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後來的哥德式建築影響很大。

概述

羅曼建築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採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採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推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複雜。

概念解析

“羅曼”即“羅馬式”的意思。在法語中,以“羅曼(roman)”一詞概括西方十一十二世紀宗教建築的風格最早是由諾曼第學者德熱維爾(CharlesdeGerville)於1818年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出,在此之前,法國對西方中世紀宗教建築大都以“哥特”一詞歸類,最多也是少數學者加以區分墨洛溫風格、卡洛林風格和哥特風格三個階段,或是早期哥特和晚期哥特亦或重哥特和輕哥特兩個階段。德熱維爾以“羅曼”這一十八世紀語言學家用來指代從拉丁語演化而來之語族的稱謂概括建築風格,用意即是以拉丁語和羅曼語族諸語的關係暗道古羅馬藝術與羅曼藝術的關係,即後者是前者的一種變體。在英國,“羅曼(romanesque)”一詞概括這一建築風格則於1819年最先出現;德國學者最初則在teutsch、longobardisch和romantische三詞間猶豫,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偏向romantishce一詞。

歷史尋蹤

查理曼大帝發起了對古羅馬建築的學習。
德國亞琛主教座堂中的“帕拉丁禮拜堂”是查理曼時代留下來的唯一一座建築,建成於800年—805年之間。
朝聖熱潮的興起,也對教堂的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國孔克的聖福瓦修道院,1120年建成。西面的兩個尖塔為19世紀所加。早期的羅曼式教堂,代表有法國孔克的聖福瓦修道院(AbbatialeSainte-FoydeConques),即處於前往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的路途中,是由原來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擴建的。建成於1120年。

典型特徵

羅曼建築羅曼建築

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視窗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推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德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歷史演變中不同題材的創新和特色

教堂

西歐自西哥特人占領羅馬之後就進入了中世紀,文明直到公元9世紀才重新開始發展。新的建築風格在此時形成,由於它比較多地模仿了羅馬時代的風格,後人稱之為"羅馬風"(Romanesque),或者譯為"似羅馬的"風格。 教堂仍然是這時建築的主要題材。由於在中世紀的西歐曾經有一個"千禧年"(Millennium)傳說,說基督將在公元1000年時重新降臨。類似的毫無道理的頭腦發熱我們在2000年也遇見不少。可是時間到了,天堂並沒有開啟。大家現在終於明白塵世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建造教堂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起來。不能再將就了。這時的教堂布局大多是廳堂式和十字式的一種結合。對此舉一個典型的實例:義大利的比薩教堂(PisaCathedral,建於公元11-13世紀)。著名的比薩斜塔其實是這座教堂的鐘樓,就在它後面。十字式教堂的交叉處仍然有大穹窿,而十字式教堂的翼廊現在變成了廳堂,而且其中一個特別大,和它相對的一翼變成了龕。所以也可以說是原來的廳堂式長出了兩個小翼和一個大穹窿。兩種樣式的結合是明顯的。而之所以說它模仿了羅馬時代的建築,我們可以從正面的拱門看出來。另外,原來的廳堂式教堂都只是樑柱結構,但比薩教堂的整個大廳都是用拱建構的。為了更好地觀察羅馬風教堂的內部,我們可以看看另一座典型建築――建於公元11-12世紀的法國卡昂的St Etienne教堂。值得注意的是拱在這時又有了不小的進步。首先,原來由兩個筒拱交叉得到的十字拱現在多了一個兄弟,就是由三個筒拱交叉得到的"六分拱"。我們可以看到拱頂處交叉的有六條棱,如果是十字拱的話應該只有四條棱。其次,建築師們發明了"肋"(Rib),也就是說他們在有意地加強拱交叉處的那六條棱,其目的仍然是為了加強拱的承重能力。羅馬風教堂的另一個創新之處是在教堂正面的兩旁加上了鐘塔。我們可以看看建於12世紀的法國的Angouleme教堂。其後,鐘塔越來越高,簡直成了各城市之間的比賽。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StEtienne教堂的正面。

修道院

羅馬風時期建築的另一個主要題材是修道院。修道院的布局基本上和教堂是一樣的,只是多了由連續的十字拱或者六分拱組成的四方形的迴廊cloister)。這種迴廊在有關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表現。我們可以想像羅密歐朱麗葉就是在這樣的迴廊下商量那致命的計畫的。

城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下曾經上演了無數騎士的功勳和惡夢。最初,封建領主們在山頭上建立他們的住處,用城牆圍起來。裡面有作坊、商店,完全是自給自足的。教堂當然也少不了。周圍的農民經常會在發生戰爭時躲進去,後來就漸漸定居在裡面或者附近。這樣,這些石頭城堡就慢慢催生出最初的城市。法國的卡爾卡松城(Carcassonne),可以明顯地看出由一個城堡演變而成的痕跡。

在不同地區的發展

義大利
佛羅倫斯的聖米尼亞托教堂:山牆上多種格紋的交叉使用。
比薩奇蹟廣場建築群:使用了繁多的立柱。
德國
施派爾主教座堂:出現了十字拱頂,使受力點由二根柱子變為四根柱子,表現了向哥德式建築發展的趨勢。施派爾主教座堂是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羅曼式教堂建築。
法國
卡昂的聖斯德望教堂(St.Etienne)出現了六分拱頂。

著名實例

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11~14世紀)、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11~12世紀)等。

世界主要建築風格及流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