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閣及綠繞亭

老屋閣及綠繞亭

老屋閣。老屋閣又稱吳息之住宅。在黃山市徽州區溪南村。1952年經鑑定為明中葉建築。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閣及綠繞亭老屋閣及綠繞亭

老屋閣

老屋閣又稱吳息之住宅。在黃山市徽州區溪南村。1952年經鑑定為中葉建築。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閣是一幢占地340平方米的代早期民宅,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下層矮,上層高。坐東北朝西南,五間二進,“口”字形四合院,前進樓下明間為門廳,後進樓下明間為客廳。狹長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閣正面為水平形高牆,側立面採取不對稱方式,與水平形高牆相接合,形成參差錯落的外觀,牆面抹石灰,牆頂蓋蝴蝶瓦,倒影入池,幽深靜雅。大門上有門罩,用水磨磚做成外突線腳,頂覆以瓦檐,不事雕琢,與鐵皮包的厚實大門相協調,顯得莊重古樸。閣內梁架、斗拱裝飾雕刻精美,雙步梁端飾以雲雕,梁架上承受瓜柱用蓮瓣式平盤斗,山面梁架瓜柱下端收殺做成鷹嘴形式。柱子作梭柱形,從中段開始向上下兩端收小,柱礎石似覆盤形,柱間空檔內有蘆葦編籬。宅內不用天花板,擱柵外露。梁架木地表面作無光黑色,色調勻淨,其他木作均不加髹漆,富有自然之美。閣後種植竹、桃、批把,春夏之季,景色宜人。該閣採用一種曲線較多的華麗活潑的建築設計,在明代住宅建築中具有代表性。

老屋閣及綠繞亭老屋閣及綠繞亭

跨進大門,第一眼便看見樓下正間兩根又粗又黑的梭形柱,柱下端支落在一個形同倒置的大瓷盤的石礎上。這是明代建築特有的覆盆礎。柱上的黑色是為防腐而加的保護層,一般是用皮麻纖維外塗生漆製成的。

樓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齊的欄板,雕花綴朵,富麗繁華,飛禽走獸,栩栩如生。老屋閣摒棄繁瑣,注重洗鍊,欄板上只用扁圓垂直的木條,間隔均勻地壓住板縫;檐口四周以八根雕工精細的垂蓮柱支撐著,柱下端鏤出含苞待放的荷花,給人以寧靜而不沉寂的感覺。

樓上廳寬敞宏麗,碩大的冬瓜梁縱橫架設,渾實圓柱如待衛林立。這些樑柱、斗拱、雀替、叉手上都雕刻了雲紋飄帶,花鳥蟲魚。曾經有一位歷史學家,來老屋閣考察後說:“這樓上廳不僅是長江中下游明代建築固有的特色,它也是古百越遺民世代相傳並且保持的一種民族俚俗,與高腳樓有關歷史淵源關係。”老屋閣對於今天研究與繼承明代建築的技藝,是一件珍貴的實物資料。

綠繞亭

在老屋閣宅邊池畔,還有一別致的古老方亭,名為“綠繞亭”。始建於天順元年(1328年),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距朱元璋登基只有88年,可見它始建必然在元代之前。

綠繞亭磚木結構,飛檐下的斗拱,月樑上鷹嘴形瓜柱,梁端的雀替,丁頭拱等構件,至今木紋凸露,保存著清新雅麗的輪廓。月樑上彩繪圖案,設色沉著,典雅工麗,保存五百餘年還如此完好,這太珍貴了。亭梁枋上刻繪有題銘條款:“景泰七年歲次兩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綠繞亭,以便休憩。吳斯和樂建。”清代又3次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跨街而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手法多變,頗具特色。通面闊4米,進深4·36米,高5.9米。其樑上有包袱形圖案彩繪,有元季彩繪遺韻,典雅工麗,實不多見。亭東南偎依池塘,臨水置有飛來椅,供人憩息。晨昏四時,景色各異。是安徽省明代保存至今極為珍貴的古過街亭。據說,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他那首《東疇繞綠》就是為綠繞亭而寫的:

 龐公宅畔甫田多,畎畝春深水氣和。

 五兩細風搖翠練,一犁甘雨展青羅。

 魚鱗強伏輕圍徑,燕尾逶迤不作波。

 最喜經鋤多肯獲,半年定愧伐檀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