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學偉

翟學偉

翟學偉,男,1960年11月生於南京,198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社會學系,199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1998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在職博士,2002年獲史學博士學位。 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心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併兼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江蘇省社會學會理事。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代表作有:《中國人的關係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人的臉面觀》(台灣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版)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心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併兼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江蘇省社會學會理事;《社會理論學報》(香港)、《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中國研究》、《社會理論論叢》等學術刊物編委會委員。國家教育部2004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目前主要從事中國人的關係網路、家庭與家族、權力與權威、社會流動與信任、價值觀、社會與組織心理與行為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給研究生、本科生及國際學生開設的課程有中國社會的微觀研究、中國人社會行為分析、學術論文寫作、中國人際關係專題等課程。曾在校內外給政府、企業、學生等開設過學術講座多次。1994年至1996年曾任南京大學辯論隊的執行教練和顧問團成員,直接指導南京大學辯論隊,獲江蘇電視台舉辦的親親杯江蘇大學生辯論賽、北京電視台舉辦的長虹杯全國大學生辯論賽、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冠軍。

科研成果

科研項目

我國社會信用制度研究 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2009/2012 總負責人翟學偉

中國社會信任的模式及其機制的研究 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 2011/2014 子課題負責人 翟學偉

國外社會建設理論評述 國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課題負責人 2006/2009 翟學偉

漢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 國家985項目子課題之分課題負責人 2006/2009 翟學偉

建構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方向:視角、方法與模型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004/2005翟學偉

社會流動與人際信任 福特基金會 1999/2002 翟學偉

經濟轉型時期中國各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及社會心理承受力研究 國家教委的重點課題 1998/2000翟學偉

儒家的社會建構 台灣中流文教基金 1999 翟學偉

學術會議

2011年9月,參加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台灣),

2011年8月,參加第九屆亞洲社會心理學大會(昆明)

2010年5月,參加香港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小型中日學術研討會(香港)

2010年3月,應邀前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講演

2009年3月,長江三角洲企業家的價值取向與關係研究,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與英國倫敦經濟學院

2007年4月,中國研究的跨學科探討 劍橋大學

2006年8月,中國社會學年會 太原

2006年5月,中國社會心理學年會 黃山

2005年6月,中國社會學會年會 合肥

2004年8月,隨國家教育部與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主辦的中美教育交流代表團訪問美國

進修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2000/1-4

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 台灣中央研究院 2000/12

The 3RD Conference of AASP 台灣中央研究院 1999/8

講學 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社會科學系 1998/5-6

第二屆國際華人心理學家大會 香港中文大學 1997/11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北京 1997/6

Association of Sociologist

學術成果

個人著作

1.《面子·人情·關係網》, 20萬字,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 30萬字,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繁體字版,22萬字,新加坡: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出版公司2000年版。

4.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簡體字版,22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關係與權利的歷史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國人的關係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慾念及其流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主編及參編著作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取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2輯,25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現代社會學理論新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

*《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新加坡: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國社會文化心理(訪談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8年版。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蛻變中的中國家庭》,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與行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勞動社會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集1992》, 香港:時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會心理學》,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主要學術論文

“鄉土中國的變遷——也說‘無主體的熟人社會’”,光明日報理論版,2011年9月20日11版

“誠信、信任和信用:概念的澄清與歷史的演進“,《江海學刊》,2011年,第5期

“社會信用:人性假設與制度安排”,《開放時代》,2011年,第6期

“關係與權力:從共同體到國家之路”,《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1期

“中國人的大公平觀及其社會運作模式”,《開放時代》,2010年,第5期

“再論差序格局的貢獻、局限於理論遺產”,《中國社會科學》,2009 ,第3期。

*“是關係。還是社會資本?”《社會》,2009年,第1期。

*“進步的觀念與文化認同的危機”,《開放時代》,2008年,第1期。

*“信任與社會風險”,《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4期。

*“社會心理學30年”,《社會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關係研究的多重立場與理論重構”,《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社會學的轉向”,《社會》,2007年,第3期;

*“報的運作方位”,《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1期;

*“社會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社會理論論叢》第3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傳統性與現代性:中國人社會行為模式及其變遷”,南京:《中國研究》,2005年,創刊號;

*“一場遊戲,一場夢”,山東:《社會學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3期

*“社會流動與關係信任”,北京:《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杭州:《浙江學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會研究的本土視角:批判、反省與出路”,香港:《社會理論學報》,2001年,第1期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傳統與現代的一致與衝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社會心理承受力與社會價值選擇”,北京:《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2期。

*“評華人心理學報”,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冬季號。

*“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會建構:社會理論的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香港:《社會理論學報》,1999年,第2期。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類型、轉型及其問題”,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 第4期。

*“中國人的社會行動結構——個人主義與團隊精神的終結”,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國組織資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人際關係結構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年鑑1995~1998》,專稿。

*“中國‘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3期。

*“從油畫人體展說開去”, 北京:《東方》, 1996年, 第5期。

*“中國人際關係網路中的平衡性問題: 一項個案研究”, 北京:《社會學研究》, 1996年, 第3期。

*“《圍城》中的知識分子與知識分子的‘圍城’”, 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 第2期。

*“走向現代化的江村人——中國家族主義中的亞文化現象及其現代意義”, 南京:《江海學刊》, 1996年, 第5期。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一種本土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構”, 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總第13卷)。

*“中國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紀》, 1995年, 6月號, 總第32期。

*“中國人‘窩裡鬥’嗎? ”, 北京:《東方》, 1995年, 第6期。

*“中國人的臉面觀——一種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學年鑑1992~1995》,專稿。

*“走出本土化的兩難困境”, 北京:《東方》, 1994年, 第6期。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上是什麼取向? ”, 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國人的臉面觀: 有關其向度及其假設”, 台灣: 《本土心理學研究》,總第2期 (1994)。

*“‘泥’與‘沙’——為中國‘國民性’之癥結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紀》 1994年, 4月號, 總第22期。

*“中國人際關係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會學研究》, 1993年, 第4期。

*“論社會心理學中國化的方向”, 北京:《社會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東方天書新探——將軍崖岩畫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南京:《東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國人群體意識的雙重取向——‘內聚’與‘內耗’的社會學研究”, 南京:《江海學刊》, 1992年, 第3期。

*“中國人際心理初探——‘臉’與‘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學刊》, 1991年, 第2期。

獲獎情況

2011年,《再論“差序格局”的貢獻、局限與理論遺產》獲江蘇省第11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9年,《中國人的行動邏輯》獲南大改革開放30年有影響著作獎。

2007年,《是關係,還是社會資本》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獎

2007年,《關係、社會資本與中小企業成長》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評比一等獎

2006年,《報:中國人交換方式與觀念的研究》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6年,《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獲第五屆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2005年,《傳統中國人社會和諧的心理基礎》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4年,《社會心理學》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5)。

2003年,《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2002年,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8年,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7年,獲江蘇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6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5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蘇電視台舉辦的“親親杯”電視大學生辯論賽、1995年北京電視台舉辦的“長虹杯”電視大學生辯論賽南大隊的執行教練及1996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南大辯論智囊團成員並三次奪得冠軍而受到學校頒發的獎狀。

1994年,獲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論文一等獎。

1994年,獲江蘇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993-1994年,獲南京大學雙元獎教金一等獎。

1993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櫻松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