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成群的雞正在亂叫,客人來時,雞又爭又斗。 感謝父老攜酒慰問的深情。

原文

羌村三首·其三
杜甫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注釋

①叩:敲打。②柴荊:柴門,用木柴荊條編織的門。③榼:盛酒的器具。④濁復清:指有濁酒還有清酒。⑤莫辭:一作苦辭,不要說。⑥兵革:戰爭。⑦兒童:非少年。此是對青年人的稱呼。⑧歌:吟詩。⑨艱難:世事艱難,這裡指國家時局和人民生活兩方面。

翻譯

成群的雞正在亂叫,客人來時,雞又爭又斗。把雞趕上了樹端,這才聽到有人在敲柴門。四五位村中的年長者,來慰問我由遠地歸來。手裡都帶著禮物,倒上一杯杯的濁酒和清酒。一再解釋說:“酒味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沒人去耕耘。戰爭尚未停息,孩兒全都東征去了。”請讓我為父老歌唱,在艱難的日子裡,感謝父老攜酒慰問的深情。吟唱完畢,我不禁仰天長嘆,在座的客人也都熱淚縱橫不絕,悲傷之至。

賞析

《羌村三首·其三》第三首寫鄰人來訪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個有趣的序曲:“客至”的當兒,庭院裡發生著一場雞斗,群雞亂叫。待到主人把雞趕到它們棲息的庭樹上(古代黃河流域一帶養雞之法如此),院內安靜下來時,這才聽見客人叩柴門的聲音。這開篇不但頗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時也表現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來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沒有稍為年輕的人,這為後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這些老人都攜酒而來,酒色清濁不一,各各表示著一家心意。在如此艱難歲月還這樣看重情禮,是難能可貴的,表現了淳厚的民風並未被戰爭完全泯滅。緊接四句以父老不經意的口吻道出時事:由斟酒謙稱“酒味薄”,從酒味薄說到生產的破壞,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時世之艱難,點明而不說盡,耐人尋思。
末了寫主人致答詞。父老們的盛意使他感奮,因而情不自禁地為之高歌以表謝忱。此外言“愧”,暗中照應“晚歲迫偷生”意。如果說全組詩的情緒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處則由父老致詞而重新高漲。所以他答謝作歌,強為歡顏,“歌罷”終不免仰天長嘆。所歌內容雖無具體敘寫,但從“艱難愧深情”句和歌所產生的“四座淚縱橫”的效果可知,其中當含有對父老的感激、對時事的憂慮、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內容。不明寫,讓讀者從詩中氣氛、意境玩味,以聯想作補充,更能豐富詩的內涵。寫到歌哭結束,語至沉痛,令讀者三復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亂給唐代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兒童盡東征”、“黍地無人耕”的現象,遍及整個北國農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過北國農村之一角,反映出當時社會現實與詩人繫心國事的情懷,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
這組詩,每章既能獨立成篇,卻又相互聯結,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第一首寫初見家人,是組詩的總起,三首中惟此章以興法開篇。第二首敘還家後事,上承“妻孥”句;而說到“偷生”,又下啟“艱難愧深情”意。第三首寫鄰人的交往,上承“鄰人”句;寫斟酒,則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終歸結到憂國憂民、傷時念亂,又成為組詩的結穴。這樣的組詩,通常又謂之“連章體”。詩人從還家情事中抽選三個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繪。不但每章筆墨集中,以點概面,而且利用章與章的自然停頓,造成幕閉幕啟的效果,給讀者以發揮想像與聯想的空間,所以組詩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