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侵略越南戰爭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1961年~1973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為越南共和國(南越)及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

基本信息

簡介

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也是越南人民反對美國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美國侵略越南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法國不甘心失去昔日的殖民地越南、寮國和高棉,就捲土重來。1954年,中、美、英、法和印度支那三國達成日內瓦協定,在法國承認印度支那三國民族權利的基礎上,恢複印度支那和平。法國撤走後,美國乘機插手,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它的傀儡政府——吳庭艷政權,並向南越提供軍事援助,派遺顧問,為南越建立起擁有三十萬人的軍隊。
1961年5月,美國破壞了“日內瓦協定”,發動了反對越南人民的“特種戰爭”。
“特種戰爭”是美帝國主義適應新殖民主義政策的新型侵略戰爭的一種形式。它在經濟上利用傀儡政府去剝削人民,而更主要的是帝國主義用提供武器和金錢,派遺“顧問”,指揮傀儡政府的軍隊去屠殺和鎮壓革命人民,並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帝國主義自己的軍隊參加戰鬥,以達到殖民掠奪的目的。
在越南南方人民的頑強反擊下,美國的“特種戰爭”慘遭失敗。美國於1964年8月又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把侵略戰火擴大到北方。1965年3月美國在峴港登入,從而把侵略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的“局部戰爭”。越南人民奮起抵抗,使“局部戰爭”遭到破產。
1969年起,美國開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結果,美偽集團在戰場上遭到更加慘重的失敗,被迫於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簽訂《關於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簡稱《巴黎協定》)。美國撤出越南南方以後,阮文紹政權破壞《巴黎協定》,拒絕實現民族和睦,蠶食越南南方解放區。1975年春,越南軍民發動春季攻勢,4月30日解放西貢,5月1日,解放整個越南南方,徹底摧毀南越偽政權。至此,越南人民堅持十四年之久的抗美救國戰爭勝利結束。

戰爭傷亡

打仗不但要花錢,而且還要死人。海灣戰爭美國死亡不到200人,科索沃戰爭基本沒有人員死亡。因此,從科索沃戰爭後美國就鼓吹所謂“零傷亡”為戰爭的指導原則。阿富汗戰爭中,儘管美國死人不斷,但總是不願意公開說明真相。
美軍認為,在幾次大的戰爭中,美軍的死傷人員主要集中在步兵參加的地面作戰中。二次大戰82.3萬傷亡人員中,66.1萬是步兵,占80%;韓戰傷亡的17萬人中,步兵的傷亡數占84%;越南戰爭傷亡23.3萬人,步兵18.4萬,占80%左右。越戰中美空軍雖然出動50餘萬架次,,但僅僅傷亡552人,明顯少於陸海軍。在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情況下,空軍的戰損率幾乎可以跟平時訓練的事故萬時率相等(飛行一萬小時損失0.3~0.5架飛機)。實際戰果表明,海灣戰爭中在多國部隊總共出動的11萬架次飛機中,因戰鬥因素損失的飛機只有31架,真正戰死的飛行員只有幾名。科索沃戰爭,美軍四萬多架次的作戰飛行,只有F-117和F-16各一架被擊落,無人員死亡。
因此,美國人在這次計畫對伊拉克作戰時,不管是什麼兵力規模,以空中力量為主進行作戰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作戰傷亡壓到最低限度。但美國的作戰目的是要更換伊拉克政府,這要通過占領來達到作戰目的,城市作戰其傷亡人數當然是會增加的。輿論估計為死傷2000人。如果人員的傷亡數量超過了美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仗就難以打下去了。

戰爭原因

戰爭長達12年,美軍死亡5.6萬餘人,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給美國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
美國軍事介入越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寮國、高棉人民經過武裝鬥爭和起義,先後取得了獨立。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內以臨時政府的名義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並積極採取行動恢復越南的統一。
與此同時,在越南南方,一直堅持反共的吳庭艷,於1955年10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在西貢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為防止吳庭艷政權垮台,美國派遣100名代號為“綠色貝雷帽”的所謂“特種部隊”進入南越。
1962年2月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誌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4月30日,美國副國務卿喬治·鮑爾宣布了一個名叫“戰略村”的計畫,把越南南方游擊隊滲入比較嚴重的地區再劃分為較小地區。主要村莊要用帶刺的鐵絲和望塔圍起來,進村的人將受到仔細盤查,其中的居民將被遷入集中營。隨後,美偽軍對各“戰略村”進行瘋狂的掃蕩和圍剿。
越南南方游擊隊進行了反“戰略村”、反掃蕩的戰鬥。據統計,從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的反掃蕩鬥爭進行了40餘次,美軍傷亡達2000餘人。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萬人口,美國軍事介入嚴重受挫。

戰爭逐步升級

美軍在南越的軍事受挫激怒了美國統治集團。1963年底,美國總統詹森在一次會議上說,吳庭艷政權沒能阻止“紅色浪潮”的蔓延,越南的形勢完全有可能掌控在胡志明手上,這種狀況“極不令人滿意”,“必須有所改觀”。
1963年11月1日,美國在南越策動軍事政變,殺了吳庭艷,換上了新的傀儡楊文明,並積極尋找擴大戰爭的藉口。
1964年8月4日,美國政府宣稱,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滕納·喬埃”號在東京灣(即北部灣)離最近的陸地大約65海里處的公海上進行巡邏時,遭到數目不定的北越魚雷艇的襲擊。
事後證明,這是五角大樓為擴大對越戰爭而蓄意製造的藉口。美國政府趁機出台了“逐步升級戰略”,即所謂“有限度地擴大戰爭”。
接著,美軍開始推行“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與此同時,美國還不斷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軍人數超過50萬。
游擊戰讓美軍吃盡苦頭
美軍和南越軍隊對革命的絞殺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在南越許多作戰區,每家每戶都組成一個戰鬥單位。屋內挖有防炮洞,野外挖有防空洞、藏糧洞和藏牛洞。每村每鄉都是一個戰鬥堡壘,村有民兵、鄉有游擊隊。大部分村、鄉,尤其是那些靠近敵占區邊緣地帶的村鄉,成了布防森嚴的戰鬥村戰鬥鄉。戰鬥村組織嚴密,村民有各自的戰鬥崗位。游擊隊和民兵站崗放哨,一有情況立即投入戰鬥。1965年以後,隨著戰爭的擴大,大量游擊隊員開始轉變為正規軍,投入到前線與美軍作戰。
1965年4月3日和4日,美軍在清化戰役中遭受重創。4月3日上午7時,停泊在南海海面上的美國第七艦隊的飛機,約400架次分批侵入清化省上空。美國飛機對著清化省北部的一些居民區、民用工程和經濟設施進行狂轟濫炸。越南北方清化防空部隊和地方民兵自衛隊,在敵機俯衝下來的一剎那,使用各種火力一齊射向天空,組成強大嚴密的火力網,敵機一架架被擊中,冒著濃煙倒栽下來。這一天,他們擊落17架敵機,生俘1名美國飛行員,創造了一天擊落美軍飛機最多的紀錄。
4月4日,美軍又出其不意對清化突襲,不料當地武裝早有準備。這一次美軍失敗得更慘。清化軍民這一天共擊落敵機30架,活捉1名美國飛行員。這次戰役後,美國的轟炸行動陷入窘境。
從1964到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軍和游擊隊機動作戰,進行了一系列奇襲戰、伏擊戰、攻堅戰、圍點打援和反掃蕩戰。據初步統計,南方軍民共殲滅美軍近6000人,超過1961年到1964年12月底所殲滅的美軍總數的一倍。在許多戰場上和戰鬥過的地方,美軍屍體橫陳,發出陣陣惡臭。據美國戰地記者埃德加回憶,他1964年到位於西貢不遠的古芝縣採訪報導,發現位於縣城中的甘密河裡漂著一具具美軍屍體,無人處理,河水和血交融在一起,在陽光下泛著恐怖的墨綠色。偶爾幾個兒童經過,用長長的木棍撥弄著屍體,尋找值錢的東西。在美軍的一個戰地搶救部,被炸得缺胳膊少腿的士兵躺在病床上。據護士胡斯小姐講,幾乎每天她都要處理掉四到五袋殘肢。
1967年7月底,南越政府將武裝力量增加6.5萬人,總數超過100萬,同時考慮把徵兵年齡降低到18歲。在8月3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美國總統詹森也公開宣布,把美軍在越南的布防人數增加到4.5萬到5萬人,到1968年,美軍各兵種將達到52.5萬人。
1968年,越南南方人民武裝發起“新春攻勢”。經過45天激戰,殲滅美偽軍15萬餘人,沉重打擊了美國的“逐步升級”戰略。攻勢還使美軍士氣低落,國內反戰運動高漲。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沉重地說:“預料要進行一場長期、激烈和令人失望的鬥爭。”
尼克森準備從越南脫身
由於南方人民武裝的堅決抵抗和越南軍民團結一致,美國在越南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遭致國內外一致反對。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1969年1月,在尼克森就任總統時,華盛頓上萬名民眾,高舉著“尼克森是頭號戰犯”、“尼克森是億萬富翁的工具”等標語牌走上街頭,舉行大示威,嚇得尼克森只好躲在防彈的“玻璃罩”里發表“就職演說”。
迫於國內外的強大壓力,尼克森找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希望他能幫助美國走出越戰泥潭。於是基辛格開始積極奔走斡鏇。
基辛格首次提出美國從越南脫身的計畫,隨後,與越南政府及蘇聯進行了接洽。1969年5月14日,基辛格把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請到白宮辦公室。基辛格說:“要是把態度靈活誤以為是軟弱無能,把通情達理看成是沒有決心,那就要犯絕大的錯誤,我還必須十分坦率地說明白,要是這種無謂的痛苦繼續下去,勢將影響其他方面的決定。這樣拖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
多勃雷寧把美方計畫反映給蘇聯政府,蘇聯表現出冷淡態度。此後美國多方進行談判,但進展緩慢。
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軍司令部宣布:自從1961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以來,美軍官兵死亡已達3.5萬人,損失飛機5400架。這個數字說明:尼克森政府上任4個多月,侵越美軍又有4000多人喪命,平均每月大約被打死1000多人。尼克森在撤軍問題上的猶豫不決終於吃到了苦果。
談判不成,美國只得“體面撤退”。美國國防部長萊爾德提出:“應該加強南越軍隊,使之替代美軍把戰爭進行下去。美軍的撤離取決於南越軍隊承擔美軍作戰任務的能力,‘越南化’是用越南人的傷亡代替美國人的傷亡。”
1969年6月8日,尼克森總統在中途島宣布:在當年8月底以前,從越南撤出美軍2.5萬人。這是尼克森政府從越南的第一次撤軍。
但美國仍希望奇蹟能夠出現。1969年11月3日,尼克森在白宮向全國發表了一篇電視演說,他主張的“邊戰、邊談、邊化(越南化)、邊撤”的方針,遭到民眾反對。為了回答尼克森具有挑戰性的電視演說,“結束越戰新動員委員會”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向華盛頓進軍”的抗議活動。在同一個星期里,類似的活動多達10餘次。
不得已,美國在加強南越政權力量的同時,加快撤軍步伐,駐越美軍逐步減少。1973年1月27日,美國經過長期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上籤字,宣告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失敗。美軍撤出後,在南越留下了2萬多名軍事顧問,並保留相當規模的海空部隊,支援110萬南越軍隊作戰。
1975年春,越南北方軍隊和南方人民武裝發動了著名的春季攻勢,經過西原順化峴港西貢三大戰役,擊潰了南越軍隊。1976年7月越南完成南北統一。
美國人的恐怖記憶
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藥,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美國自己也損失慘重,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美國在越南的軍事捲入規模大(1973年美國在越南作戰人數約54萬),時間拖延長(前後12年,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外戰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倫道夫·巴克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憤怒地控訴道:“(政府)要我們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
戰鬥,而戰爭卻使我永遠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一種什麼樣的理想和自由去戰鬥。每年我除了與那些悲慘的戰友們淚流滿面地團聚外,似乎痛苦與孤獨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戰爭期間,美國經濟出現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擊,並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
越戰徹底改變了美蘇兩霸爭奪的格局:整個20世紀70年代,美國轉為戰略守勢,而蘇聯則處於戰略攻勢地位。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資深參議員喬治·麥戈文說:“我認為,印度支那戰爭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道義的錯誤。”
越戰之後,卸任了近30年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眾多越戰反省者的鼓勵下,於1995年發表了《回顧:越南的悲劇與教訓》一書。麥克納馬拉認為,美國政府決策人沒有意識到,“無論是我們的人民,還是我們的領袖,都不是萬能的。在不涉及我們自身存亡的事務中,要判斷什麼是另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應由國際社會進行公開辯論來決定。我們並不擁有天賦的權力,來用我們自己的理想或選擇去塑造任何其他國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我們仍然在重複著類似的錯誤。”
可惜,這一用血和淚總結出來教訓,在目前的美國政府中依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鑑戒

南越領袖吳庭艷

吳庭艷(NgôĐìnhDiệm,1901年1月3日-1963年11月1日)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955年-1963年)。

吳庭艷生於阮朝越南的首都順化。他的家族是阮朝的一個信奉天主教的貴族。他的長兄吳廷俶是當時順化的大主教。他在保大皇帝執政時當官,直至日本侵略越南。吳庭艷也是一個狂熱的愛國志士及反共份子。

1954年,當北越在奠邊府(ĐiệnBiênPhủ)之戰大勝之後,宣告獨立,並立即得到蘇聯和中國的支持。為了跟以胡志明為首的北越對抗,法國政府宣布將權力移交給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並成立南越政府和北越政權抗衡。保大皇帝並且委任了吳庭艷為首相,主權主理南越。不過,吳庭艷的目標並不止於此。

1955年,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簽署法令廢除保大皇帝的皇位,並成立越南共和國,宣誓成為南越的總統。吳庭艷獨尊天主教而廢棄佛教以及軍事統治措施,激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憤慨。1963年11月1日,美國政府為挽救敗局,策動了楊文明政變。吳庭艷與五弟吳廷瑈被政變軍隊亂槍打死。其四弟吳廷瑾後亦被政變軍隊處決。

家庭:庭艷的弟弟吳廷瑈與其妻陳麗春(一般稱之為吳廷瑈夫人或瑈夫人)育有二女二子,長女為吳廷麗水,由此看來此家族似乎為複姓吳廷,而非吳姓。此外,由於吳庭艷終身未婚,他在擔任總統期間,亦由弟婦陳麗春擔當第一夫人的角色。

中國援越軍人陣亡逾千

來自中國大陸的資料則首次披露了中國援越部隊傷亡情況:一千一百人陣亡,四千二百餘人負傷。同時還詳細披露了中國軍隊的戰績:中國防空部隊在越南對空作戰共二千一百五十三次,擊落敵機一千七百零七架,擊傷一千六百零八架;鐵道部隊則在越南新建鐵路一百一十七公里,改建鐵路三百六十三公里;同時入越的還有通信工程大隊、後勤部隊、築路部隊、掃雷工作隊、民兵等。中國給越南的物資援助,總額達二百億美元

六十年代開始的這場越戰,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戰爭;中越的結盟起於中國支持越共抗擊法軍、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披露,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共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越共軍隊的「全部武器彈藥和裝備都由中國按照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他公布的大量數據表明,越南抗法期間,中國向越南提供各種槍枝共十一萬六千餘支,各種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門和大批通訊、工兵器材及糧食、被服、醫藥等軍需物資。中方先後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共二十三支隊,九十五個團另八十三個營,總計三十二萬餘人,最多的一年達十七萬人。

中美蘇關係左右中越關係

中共和越共這一對「同志加兄弟」,為何會反目成仇?從戰爭年代的檔案中其實已有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丹慧研究有關檔案後,向亞洲周刊表示,中越兩國關係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國際冷戰格局下,中、美、蘇三國關係變化的制約和影響;中蘇關係及中美關係的變化對中越關係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她指出,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蘇聯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動;後來中國為了抗衡蘇聯而改善中美關係,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變了初衷又要強人所難之嫌。

其實,就是在越戰期間,民族主義感情也高於戰友關係。亞洲周刊獲悉,當年越南政府派了不少人到上海的鋼鐵廠和紡織廠學技術,上海當局十分厚待他們,把淮海中路重慶南路一帶的優質民居騰出來讓他們住。他們也一直對上海人民懷有好感。可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卻大大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令上海當局吃驚的是,北越人策劃在尼克森訪問上海的時候,在沿街的視窗打出抗議的橫幅。此事被中國方面及時發覺,預先做足了防備措施。在尼克森到訪上海期間,北越人受到所在單位和部門的「熱情款待」,又是帶他們到景點去參觀和遊玩,又是領他們去高級飯店美餐,哄得開開心心,總算避過風頭。雙方都嘴上不說,但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中越民間感情上最早的芥蒂。另二位中國學者楊奎松沈志華論及上述變化時表示,中國的立場是從主張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實現東南亞和平;從主張和平共處到主張冷戰共處;從反對越美和談轉向聯美抑蘇,一直發展到勸告越南適時結束戰爭,造成了後冷戰時期另一種混沌而共生的局面。

戰爭結局

中美蘇三方都不是贏家。李丹慧還指出,四個三角角力的結局是:中美蘇三方誰都不是贏家,只有力量最弱的越南獲得實際利益,實現了民族統一,並利用大國間的矛盾,藉助蘇聯實力提高了自身地區性大國的地位,從而走上了聯蘇抗華,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道路。在中越兩黨這一對歡喜冤家的「恩仇記」中,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意見有時左右了局勢,深化了矛盾,加上兩國之間歷史上從屬關係遺留下的成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成的利害關係,更使積怨日深,以致連蜜月時期的頻繁交往及好話說盡的外交辭令也無法消融這些嫌隙,最後使關係迅速裂變。

共產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往往可由兩國領導人的言辭交鋒中尋出。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檔案,其中就有根據俄國解密檔案檔案英譯的中越、中老及中柬領導人七十七次談話的珍貴記錄文本。中國學者據此向越南學界覆核其中一些資料,加上注釋,除選出一部分譯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則引入各自相關論文中。

會談記錄顯示領袖性格

這些談話記錄了一些事件的蛛絲馬跡並再現了領袖的獨特風格和魅力。譬如毛澤東經常談笑風生,以幽默口吻議論天下大事,其個人意志乃兩黨兩國關係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他主導了這種變化的趨勢,也因此影響了東西方冷戰的格局;鄧小平則坦率直言,對越南方面的「誤解」敢於不留情面地指出,從他的談話中正可領悟,七十年代末鄧決定「教訓」越南原來早有伏線;而周恩來的耐心細緻,堅決貫徹毛澤東的主意,似也可略窺一斑。越南方面除黎筍外,參與最多會談的就是剛於上周逝世的總理范文同。這些談話記錄將為研究兩國、兩黨的微妙關係提供新的歷史證言。

東西方學者反思越戰

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有些學者正對發生在印度支那半島的這場戰爭,進行反省和總結,而今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亞洲地區學者為主、議題是《關於中國、東南亞與印度支那戰爭的新證據》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在香港大學舉行。會議由港大歷史系、亞洲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和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聯合組織,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國、越南、美國、俄國挪威的二十六名學者。

參與這次會議的中國學者大都是中青年研究家,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共黨史研究室等「智庫」。他們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討,並根據美國、蘇聯解密檔案、越南有關文獻和中國有關資料、檔案,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秘辛,同時闡述了許多新銳的論點。例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李向前在《越戰與一九六四年中國經濟政治的變動》中,提出了新論點,指出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也對越戰起著無形的催化作用,為越戰對中國經濟政治產生的影響作出恰當的定位,從中也可看出當年自感內外受敵的毛澤東,將大政由經濟建設扭轉為準備打仗的軌道,反映了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思路。
重要戰役和背景資料見下列網址:
http://www.cnitv.com/topic/291.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