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葉水莧

耳葉水莧

高15~40厘米。莖有4棱,常多分枝。葉對生,無柄,狹披針形,葉基戟狀耳形。腋生聚傘花序,花稀疏排列,花萼筒狀鐘形,萼齒4,花瓣4,淡紫色。蒴果球形。

基本信息

識別要點

生物學特性

一年生草本,種子繁殖。 6~9月屢見幼苗,花期7~9月,果實8月逐漸成熟。

耳葉水莧耳葉水莧

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浙江、江蘇、河南、河北南部、陝西、甘肅南部等地。生於濕地或稻田中,為水稻田及其他淺水田的雜草。

生境分布

耳葉水莧耳葉水莧

喜生於水稻田中及潮濕的地方。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碎,鮮用或曬乾。

性味

味甘、淡,性平。歸脾膀胱經

功能主治

1. 健脾利濕,行氣散瘀。主治脾虛厭食,胸膈滿悶,急慢性膀胱炎,婦女帶下,跌打瘀腫作痛。《中華本草》

2. 治急慢性膀胱炎,白帶過多。《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24g,鮮品可用至30g;或泡酒。

附方

1. 治脾虛厭食:

鮮草每次30g,生蔥3株。合煎飲。連服2~3次。

2. 治胸脅塞悶:

乾草研末,每次6g。泡酒服。連服4~5次。

3. 治胃冷吐蛔:

鮮草每次30g(乾者5g),合生薑3片,紅棗5枚。水煎服。

4. 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

乾草研末,每次9g。泡酒服,連服3次。(1~4方出自《泉州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