,自時厥後,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皆以善算名世。蒼等因舊文之遺,各稱刪補”) ,又用銅鑄造渾天儀觀天象,著有《月行帛圖》等《日月帛圖》232卷,《月行圖》2卷,今皆不存。

常平倉

常平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范蠡和《管子》也有類似的思想。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宣帝元康年間連年豐收,谷價有賤到一石五錢的,“農人少利”。大約就在這以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把平準法著重施之於糧食的收貯,在一些地區設立了糧倉,收購價格過低的糧食入官,以“利百姓”。這種糧倉已有常平倉之名。當時邊疆金城(今甘肅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兩岸)一帶,谷每石八錢,耿壽昌曾在這帶地區收購穀物四十萬斛。五鳳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壽昌鑒於過去每年從關東向京師漕谷四百萬斛,用漕卒六萬人,費用過大,建議從近處的三輔(今陝西中部地區)、弘農(今河南西部和陝西東南部地區)、河東(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上黨(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區)、太原等地糴谷以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這一措施收到成效後,耿壽昌又於五鳳四年奏請在邊郡普遍設定糧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常平遂作為一項正式的制度推行於較大範圍之內。

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藉口關東連年災荒,常平倉與民爭利,遂與鹽鐵官、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區)田官等一同廢罷。事實上,常平倉雖為利民而設,但施行既久,也確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內實侵刻百姓,豪右因緣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又擬設定常平倉,劉般即以上述理由反對,因而作罷(一說於永平五年在全國各地推行,見《文獻通考·市糴考二》)。

歷史貢獻

耿壽昌提議設立的“常平倉”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穀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還對邊疆的糧食儲備產生有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和願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