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廟老鼓

老廟老鼓

老廟老鼓一個鼓曲,自始至終,謂之“一盤鼓”,除節奏平緩的“長鳴鼓”(在路上行進時用)外,其它鼓曲如:轉鼓子”、“纏穗子”、“滾繡球”鼓點雄渾有力,節奏緊張剛烈,其鏇律宛若摧堅破陣,聲震百里。每逢廟會,傳統節日,各村之間,賽鼓成風,此起彼落,各顯神通;尤其每年春節,從除夕之黃昏直到元宵之深夜,連續半月之久,金鼓之聲,不絕於耳,可謂壯觀。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富平縣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遺產編號:Ⅲ—12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渭南市富平縣

簡介

老廟老鼓已有2000多年歷史。史載,公元前228年,秦大將軍王翦曾在金粟山下的黑鷹溝屯兵養馬。距黑鷹溝四五里地的雷古坊,曾是王翦的軍鼓手宿營、訓練和擂鼓的地方。
金粟山前老廟一帶的村民的先祖們,得天獨厚的受到戰鼓的薰陶。他們取戰鼓壯軍威、鼓士氣之精髓,用以祀神祭祖。至清朝末年,這一帶仍盛傳著鼓樂“迎神”、“祭神”和“送神”的盛大活動。
老廟老鼓是民間普及率很高規模很大的自娛自樂形式。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老鼓的表現形式包括兩項:一是鼓樂,二是鼓舞。
鼓樂的內容十分豐富,常用的多達30多種鼓譜(鼓歌)。
鼓樂分激越、舒緩和行進三大類,但均以昂揚、宏大、震撼為特色。有“聲震十里八鄉”之說。
鼓舞的動作溶戲劇體育舞蹈動作為一體,又與鼓調相配合,給人以瘋爽、強悍的美感。
老鼓的樂器分鼓和銅器兩大類。鼓有類用鼓、大盤鼓和鼓上鼓;銅器包括鑼、引鑼和大釵。
1953年,老廟老鼓光榮地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改革開放以來,老廟老鼓大放異彩,1992年,參加了在瀋陽舉行的“國際秧歌歌舞暨全國優秀民間舞蹈大賽”,獲導演、演出一等獎;1994年又榮幸地參加了黃帝陵祭祀儀式的演出活動。這年十月又參加了國慶45周年遊園活動。2006年春天,美國蒙特利公園市市長在老廟考察期間,受到老鼓的熱情款待。客人當即盛情邀請曾亮相央視春節晚會的老鼓赴美訪問演出。

基本內容

老廟老鼓是民間普及率很高規模很大的一種自娛自樂形式。其陣容大至50多盤鼓100多名鼓手、釵手以及旗手等;小為一盤鼓,三四幅釵,十數八個人。
老鼓的表現形式包括兩個藝術項目:一是鼓樂,二是鼓舞。
鼓樂的內容十分豐富,常用的多達30多種鼓譜(鼓歌),如梅花鼓、纏穗子、叮叮咣、盤帽根、摘豆角、雞上架、鵓鴿鏇窩、滾核桃、滾繡球、一二三、轉鼓子等等。
鼓譜分激越、舒緩和行進三大類,但均以昂揚、宏大、震撼為特色。有“聲震十里八鄉”之說。
鼓舞的動作溶戲劇、體育和舞蹈動作為一體,又與鼓調相配合,給人以颯爽、強悍的美感。如《打虎》,既有降虎的現實感又具舞美之藝術,傳神備至。

基本特徵

1、老鼓是從古戰場和戰鼓中繁衍而來的。它的藝術精髓在於“神韻”。它有著不同於其它任何鼓樂的藝術價值。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2、老鼓有廣泛的民眾性,深深紮根於民間,經久不衰。老廟一帶民眾,七八十歲的老翁,五六歲的孩童,均可隨口念一段鼓歌,順手擂幾套鑼鼓。
3、老鼓雖高昂、激越,但鼓譜的表現形式卻也豐富細緻。有的令人心潮澎湃,有的則纏綿、回味,令人浮想聯翩。
4、老鼓的配器叫銅器,包括鑼、釵和引鑼。

相關器具及製品

老鼓的樂器分為鼓和銅器兩大類。
鼓有常用鼓、大盤鼓和鼓上鼓;銅器包括釵子、銅鑼、引鑼。
鼓譜的作品有《鼓譜集成》。

歷史淵源

老廟老鼓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公元前228年,秦大將王翦曾在金粟山下的黑鷹溝屯兵養馬。距黑鷹溝四五里的雷古坊是王翦的軍鼓手宿營訓練的地方。老鼓就是當年的軍鼓。
金粟山前,老廟鎮的孟家村、尹家村、上河村、南昌村、新店村“一”字兒排開,這一帶村民的祖先得天獨厚的受到戰鼓的薰陶,他們取戰鼓壯軍威、鼓士氣之精髓,用於祀神祭祖,故而老鼓亦稱“神鼓”。直至清朝末年,這一帶仍盛傳著鼓樂“迎神”、“祭神”和“送神”的盛大活動。

區域及地理環境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老廟老鼓所地:老廟鎮位於富平縣東北部,屬半山區。東臨蒲城縣;西鄰薛鎮;南接美原鎮;北靠峪嶺山區。鎮政府距縣城40多公里,距西安市110公里。
全鎮3.6萬人口,轄12個行政村87個村民小組。是富平縣經濟發展的重要鄉鎮之一。其支柱產業是煙花爆竹生產。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縣首位。
鎮地域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黃土高原銜接地帶,為八百里秦川北沿,總面積56平方公里。境內富白路、富銅路、由老路等幾條主要公路通過,交通十分方便。
境內地形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北依萬斛山,南部為小井及引黃灌區,傾降相對高差達400米。海拔500-780多米。平均氣溫是13.1℃,年平均降水約86.5天,日照總時2472小時,四季乾濕冷暖分明。

傳承譜系

1、田金玉譜系
(1)班首田金玉(1870—1934)男,老廟鎮尹家四社人,國小文化程度。從國小習鼓藝,繼承和發揚了老鼓的全部技藝,尤擅《盤帽根》、《滾核桃》鼓譜的技藝。
(2)傳承人: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第一代 田德新 男 1885年 不詳 家傳 1929年 尹家四社
第二代 田德江 男 1892年 國小家傳不詳 尹家四社
2、田德江譜系
(1)班首田德江(1892—1976)男,國小文化程度,自小跟父兄學藝,精通鼓譜,對鑼、釵等銅器均有造詣,對老鼓技藝的傳承起到了全面作用。
(2)傳承人: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田德才 男 1935年 國中 家傳師傳1945年 尹家四社
第二代 田德彬男 1939年 國中家傳 1950年 尹家四社
3、田德才譜系
(1)班首田德才,男,1935年出生,國中文化程度,他在家傳的基礎上,較廣泛地採納了當地各村鼓技特點,並投師學藝,使老鼓技藝更為豐富和深厚。《叮叮咣》、《亂打邊》、《梅花鼓》等鼓譜經久不衰。
(2)傳承人: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第一代 田軍榮 男 1976年 高中 師傳 不詳尹家四社
第二代 田拴喜 男 1977年國中 師傳 不詳尹家四社
第三代 田美麗 女 1978年 國中師傳 不詳老廟二隊
第四代 田慧萍女 1974年中師 師傳 不詳尹家四社
4、許中秋譜系
(1)班首許中秋,1922年出生,國小文化,一生酷愛文藝,對老鼓情有獨鍾。他不僅有得一手好鼓藝,更有編導鼓譜和鼓舞的藝術天賦。他對老鼓的重要貢獻就是使鼓譜音樂化和規範化,並創新編導了新鼓舞套路。如《打虎》這個代表作,溶戲劇、體育和舞蹈動作為一體。
(2)傳承人: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劉國章男 1980年 國中 師傳10歲 尹家一社
第二代鄭權穩女 1978年 國中師傳 15歲尹家一社
第三代 李巧鳳 男 1984年 大學 師傳 6歲 孟家村
第四代 楊太中 男1977年 高中 師傳不詳 新店村
5、劉國章、鄭全穩、李巧鳳譜系
(1)班首簡介:這是新一代老鼓傳承班首,他們的思路開闊,既使老鼓技藝與其它藝術形式的內涵相結合,又賦予老鼓的時代特徵,從而使老鼓走出民間,登上大雅之堂,放出新的光芒。
(2)傳承人: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第一代 田維寧女 1985年 高中師傳 12歲尹家七社
第二代 田忠忠 男 1988年 高中 師傳 15歲 尹家三社
第三代 田萌萌 女 1990年 國中 師傳15歲尹家四社
第四代 曹瑩瑩 女1994年 國小師傳 10歲 尹家四社

主要價值

老鼓是民間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有重要的古文化內涵。
老鼓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研究民間藝術,研究民眾文化,老鼓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形式之一。
老鼓技藝的保護和挖掘對繁榮農村文化娛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老鼓的鼓譜和器樂有著特定的藝術含量。

瀕危狀況

1、商業化演出愈演愈烈,大大挫傷了老藝人的積極性。新一代鼓手的演出浮躁又嚴重的影響了老鼓技藝的質量。老鼓的傳承形成“斷代”。
2、演出隊伍的相對集中,使老鼓的普及和發展形成滯後局面。逢年過節那種自娛自樂形式已為鮮見,取而代之的是用老鼓做生意。
3、時代性藝術形式使年輕人眼花瞭亂,看不起傳統藝術,他們認為老鼓是一種粗糙的應當被歷史淘汰的形式。

保護計畫

政府已投入2.6萬元搶救起動經費,並決定每年投資1.5-2萬元作為活動經費。

主要保護內容

(1)靜態保護
1、深入細緻地摸清老鼓的歷史淵源,進一步挖掘和探索老鼓的歷史價值。
2、深入研究老鼓的技藝價值。在現有《老廟鼓譜大成》的基礎上,進一步整理老鼓的鼓舞動作套路,豐富老鼓的藝術含量。
3、建立老鼓的歷史檔案。做到對老鼓的研究查有依據,用有資料,發展有指導。
(2)動態保護
1、排練高質量、高水平、富於時代特點的老鼓節目。
2、擴大老鼓普及面,做到村村社社有一套鑼鼓和一支老鼓隊伍。培養提高一批新的鼓手,充實老鼓的專業隊伍。
3、充實並革新老鼓設備。
4、協會和學會定期開展業務活動,努力提高老鼓的演技水平。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縣上成立搶救領導小組。
2、以文化館為核心設立常年辦公室。
3、成立老廟老鼓藝人協會和老廟老鼓藝術學會,定期開展活動和研究業務。
4、重視老鼓技藝的傳承活動,培養新一代老鼓技藝人才。
5、定期開展普及活動,使村村社社有鼓隊,逢年過節搞活動。

十年保護目標

(一)前三年主要抓鞏固和普及。
1、鞏固目前老鼓在社會上的深遠影響和技藝水平,進而加大宣傳增進演出。由現在每年演出50多場次,三年內增至100多場次。
2、鞏固現有的設備規模。加強50套鑼鼓、百套服飾及方陣旗幟的保管、修繕和更新。
3、鞏固現有的演技人員隊伍,做好傳幫帶工作,維護傳承,提高技藝。
4、鞏固社有鑼鼓隊,做到常活動,活躍農村文娛活動。
(二)中三年主要抓幾個硬體。
1、編纂《老廟老鼓鼓譜集成》
2、進一步探清老廟老鼓的歷史淵源,編著《老廟老鼓的傳說》

老廟老鼓老廟老鼓

3、開通網路,擴大視野,增強流通。
4、更新交通設備,使老鼓對外服務實現現代化
5、解決好老鼓藝人的合法收益。
(三)後四年主要是老鼓的現代化建設
1、培訓提高老鼓藝人朝著專業音樂化的方向發展。
2、改良老鼓設備,朝著高雅化的方向發展。
3、創作時代新鼓譜,朝著雅俗共賞的方向發展。
4、武裝演技隊伍,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建立健全協會和學會組織,部署安排保護措施和具體工作。恢復和健全各村社老鼓設備和老鼓隊伍,並使其定期開展學藝的演藝活動。
2007年,政府在上年投資基礎上,增撥1萬元,強化搶救經費,進一步挖掘老鼓遺留的藝術資料,完善傳承。
2008年,整理建國以來老廟老鼓參加全國各地重大演出活動的資料和演出節日,出版光碟,擴大宣傳,進一步增強知名度。
2009年,籌建百面老鼓演出隊,擴大演出陣容,增強藝術震撼力。
2010年,巡迴各地演出,擴大影響,推動農村文娛活動的開展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縣政府成立了搶救領導小組,由副縣長白惠敏擔任組長,縣文體局局長楊立信任副組長。文化館館長蒲軍任搶救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2、由協會牽動學會,開展技藝研究工作。
3、建立以老帶新的傳幫帶機制,使老藝人老有所為,新藝人學有目標,學有所成。
4、在搶救經費中拿出一定資金保證藝人的合法利益,增強從事老鼓技術的積極性。
5、堅持開展演出活動,增加演出收入,保證老鼓技藝的持續性發展。


建立機制

1、層層具體負責機制:演出質量為觀眾負責,老鼓設施為村民負責,經費開支為搶救領導小組負責,搶救領導小組為上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2、技藝傳幫帶機制:儘快使新一代鼓手成熟,使老鼓手老有所為,使傳承形成新的譜系,並形成繼續循環的態勢。
3、持續發展的機制:在現有鼓舞、鼓譜的創新研究中,推出具有時代特色和體現老鼓特點的新鼓舞和新鼓譜。
4、技藝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通過普及與提高,增強老鼓在藝術競爭中的能力,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在經濟發展中使老鼓技藝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1、老鼓的設備(包括老鼓、銅器、方陣旗幟、服裝等)修繕及更新每年需2萬元。目前的50套鑼鼓、百套服飾及方陣旗幟均已年久失修,難以為繼,需前期修補後期更換。總共需20萬元。
2、演出的先期經濟嚴重不足,常常是有任務而拉不出鼓隊。兩輛運輸車輛仍為農用車,影響速度,影響文明,影響安全,而且也是年久失修。先期維修需投入年需1-2萬元,更新車輛需5-10萬元。演出人員的生活費每次需3000元,每年約1-1.5萬元。
3、資料(鼓譜、鼓舞套路等)及宣傳材料每年需5000元。
4、創新排練新節目,每年需投入2萬元。
5、村社普及需投入5萬元。

視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