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

老司城

老司城位於猛洞河漂流景區上游,這裡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來留下的眾多古文化遺址,也是湘西曆代土家族土司王經營了八百多年的歷代古都。千年祖師殿、彭氏宗祠、擺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館”,是一處尋幽覓古攬勝的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文化

湘西北部的永順縣靈溪河畔,有座“土家族露天博物館”———老司城(又名福石城),唐天授二年(690年)建成,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永順土司彭肇槐遷府於上游的顆砂而廢棄,前後建設了千餘年,經歷了土家族歷史的滄桑變化。有一首詩記述了鼎盛時期的景象:“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永順土司小朝廷的署衙設在這裡達580多年,因而成為土家族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雖說老司城今天落寞得只是一個僅僅500人口的土家族小村寨,卻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最典型最獨特最集中的民族古文化遺存,對參觀遊覽和研究土家族歷史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價值。

茂樹翠竹掩映的村寨之中,木為牆柱、黛瓦蓋頂的典型土家族民居錯落有序。遺存的土司內宮、寢宮、樂宮、地宮、御街和城牆、城門、烽火台、擺手堂、演兵場、土王祠、祖師殿等顯示出的建築格局,仍舊讓人感到古城昔日的氣勢與輝煌。始建於明,重建於清的“土王祠”,屋宇高大宏偉,正廳和廂房保持完好。衙署西側原有土司禦寒避暑的熱洞和涼洞,現涼洞尚存,熱洞已毀。祖師殿、玉皇閣、皇經台廟群,傍水依山而建,殿宇巍峨壯觀,已有千年歷史。正殿34根數圍的大柱使用珍貴楠木,樑柱銜接渾然天成,無斧鑿痕跡,是湘西頗具土家族特色的建築群體。老司城紫禁山上有一座“子孫永享”牌坊,是明朝為表彰土司彭翼南領兵抗倭的功績而立。歷代土司的墓葬,也多集中在這裡,經勘察總計有109座,墓區有石人、石馬、拜台、墓碑等。據全國專家組的考察認為,元代以來,全國土司總數有2000餘家,永順老司城是宣慰司級,保存最好,與周圍的顆砂城、上河城土司古道、石刻題記等文物點,共同構成土司時期的歷史文化圖景,具有很完整的觀覽價值。

土司制度是西南民族地區歷史上一種重要的政治制度。歷代土司、土官受中央王朝分封任命,此後由家族世襲官職,父死子襲,兄終弟繼,除了對中央王朝規定負擔的貢賦和征徭之外,一切軍政事務皆由土司自治。土司按地區大小、人口和權勢,分為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級別,是轄區至高無上的首領。在土司制度下,土民世世代代為奴,沒有人身自由。甚至連百姓的住房也限定只許樹立樑柱、板壁,不準屋頂蓋瓦,否則即以潛越治罪。《永順府志》上說:“即有譴責誅殺,鹹惴惴聽命,莫敢違抗。土人有罪,小則知州治之,大則土司自治。”

各地土司均有數量不等的軍隊,俗稱“土兵”,皆精選之勇,其中“湖廣士兵,永順為上,保靖次之,其兵甚強。”明代,永順土司奉中央朝廷之命率兵參加戰鬥30多次,北到遼寧,南至廣東,都有他們驍勇作戰的足跡。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朝官兵對進犯東南沿海的倭寇屢戰不勝,年僅19歲的永順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廣西兵等趕赴江浙,兩次合擊,即斬殺並俘獲入侵倭寇2200餘人,令敵聞風喪膽,受到朝廷嘉獎,賜服三品,並授昭毅將軍等,《明史》譽之為“蓋東南戰功第一”,為平息橫行沿海地區的倭患、保衛祖國的統一和安定立下了載入史冊的顯赫功勳。

雍正初年,清廷國力強大,為實現天下一統,加強邊遠地區的中央集權管理,對西南諸土司實行“改土歸流”。雍正六年,永順土司彭肇槐自動獻土,皇帝詔諭,改為流官,帶著子孫離開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戶,或許是考慮到彭氏在東南沿海剿倭平寇的威名,敕任福建、台灣總兵,延續了九個王朝計818年的永順土司政權終於宣告結束。末代土司彭肇槐攜家眷離別故鄉老司城時,行至靈溪河,心痛欲絕,墜落馬下,長跪河邊,淚似飛雨

余跡

老司城位於永順縣城東20餘公里處的麻岔鄉司城村。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土司時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十分繁華。百姓流傳,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清貢生彭施鐸作《竹枝詞》贊“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老司城留存遺址很多,現成為遊客、專家、學者了解研究土家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的人文景觀。主要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宮、土司古墓群等。

老司城,古稱溪州,乃少數民族統治者土司的王朝,位於永順縣城東18公里處的靈溪河邊。據史料記載,唐天授二年(690年)置州,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建城,清雍正五年(1727年)廢。2001年6月,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司城為溪州土司的故都,溪州土司從五代起,即氏的世襲政權開始,承襲34次,27代,時達800餘年之久,而且從未中斷過,這種統治歷史之久,在國內其他少數民族中是少有的。土司統治的一大特點是執行“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禁令,使得溪州長期處於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延緩了該地區的向前發展進程。老司城經歷過“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繁榮昌盛時期,城裡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在方圓不到三公里的地方,有九條大街,而且街道全是由暗紅色的鵝卵石鋪成,並構成種種不同的圖案。祖師殿、德政碑、冀南牌坊、溫涼洞等至今保存完好。

風景

渡河

要踏入“老司城”轄地,必須渡河,在今天看來,“靈溪”渡口依然充滿著古意。兩岸峭崖險峰,一灣河水繞山遠逝。從這裡開始漂流的話,兩三個小時,可直抵王村。一些“老司城”的村民,背著鋤頭,赤腳走在800年前的街道上,或是一位很老很老的婦人,坐在街旁老屋的門檻上,眼神凝注,真讓人在剎那間感到時光縹緲,一個王朝的背影竟還在時光中有著若隱若現的痕跡。

土司祖師殿位於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於明代。正殿柱大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跡,相傳為魯班顯靈所建。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長17.5米,寬13米,高20米,全木材結構,永34根大柱支撐屋頂。柱礎用雙圓鼓式,殿脊殿檐是圖案精緻的陶磚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龕一座,上供“祖師”神象。殿宇斗拱雄偉古樸,梁架結構頗為特殊,是土家族地區頗具民族特色的建築,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氏宗祠

位於司城中心,在土司“寢宮”的後面,內供歷代土司的牌位,

老司城老司城

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態,槢如生,還收藏了歷代土司制定的三綱五常法譜。為明代完歷十九年(公元1591)第24代土司彭元錦任宣慰使時所建。從祠堂大門直到正街有一條200多米長的官道,要經過四個平台和五段石階梯三十餘個石級,逐步高升顯出一種威嚴的氣派。祠堂門口有一對石鼓,估計每隻至少重五千斤以上,民間傳說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從離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隻手提一隻提到司城來的。祠堂前還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樹,據說是土司時代栽植的,現在這些桂花樹依然蔥蘢,每當八月桂花盛開時節,司城處處桂花漂香。

翼南牌坊

位於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雲書院的雅草坪,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上刻“子孫永享”四字,係為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又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1954),年僅十八歲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擊倭寇。土兵善使鉤刀,佇列靈活,驍勇善戰,王江徑一役殲敵一千九百餘人,明史稱“自有倭寇以來,東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雲”,立“子孫永享”牌坊以昭紀。

土司德政碑

立於司城衙署遺址左側,由青石雕鑿而成

老司城老司城

。碑高2.74米,寬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蓋頂,旁扶石柱。此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2月永順土官為永順等處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頌德而建。碑頭篆書“甘棠遺愛”四字。正碑兩側有一對聯:“一片石銘恩德厚,千秋歌頌山河新”。正中刻有“欽命世鎮湖廣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爺中涵德政碑”。碑文記述了所轄58旗、380洞軍民懷念彭泓海之德政以及“嘗聞恩可結民心,不能使民心之不忘記,功可顯當時,不能使後世之取法”的土司統治信條。

土司古墓群

多集中於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個地方, 其中以紫金山最多。據勘察,紫金山一處共有土司王及其貴族墳墓109座。彭福石沖以後的土司、土官及其眷屬,都分別埋葬在這裡。古墓的規模大小,視其官爵而定。從已挖開的

老司城老司城

30多座古墓來看,基本形式是用土磚拱成半圓形,墓前有石人石馬,四周築有圍牆,進出必經鐵門。墓室四壁上刻有精美的花草圖案和龍鳳圖案。棺材系楠木、梓木做成,用土漆漆成烏黑色,並用鐵鉤懸掛在石室之內。隨葬器物也極為豐富,有金花、金譬、發插、耳環、蓮蓬等金銀飾物,還有各種玉器等。明代一些名土司彭顯英、彭冀南等人的墳墓至今尚保存完好。古墓群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住宿

高峰賓館永順縣靈溪鎮大壩坪

猛洞河賓館永順縣王村鎮

芙蓉鎮大酒店永順縣王村鎮

王村聽濤山莊永順縣王村鎮

交通

猛洞河列車時刻表

2011 張家界至南寧猛洞河18:46

2012 南寧至張家界 猛洞河 7:23

7265張家界至懷化 猛洞河 10:42

7266懷化澧縣猛洞河 12:14

N565/N568吉首長沙猛洞河 11:10

N566/N567 長沙至吉首 猛洞河 5:37

美食

湘西永順青菜酸

老司城老司城

湘西土家族傳統名特美食。產於水順縣城南郊若西寨。歷來民間每家都有製作習慣。據《永順縣誌》記載,此菜曾為清王朝貢品,故又稱“貢菜”。賀龍元帥在大革命曾駐軍永順,最喜此物,讚譽“味美可口,食之難忘”。1986年冬,聯合國專家在永順考察山區經濟發展狀況,品嘗後也是讚不絕口。現仍以農村家戶加工為主,當地家貿市場有售。其製作取當地產九斤蔸青菜,洗淨涼乾,推打存放數日,然後紮成小捆,切成絲狀,分層鹽醃於瓦罐內,用木棒築緊後在太陽下曬至罐口菜面呈金黃色,用稻草密封,倒置於潮濕的草木灰中貯存。數日後即可食用。成品色澤金黃,脆嫩微酸,清香爽口,生津開胃,提神健脾,為佐餐下.

湘西鳳凰:劉氏薑糖

劉氏薑糖是鳳凰最早的薑糖作坊之一,現在已經是規模經營的薑糖品牌,劉氏薑糖以其獨特的口味值得五湖四海的食客青味。企業在質量、衛生都達到國家標準,並獲得消費者信得過單位稱號。是正宗的地方特產和饋贈佳品,劉氏薑糖採用祖傳配方和民間工藝精緻而成.其味香農,進口脆甜, 特別適應暈車船者及受風寒防感冒。其集容顏,活血於一體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休閒食品。

特產

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產於武陵山脈中腹古丈縣境內,縣內森林密布,雲霧繚繞;溪流縱橫,雨量充沛;冬暖夏涼,氣候溫;土壤有機質豐富,富含磷硒;無污染,生產環境得天獨厚,奠定了古丈名茶無可比擬的品質基礎。三、四月采頭茶季節,每天上午九時才日出雲散,即使盛夏,也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雲遮霧漫。由於雲霧多、日照少,溫射光多,茶葉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持嫩性強,葉質柔嫩,茸毛多。古丈毛尖

老司城老司城

茶品的獨特品質在於每年清明前採摘芽茶或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經攤青、殺青、揉條、炒坯、攤涼、整形、乾燥、篩選等八道工序,一絲不苟,精製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條索緊細、鋒苗挺秀,色澤翠潤,白毫滿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湯色黃綠明亮,葉底綠嫩勻整。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古丈已列入全國名產茶區,唐代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後列為輕清室皇家貢品。古丈毛尖採制精細,條縈緊結,或彎而似魚鉤,或直而如標槍,以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回味棉甜悠長、香高持久,耐沖泡等顯著內質特點而久負盛名。 1929 年古丈毛尖獲法國國際博覽會國際名茶獎, 1957 年外經貿部送展萊比錫國際展覽會,當年實現小批量出口西德; 1982 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第一名,入選中國十大名茶之列; 1983 年獲外經貿部榮譽證書,被列為優質出口產品;1988 年獲北京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 1999 年獲 99 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 “名牌產品” 稱號,被評為 “ 湖南名牌產品 ” 、“99 湖南市場占有率最高品牌和 99 湖南消費者購買首選品牌 ”。

土家錦
土家錦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種傳統工藝品和實用品,又叫"西蘭卡普"。

土家語,西蘭即被子,卡普即花。湘西土家姑娘幾乎個個都是織錦能手。它是沿襲古代針織加工法,用多種彩色絲線編織圖案,多為菱形結構,產品有床罩、窗簾、坐墊、各種壁掛等120多種2900多個圖案產品暢銷中外。

湘西---順紅柿

地方特產,主要品種有大磨盤柿、蓮花柿、水柿、水晶柿等。形狀有卵圓、扁球等。色澤有橙黃、鮮黃、朱紅等。萼呈墨綠色縮存。5~6月開花,花黃白色,素雅美觀。果熟期為9~10月金秋季節。紅柿個體大,肉質肥厚,漿多味甜,富含糖分、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可用以釀酒、制柿餅及提取柿霜。青果可制柿漆。脫澀後可以生吃。有降血壓、解酒、治胃病等功效。

湘西---獼猴桃

鳳凰獼猴桃又稱米良1號獼猴桃,是吉首大學生物系在野生獼猴的基礎上培肓出的一種新型獼猴桃品種。鳳凰獼猴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有機酸,能調中理氣,生冿潤燥,具有結果豐,果實大,產量高,品質好,味甜美的特點。頭年栽種三年後開始受益,是一種極具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果

湘西樅菌

湘西起伏的山巒,松林疊嶂,樅菌飄香。樅菌也叫松菌,是松樹底下長出的菌子

。橙紅色的叫紅樅菌,紫褐色的叫烏樅菌,均屬山珍。用樅菌煮豆腐味道格外鮮美;樅菌拌野葫蔥爆炒,滿屋飄香,引人垂涎;樅菌湯的鮮香美味更是食中一絕。湘西人接待貴賓時,樅菌是待客的首選菜餚,十分講究。樅菌還可加工成一種上等的佐料--菌油。煮麵條、米粉或作湯菜時,加上一點菌油,格外醇香味美。加工菌油要選擇肉質厚實、新鮮嫩小的樅菌,尤其以烏樅菌最佳。樅菌拌和鮮茶油,再添少許黃豆、花椒等配料,文火煎熬後,再裝入容器密封,可較長時期食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