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國家藝術畫廊

老國家藝術畫廊

老國家藝術畫廊是位於德國柏林的一座美術館,陳列著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藝術品,是德國博物館島建築群的重要一部分,1999年當選世界遺產。

館舍介紹

老國家藝術畫廊

畫廊正立面畫廊正立面
如同一座雄踞高台之上的希臘神廟,外形莊嚴,屬於新古典主義建築,基本維持原狀。館舍共三層,基座部分一層,神廟部分兩層,第三層從立面上無從分辨。神廟部分採用古希臘的前柱式平面而加以變化:即在正面入口處設定獨立於牆面之外的柱廊;兩側設定一半嵌入牆面另一半外露的壁柱;背面則將應有的山牆或柱廊改為羅曼建築常見的半圓形後殿,並且延續兩側牆面設定半圓形壁柱,作法近似施派爾大教堂。基座前設有從前庭直通二層的室外大台階,附設可供馬車出入的巨大拱券,手法源於巴洛克時期宮殿劇院。這種融合古典神廟、本土大教堂以及世俗紀念性建築的設計理念,反應出德國在國家統一期間融合文化和歷史的訴求。
畫廊背面畫廊背面
這一折衷理念也延伸到內部平面設計和建築裝飾細部上,但是歷經多次改建和更新已經和原貌有所區別。平面組織複雜,由大小各異的展廳形成空間序列,並以圓形穹頂大廳和豪華樓梯作為其中的重點部分。從而脫離了古希臘的簡潔空間,而接近巴洛克建築的空間秩序。細部也弱化單個部件,以求更加融入複雜的整體空間:與帕特農神廟相比,三角形門楣出檐距離縮短;浮雕鑲板改深浮雕為淺浮雕,部分神話人物被德意志人代替;把粗壯的多立克圓柱替換成更加纖細的科林斯圓柱,並且進一步減少收分,使柱頭更加規範華麗;外牆加設高窗,適應室內照明要求;基座採用文藝復興以來流行的毛石牆面。
威廉一世騎馬像威廉一世騎馬像
正面檐枋陽刻有銘文“獻給德國藝術 1871”(DER DEUTSCHEN KUNST MDCCCLXXI),兩側和背面半圓形後殿則銘刻德國著名畫家建築師的姓氏。捐助人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青銅騎馬像矗立在大台階的室外平台上,方形基座四角環衛著4座青銅像,分別象徵宗教藝術(詩歌)、歷史哲學。塑像最初由古斯塔夫·布雷澤設計,1886年由亞歷山大·卡蘭德勒利澆築完成。

歷史沿革

最無以倫比的是陳列品與博物館建築整體的完美融合:整座建築於1867到1876年間在Heinrich Strack的帶領下由August Stüler設計完工。如今,這裡陳列著來自那個世紀的最精美絕倫的一批油畫和雕塑作品。因此,在這座建築里轉上一圈可以說就飽覽了一場19世紀藝術和建築精髓的視覺盛宴。

館藏作品

畫廊中陳列著從法國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藝術品,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畢德邁雅風格,到印象派分離主義,囊括整個19世紀的繪畫和雕塑。名家名作包括: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的《海邊修士》(1808-1810),阿諾德·勃克林的《死島》(1883),阿道夫·門采爾的《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演奏長笛》(1850-1852),愛杜爾·馬奈的《在溫室花園裡》(1878/79)。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海邊修士
海邊修士 海邊修士
1808-1810
阿諾德·勃克林 死島
死島 死島
1883
阿道夫·門采爾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演奏長笛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演奏長笛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演奏長笛
1850-1852
愛杜爾·馬奈 在溫室花園裡
在溫室花園裡 在溫室花園裡
1878/79

交通狀況

地址

柏林博德大街1-3號(Bodestr. 1-3)

交通方式
有軌電車(Tram)
站點 線路
Monbijouplatz M1
Spandauer Str./Marienkirche M4, M5, M6
S Hackescher Markt M1, M4, M5, M6
U Weinmeisterstr./Gipsstr. M1
Am Kupfergraben M1
公交汽車
站點 線路
Spandauer Str./Marienkirche M48, TXL
S Hackescher Markt N2, N40, N42, N5, N65, N8
U Weinmeisterstr./Gipsstr. N2, N40, N42, N5, N65, N8
輕軌(S-Bahn)
站點 線路
S Hackescher Markt S5, S7, S75
捷運
站點 線路
U Weinmeisterstr./Gipsstr. U8

門票與開放時間

門票

普通8歐元,優惠4歐元,可以使用聯票,周四18:00-22:00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

周一閉館,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四延展至22: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