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渝國

翁渝國

翁渝國,男,1946年9月6日出生,祖籍浙江寧波。德國心臟中心(柏林)副院長,德國洪堡-自由大學醫學教授。翁渝國現為德國心胸血管外科協會會員,歐洲心胸血管外科協會會員;《亞洲心胸血管外科雜誌》編輯和審稿人,《美國胸外科雜誌》審稿人,《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誌》名譽主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東方醫院、北京醫科大學北京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研究所、福建醫科大學、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寧波大學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蘭州醫學院、青島醫學院、暨南大學名譽教授;瀋陽軍區總院北方醫院心臟外科顧問;中德心臟中心(北京)教授。

身份

翁渝國現為德國心胸血管外科協會會員,歐洲心胸血管外科協會會員;《亞洲心胸血管外科雜誌》編輯和審稿人,《美國胸外科雜誌》審稿人,《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誌》名譽主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東方醫院、北京醫科大學北京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研究所、福建醫科大學、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寧波大學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蘭州醫學院、青島醫學院、暨南大學名譽教授;瀋陽軍區總院北方醫院心臟外科顧問;中德心臟中心(北京)教授。

經歷

1964年至1970年就讀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醫療系。

1970年至1979年先後任陝西省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外科輪轉住院醫生及心胸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1979年考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研究所、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1981年獲醫學碩士學位,同年赴德國心臟中心(慕尼黑)任心胸血管外科醫生並攻讀博士學位。

1985年獲慕尼黑 Ludwig-Maxmilian 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同年任德國Augusburg心血管外科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

1987年任德國心臟中心(柏林)副院長,德國洪堡大學教授。

成就

1984年開展新生兒大動脈轉位的根治手術 (Switch),至今已經400餘例;

1986年開始臨床使用同種主動脈移植物,手術已有600餘例;

1987年開始心臟移植,至今已經達到1300餘例;

1988年成功開始主動脈弓部及胸腹主動脈瘤手術;

1989年開始肺移植及心肺聯合移植,至今已經超過300餘例;

1989年開始臨床使用心臟輔助裝置或人工心臟,柏林人工心臟,體外型;

1990年開展背闊肌動力性心肌成形手術;

1991年改良Norwood手術治療新生兒左心發育不全綜合症;

1992年開展體內植入型心臟輔助裝置(Novacor)技術,4個病人至今已經帶泵成活4年;

1993年開展雷射在冠心病外科上的使用;

1993年開展體內植入型心臟輔助裝置 (TCI)技術;

1993年為一位患者一次替換四個心臟瓣膜成功;

1994年在世界上第一次採用心臟輔助裝置減低左心負荷治療終末期擴張性心肌病成功;

1995年為體重僅1600克的早產兒成功進行完全肺靜脈畸型引流心下型根治手術;

1998年完成世界上第一例體內植入型軸流心臟輔助裝置 (De Bakey-VAD);

1999年開展機器人在心外科手術中的套用;

1999年完成體內全植入型人工心臟 Arrow LionHeart-LVAS,病人成活3.5年;

2001年領導開發新型微型軸流泵 Incor I 的動物和臨床試驗成功,並獲得歐洲共同體CE證書;

2002年開始Incor I 在臨床上的使用,最長的病人至今健康的生活著已經超過2年;

2003年開始第三代心臟輔助裝置Dura Heart的臨床試驗;

2004年臨床套用全人工心臟(CardioWest);

2004開始幹細胞臨床使用治療終末期心衰。

幾項世界第一

兩德統一前後那幾年,德國各地出現了新建心臟中心熱。 柏林於1986 年擬建世界級水準的心臟中心。當年德國著名的“一把刀”HETZER教授選上了翁渝國作為開創者同赴柏林。翁渝國成了中心當時唯一的亞洲人。從此,翁渝國 的幾項世界第一便與柏林分不開了。他目前是世界上做心臟輔助裝置最多的心臟外科醫生,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使用小兒心臟輔助裝置的醫生。他已給約400 余位因心臟衰竭而臨終的病人安裝不同的心臟輔助裝置,成功率在80%以上。1994年,他第一次在世界上採用心臟輔助裝置減低左心負荷治療某些終末期心衰 病人。這些病人在使用心臟輔助裝置後,心臟功能恢復正常,然後再將心臟輔助裝置撤除。世界上攜帶人工心臟最長,即4年多的病人就是他在1997年7月進行 的手術。2001年1月19日,他在上海做了亞洲第一例人工心臟。他還曾成功地一次植入4個心臟瓣膜,為體重僅1600克的早產兒進行根治手術。他特別是 對新生兒繁雜性畸形有獨到之處。

他還有幾個驚人的數字:他作為胸部和心血管外科方面的主刀,已做了10000餘例心內直視手術。這個數字是很多大醫院歷史上所有心外醫生手術總和都達不到的。他主刀的心移植,肺移植及心肺移植達500多例。而這類手術在亞洲,是做一例,媒體就要 搶著報導一例的。心肺聯合移植對血管的吻合技術要求特別高,必須達到100%的吻合成功率。否則,心臟跳搏之時,哪怕一處血管吻合不好,稍有滲血,病人都 有生命危險。與他同台過的中國醫生都驚嘆於他手術的速度和精細準確程度。他主刀,助手常常跟不上。縫血管,可是1毫米里要縫多少針的呀!東方式的細膩加上 西方式的膽量,也還不足以概括他的成功之道。有助手評價翁渝國的手術:“漂亮,到底是做過一萬例的。”但他的自我評價是輕描淡寫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 局管得死,就把臨床實驗機會讓給我們了。”

鼎鼎、點點

鼎鼎、點點的名字出自他們的家鄉福建福鼎點頭鎮。他們是中國人和德國人都不太陌生的孩子。1998年12月19日在福鼎市婦幼保健院足月剖腹出生時,他們 是聯體嬰兒。他們面對面乳頭上3厘米至臍胸腹大面積連體,兩頭過伸使頸椎呈Y形,共用一個肝臟、一個心包、一個膈肌,胸骨中下段及5~10肋骨相連,胸膜 緊貼。鼎鼎心臟為右位心伴有房間隔和室間隔缺損,心臟1/3突入點點心包腔。1999年2月3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兒外科實施分體術後,鼎鼎的 氣管切開不能拔除,胸腔狹小,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心臟嚴重畸形,需手術矯正。

德國心臟中心副院長翁渝國教授在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進行學術交流時,獲悉了此事。他回到德國後,促成了德國心臟中心董事會成立了鼎鼎治療基金會,並通過 新聞媒體向社會宣傳,籌集資金。幾個月後,基金會籌集到了治療費用。德國航空公司免費為鼎鼎一行3人提供了往返的頭等艙機票。於是,鼎鼎得以到德國手術。 鼎鼎入院後,德國心臟中心的醫生、護士幾乎人人都為他們母子倆捐款,有的還要認鼎鼎作兒子。許多德國人給鼎鼎母子送來衣服和其他日用品。住在該院等待做心 髒移植手術的一位七旬老人,得知鼎鼎動手術需要一大筆錢,便將自己來用於做手術的錢全部捐出來,給鼎鼎治病。在鼎鼎做心臟手術前5天,這位老人告別了人 世。

翁渝國教授於2000年1月11日,為鼎鼎免費施行了5個小時的心臟修補手術,獲得成功。術後,該院將一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價值1.5萬馬克的家庭簡易呼吸機,作為告別禮物送給鼎鼎,輔助他呼吸。

鼎鼎、點點轉眼已經6歲了。點點那凸起的胸廓,經常會令小朋友感到好奇,想去摸它。這顯然傷了已懂事的點點的心。他明白自己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為了維護 自尊,他一直用手去護著那個地方,想要把它撫平。他們的父親陳小忠說,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讓孩子在上學前,補上胸骨。缺少胸骨保護的心臟太容易受到 傷害。

這可是一塊昂貴的“骨頭”。對翁渝國教授而言,醫術他心中有底,可資金,又要藉助他的威望,去爭取社會的支持。除了鼎鼎、點點,中國還有難度更高的一對聯 體嬰兒急需他做世界尚無先例的手術。新聞界對此已開始了追蹤。得到他的答覆卻是:“我是動手的,不是動口的。等做了以後再說吧。”

享受著優越醫療保險的德國病人排著長隊等著翁渝國教授去手術,但他對中國偏僻地區,生活缺乏保障的同胞給予了優先。

翁渝國翁渝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