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站

老北站

老北站上海火車北站,又稱上海北火車站,簡稱上海北站,俗稱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間曾稱上海站,位於中國上海市閘北區天目東路寶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車站(新客站)建成後停用,現在原址為客技站。上海鐵路博物館也是按上海北站原滬寧鐵路局四層高的英式風格辦公樓依原比例80%在原址上建造。新的上海火車站建成後,該站稱為北站或老北站。

歷史

如今,要在天目東路上尋找租界與非租界的分界線——“界路”的遺蹟需要有點耐心。在天目東路80號上海鐵路局的對門,有個居民小區叫均益小區,門樓上陽文的水泥篆體字告訴我們,半個多世紀前它的名稱叫均益里。前幾年,還有一家名叫嘉露的飯店在鐵路局對面、均益里東側安靜地開著,面朝天目東路的主要門面不知道什麼時候悄悄轉租給了一家來自江西的瓦罐湯店,瓦罐湯店右側,只有一扇門寬的門面里還寂寞地開著一家“嘉露咖啡店”,真正的嘉露旅社已經搬到均益小區的裡面了,只是在外面留了一塊碩大的廣告燈箱。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尋找嘉露?因為嘉露和界路,在吳語中讀音有很大的相似性,這裡保留著關於界路的僅有的信息,從中我們便可以探求界路的歷史淵源。如果沒有“嘉露”這兩個字,關於殖民地的上海,關於老北站門前那條名聲顯赫的大馬路,剩下的最後一點基因,恐怕真的要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了。

今天,我們所稱的老北站1909年造好,到1987年搬遷,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78年。老北站的建造和滬寧鐵路的完工很有關聯,可以說是滬寧鐵路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滬寧鐵路是1908年通車的,這年4月,清政府開始籌劃建設滬寧鐵路的上海火車站。

上海火輪房——上海最早的火車站

上海灘那么大,車站選擇在哪裡造呢?這就要從先於滬寧鐵路之前的兩條鐵路說起,一是吳淞鐵路,另一條是淞滬鐵路。

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早的一條營業鐵路,1876年在上海建成,名稱叫吳淞鐵路,是英國怡和洋行採取欺騙手段擅自修建的。不是外國人好心扶貧幫困,他們在中國修築鐵路,是為了霸占路權,搶奪市場。當時,那些外國商人謊稱運送鐵路器材的貨物是建造馬路的鐵器,矇混過關。前幾年,河南北路上還有一家商場殘留著吳淞鐵路的信息,解放以來,那商場一直叫鐵馬商場。鐵馬,不是金戈鐵馬的意思,而是鐵馬路的意思,這是一個多世紀前人們對鐵路的通俗稱呼。河南路七浦路,鐵馬商場已經拆除。

吳淞鐵路上海站從1876年開始建設,站址就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時稱上海火輪房,是上海最早火車站。站場占地500平方米,車站南面是一條小河,這條小河後來被填沒,築成七浦路,如今這裡是聞名遐邇的服裝批發市場。

這座車站的定位,對老北站的最終定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吳淞鐵路上海至江灣通車營業一個月,就發生了一些事故。先是吳淞鐵路洋雇員在江灣督率工人用籬笆圈占鄉民種水稻和蔬菜的土地,引起公憤,兩名工人和洋人被打傷。當時正好電業公司有另一個洋雇員騎馬經過,眾人擋著他的路,這名洋雇員急了,用手槍打傷了一個鄉民。火車在江灣鎮北面試車時軋死一名行人,訊息傳出,鄉民個個義憤填膺,捲起袖子準備和洋人大幹一場,他們用帶著鄉下口音的上海話大聲抗議,英國人雖然聽不懂上海話,但他們聽得懂那種激憤。當時上海的最高領導、道台馮焌光立刻照會英領事,要求停駛火車。不巧的是,後來鐵路上又發生運料火車與載客火車相撞的事故。這一系列事故與事件,基本上宣布了吳淞鐵路的壽終正寢——因為人們反對的聲浪太高,清政府不得不在次年將吳淞鐵路贖回,於是最早的上海站也隨鐵路一起拆除。當時,河南北路和界路還沒有接通,後來河南北路拓寬後,成為一條通衢大道,原來的車站就湮沒在路中了。

淞滬鐵路上海站對老北站的影響

鐵路贖回後被拆毀了,但蒸汽動力那巨大的能量令人刻骨銘心。以往幾千年,運輸貨物都靠人拉肩扛,最多利用畜力,數量也是有限的,而蒸汽動力,擁有雷霆萬鈞之勢,讓人們徹底折服。事實上,當時的國人也並非反對修鐵路、開火車,而是反對外國人掌握鐵路,藉此魚肉我國人民,問題的癥結在這裡。

因此,當築造鐵路的權利收回來以後,國人便躍躍欲試了。在民眾的呼籲聲中,1898年,清政府主導建成了淞滬鐵路。淞滬鐵路上海站的站址在上海縣和寶山縣的界浜北岸(今天目東路)北側、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北隅。當時,這裡四周相當荒僻,很少有老百姓居住,周邊多溝浜、荒地。當時的站屋只有兩間房,磚木結構,房子是中國江南傳統建築的模樣,儘管沒有英式建築那樣的氣派,但這種式樣更符合國人的心態。這個車站,售票房20平方米,行車房僅有售票房的一半,而旅客乘車的月台則是泥土夯制而成的。儘管車站很簡陋,但畢竟是自己的,所以當時上海老百姓都踴躍來乘坐,有錢的公子小姐自不待言,就是那些拉黃包車的小伙子,或是在四馬路書寓里賣唱的女子也來趕一趕時髦。

淞滬鐵路上海車站對老北站的最終定位又起到了一個推動作用。最初的吳淞鐵路上海站承擔著從吳淞口將貨物駁運到租界的功能,所以,儘量貼近租界。淞滬鐵路上海站是中國人主導建造,不必優先考慮租界,因此朝北側開闊地帶移動了大約數百米。後來,滬寧鐵路造好後,自然就有了淞滬鐵路和滬寧鐵路接軌的問題,於是,新的上海站又被磁力強大的滬寧鐵路所吸引,往西側移動了數百米,完成了最終的定位。

一座氣派華美的英式洋房

當時界路以北是一大片蘆葦盪,很少有人家居住,因此就減少了拆遷的麻煩。滬寧鐵路上海車站是1908年4月開始建造的,次年7月竣工,取名滬寧車站。這個車站和上海此前任何車站都不可同日而語,規模宏大,氣派華美。站場占地10.5公頃,4層英式洋房一幢,占地1950平方米,內有房屋76間,共5000平方米,集辦公、候車、售票於一體。老北站體現了英國古典建築風格,正面是兩個對稱的塔樓,對稱和水平分劃的元素體現得比較明顯,外形簡潔,窗戶寬大,外形看上去凸凹起伏。室內用深色的桃木做護板,板上有淺浮雕。建在大廳中央的售票亭完全是木構造。廣場開闊空曠,面積達1000平方米。開站初期,每天有10對旅客列車出發和到達,每天有1000多名旅客在此上車下車。貨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每天有20車貨物到達,棉紗、蠶繭、火柴、肥皂、時髦的服裝、當天出版的報紙都通過鐵路晝夜傳遞。

軼事

宋教仁在老北站候車室遇刺

1913年3月20日晚上,老北站依然像白天一樣人來人往。夜間10點45分,廣播喇叭女聲播出通知:“11點鐘開往南京的滬寧快車開始檢票了。”

這時,從車站貴賓休息室里走出六七個人。走在中間的是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陪同他的是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人。快要走進檢票口時,從宋教仁背後閃出一人,拔出手槍對準宋教仁連發三彈。只見宋教仁身子一晃,趴倒在一張椅子上。

鮮血從宋教仁的腰部直湧出來。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個穿黑呢軍裝的矮漢子,從人群中不顧一切地逃竄。

于右任趕緊跑到車站外,攔住了一輛汽車,把宋教仁送到了離車站最近的滬寧鐵路醫院搶救。滬寧鐵路醫院就在老靶子路上,也就是今天的武進路,離開老北站大概數百米。3月22日凌晨3時左右,宋教仁傷勢轉重,到4時48分終於逝世。這一年,他才32歲。

到底是誰殺了宋教仁?直到現在,這依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各涉案人物的相繼死去更使案情顯得撲朔迷離。兇手武士英吃了應桂馨死黨送的毒饅頭,暴斃獄中。應桂馨趁二次革命兵荒馬亂之機越獄潛逃,後被人亂刀砍死。趙秉鈞一年後突然中毒,七竅流血而死。洪述祖潛逃多年,直到1917年才重新在上海露面,但很快被宋教仁的兒子宋中發現,被逮捕後處以絞刑。

宋美齡:花車往來京滬間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連線上海和南京的滬寧鐵路異常熱鬧,當時這條鐵路叫京滬鐵路,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上海是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行政大員、工商界人士頻繁往來於南京和上海之間。1930年4月4日的《中央日報》,該報頭版報導,“蔣主席於昨(三日)午由滬附掛花車一輛於中午快車返京”。文中提到的“花車”就是宋美齡的公務車,作為文物停在了上海鐵路博物館的大院裡。那一年,宋美齡33歲。巧的是,2003年“花車”剛運到上海,宋美齡女士也以106歲的高齡在美國去世。當時,周末回上海度假,去四大公司購物,是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

粗看花車與普通的綠皮車沒有什麼兩樣,但走近仔細看,車廂別有一番古樸雍容的氣度。車身外鑲滿了鉚釘。木製窗框的玻璃車窗內,白色的窗簾虛掩著,仿佛主人的身影隨時會在那裡出現。

這節車廂是向美國車輛進出口公司訂購的,1930年運抵中國。車底轉向架上的鑄字“USA”及車廂踏板上的英文字樣依然清晰可辨。全車採用鋼結構,以4500多顆鐵釘鉚接而成,十分堅固耐用。雖然經過70多年,車輛的走行部分依然完好,2003年9月從安徽淮南拉到上海時,車輛是直接在鋼軌上行走的,一點兒也沒有老態龍鍾之感。

這輛車的傳動部分非常獨特,與所有的車輛都不相同,這是因為,這輛車是美國的廠家特製的,用了最好的鋼材和當時比較先進的油棉紗軸箱。車身長22.96米,寬3.2米,高4.8米,看上去顯得高大氣派。車內設施齊全,有客廳、起居室、小會議室、臥室、衛生間,還有可以做西餐的廚房。車內裝飾顯得富麗豪華,車頂燈、壁燈的燈座皆為白銀製成,會客室有橡木桌椅一套,椅面和靠背均為牛皮包蒙。車廂的末尾是個小巧的瞭望台,銅製欄桿圍出了一個小小的空間,乳白色的廊檐體現出一點悠閒與溫馨。

這節車廂曾隨宋美齡女士走遍大江南北,見證了中國歷史的風雨滄桑。2003年9月由上海鐵路博物館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