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莧[植物]

觀音莧[植物]
觀音莧[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異名:木耳菜、血皮菜、水三七、血匹菜、紫背天葵、紅番莧、紅毛番、紅莧菜、紅菜、當歸菜、紅玉菜,生於平原及低山陰濕處或栽培於信宅附近土坎上。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

基本信息

簡介

觀音莧 觀音莧

【出處】:觀音莧出自《重慶草藥》

【拼音名】:GuānYīnXiàn

【英文名】:all-grassofTwocolorVelvetplant

【異名】:木耳菜、血皮菜(《植物名實圖考》),水三七(《昆明藥植調查報告》),血匹菜、紫背天葵(《重慶草藥》),紅番莧、紅毛番、紅莧菜、紅菜、當歸菜、紅玉菜(《福建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觀音莧的全草。

觀音莧 觀音莧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nurbicolor(Roxb.)DC.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來源】:為菊科植物觀音莧的全草。

【生態環境】:生於平原及低山陰濕處或栽培於信宅附近土坎上。

【性狀鑑別】:全草長30-60cm,無毛。葉互生,多皺縮,綠褐色,背面帶紫以,完整葉展平後,葉片呈橢圓狀披針形,長6-9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短,帶紫褐色。可見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瘦果紅棕色,冠毛多,。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份】:含花色甙(anthocyanin)[1-3]。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消。主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

觀音莧 觀音莧

【性味】:《福建中草藥》:微甘辛,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外用:研末撒或搗敷。

形態特徵

觀音莧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數個排列成疏散的圓錐狀或傘房狀花序;花序柄細長,2歧分枝;苞片1列,線形;全部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花期夏季。生於曠野濕地,或栽培於菜圃。分布福建、台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本植物的根(觀音莧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長環境

觀音莧性喜冷涼,生長適溫為15~20℃,氣溫高於32℃或低於5℃時生長緩慢,植株上部能忍耐-3℃的短期低溫,持續低溫或高溫,乾旱會導致植株地上部枯死。觀音菜忌強光照,強光照會抑制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矮小,葉片變黃、變窄、變短、無光澤,品質下降並帶有苦味。

觀音莧在不同的環境中均能良好生長,但以微酸性、疏鬆、肥沃、通氣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宜。觀音菜喜濕潤的環境,但忌漬,積水易引起爛根。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生物學特性

觀音莧 觀音莧

植物學特徵觀:

音莧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為根狀莖和弦狀鬚根,分布在30厘米的土層內。根繫著生於盤狀短縮莖上,根除了吸收營養成分外,還有貯藏養分的功能。根毛少,吸收能力較弱,其根狀莖能不斷分櫱出植株。葉基生,肉質,綠色,條狀,長42厘米,寬1.8~2厘米,由葉鞘抱合成束狀而成假莖,柱形,外皮膜質。四季均有花薹抽出,以初夏最多,傘狀花序,花梗長15~30厘米,花序初為一總苞,抽薹後約10天開花。花為兩性。由20多朵小花聚集成傘形,花被6片,花瓣6片,雄蕊6枚,上位子房,3心室。果實近球形。種子中途敗育,花而不實。

功效

觀音莧 觀音莧

活血止血,解毒消腫。治痛經,血崩,咳血,創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婦人血病,酒煎服。

②《重慶草藥》:治血氣痛、血崩。

③《福建中草藥》:生血止血,清熱消腫。

選方

①治病經:紅番莧鮮葉二至四兩,用酒炒制三至七次後,開水沖燉,飯前服。

②治創傷出血:鮮紅番莧搗爛敷。

③治咳血:鮮紅番莧二至四兩。水煎服。

④治潰瘍久不收口:乾紅番莧葉,研細末,撒瘡口。 (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營養

觀音莧 觀音莧

觀音莧是一種很好的集營養與特殊風味為一體的高檔蔬菜。每100克葉片中含水分92.79g、粗脂肪0.18g、粗蛋白2.11g、粗纖維0.94g、維生素A5644國際單位、生素B10.01mg、維生素B20.13mg、維生素C0.78mg、鉀136.41mg、鈣89.66mg、鐵1.61mg、磷18.73mg、煙酸0.59mg。鮮嫩莖葉和嫩梢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還含有黃酮苷等。據測定,每100g乾物質中含鈣1.4~3.0g、磷0.17~0.39g、銅1.34~2.52mg、鐵20.97mg、鋅2.60~7.22mg、錳0.47~14.87mg。

觀音莧口感柔嫩細滑,吃法很多,可涼拌、素炒、葷炒、榨汁、燒湯、做水餃餡等,或與菌類素炒,或與肉類葷炒,或作火鍋配料。風味都別具一格,略具茼蒿的芳香,質柔細滑、脆嫩可口。特別是涼拌時加入少許白糖(蒜泥)味道更佳,深受各大賓館、酒樓、超市和廣大城鎮居民的喜愛。此外用觀音莧泡酒、泡水做成藥酒或保健茶飲用,具消暑散熱、清心潤肺的功效。觀音莧泡水後呈淡紫紅色,味微酸帶甘甜,郭沫若贊之曰“客來不用茶和酒,觀音莧酌滿情”。

藥用價值

觀音莧 觀音莧

中國醫學認為觀音莧味甘,微酸,性涼。具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散瘀消腫、生津止渴之功效,治外感高熱、中暑發燒,肺熱咳嗽,傷風聲嘶,癰腫瘡毒,跌打腫痛等症。紫背菜礦質營養較為豐富,微量元素的鈣、錳、鐵、鋅、銅等營養成分含量較高,特別是紫背菜含有黃酮甙成分,在紫色的菊科植物的葉子生長早期,其含量達到高峰,以後逐漸遞減。據文獻記述,黃酮類對惡性生長細胞有中度抗效,有延長抗壞血酸作用和抗寄生蟲、抗病毒作用。另掘《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述,紫背菜有治咳血、血崩、支氣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和外用創傷止血等功效。

觀音莧屬於藥食同源植物,既可入藥,又是一種很好的營養保健品。富含造血功能的鐵素、維生素A原、黃酮類化合物及酶化劑錳元素,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腫等功效,對兒童和老人具有較好的保健功能。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觀音莧中富含黃酮苷成分,可以延長維生素C的作用,減少血管紫癜。觀音莧可提高抗寄生蟲和抗病毒的能力,對腫瘤有一定防效。還具有治療咳血、血崩、痛經、支氣管炎、盆腔炎及缺鐵性貧血等病症的功效,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更是把觀音莧作為一種補血的良藥,是產後婦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

食療機理

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治療某些疾病。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鋅、錳、維生素E、黃酮類物質等成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鐵、銅等對治療一些血液病(如營養型貧血)有很好的療效。

生理活性物質有清除自由基和抵抗衰老的作用。按照自由基衰老學說,抗氧化作用減弱或不能及時清除自由基是人體衰老的一個主要原因。人體內清除自由基的防禦體系主要有兩套:一是酶防禦體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等;二是非酶防禦體系,如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A、黃酮類物質等。觀音莧含有維生素C,而鐵、銅、鎂等微量元素又是上述酶的輔基,因此,必然會進行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觀音莧具有消炎、活血、補血、養顏美容的功效,是產後婦女及需要補血的人群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

觀音莧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對惡性生長細胞有抗效,同時還有抗寄生蟲和抗病毒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栽培技術

【育苗】:觀音莧主要採用無性繁殖,有扦插和分株兩種方式,生產上以扦插為主。扦插四季都可進行,多在春季4—6月或秋季9—11月進行。在健壯母株上取嫩莖作插條截成長約8—10cm,頂部留3-5片葉,於10ppm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分鐘,斜插於苗床上,可用壤土或細沙土作苗床,入土約2/3,行株距8cm×6cm,遮陰保濕,全年均可扦插,以春秋兩季最容易生根。7—10天便可和根成活,18—20天即可移栽。

【定植】:選擇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微酸性的壤土為宜,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2000kg作底肥,深耕細耙,整地作畦,畦寬約1.2m,然後在畦面按30cm×25cm開穴定植,每穴定植1苗,定植多帶土,每667m2定植5000株。定植後及時澆定根水,露地春季終霜後定植,保護地8—9月定植。

【田間管理】:儘管觀音莧耐旱、耐瘠薄,但充足的水分供應有利於莖葉生長,保證產品脆嫩、產量高。因此應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注意排水防澇。開始採收後,每採收1次結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水,一般每667m2施腐熟稀水糞500kg或尿素10kg兌水澆施。冬季注意保溫防凍,大棚種植夜間蓋草苫,保持棚溫10℃以上,夏季可遮陰降溫。保持20℃—25℃的生長環境,生長迅速,豐產性強,夏季高溫下生長減緩。

【病蟲害防治】:觀音莧對病蟲抗性較強,只要保持通風透光,一般較少病蟲發生。

【採收】:定植25天開始採收,採收上部嫩莖葉7-8片,約15CM。第一次採收,莖的基部留2-3節,葉腋萌發新枝;從第二次採收起莖的基部只留一節,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形。可一直採到霜凍,一般每10—15天採收一次。溫室可四季採收,實現周年供應。一般每667m2產菜2500-3000kg,可收入萬元以上。

生藥材鑑定

觀音莧 觀音莧

【性狀鑑別】:埠根呈不規則短柱狀、紡錘狀或塊狀,略彎曲,有的有2-3短分叉,長1-3cm,直徑0.5-1cm。表同暗褐色至灰黑色,具不規則的皺紋及鬚根或鬚根痕;頂端常有莖葉殘基,外被數層黃褐色鞘狀鱗片;中部通常較膨大。質較軟,易折斷,斷麵皮部類白色,木部黃白色或黃棕色,略顯放射狀紋理。氣微,吵甘、微苦辛。

以個大,斷麵皮部色白者為佳。

【顯微臨別】: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細胞,含棕色物。皮層較窄。韌皮部較寬廣,射線寬,篩管群明顯。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至20餘列細胞,導管束呈放射狀排列,導管直徑約至40μm,中央部位導管稀疏散在。有的中央為薄壁細胞。

【理化鑑別】:

(1)本品斷面置紫外光燈下(365nm)觀察,顯黃白色螢光,加酸或加鹼後螢光不明顯。

(2)取本品粉末1g,以70%乙醇10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鹽酸溶液(1-10)5ml使溶液,濾過。濾液分置兩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1-2滴,生成橘紅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矽鳥酸試液1-2滴,生成黃色沉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