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錚[桌球運動員]

羅錚[桌球運動員]

德高望重的前輩作曲家羅忠鎔的兒子羅錚先天智障,這個音樂家庭用“愛”喚醒了羅錚對“美”的感知。上世紀80年代末,羅錚偶然提筆“塗鴉”,畫家李耕從中發現其“性靈悟覺”,遂提議羅忠鎔讓羅錚嘗試油畫。羅錚的成長為教育家提出了一個令人思考的課題。

基本信息

概述

羅錚:我手繪我心羅錚:我手繪我心

北京有一個弱智青年叫羅錚。這個連正常語言表達能力都沒有的弱智青年,對音樂美術卻有著超常的敏感,創作了300多幅極具現代意識的美術作品,並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和德國舉辦過個人畫展。
生於1965年的羅錚成長在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他的父親羅忠熔是著名的作曲家,母親李雅美是著名的歌唱家,姐姐羅瑩是鋼琴老師,他們在羅錚的成長道路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羅錚對音樂有著超常的領悟力和記憶力,並能將音樂大師的樂曲以及內心細膩的感受轉化為一幅幅色彩奇異、充滿想像力的畫作,因此音樂題材的創作便成為羅錚獨特的風格。
羅錚先後在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舉辦過畫展,這是羅錚第一次在北京舉辦大型畫展。同時,這次公益性質的畫展也是聚星藝術空間的開幕展。此次展覽共展出羅錚抽象繪畫35幅,很多畫作都是他在聽古典音樂時找到的靈感,是樂與畫的交融, 是情與愛的升華。匈牙利現代音樂大師利蓋蒂看過羅錚的油畫《利蓋蒂》後,欣然提筆致信羅錚:“親愛的羅錚:我為你涉及我音樂所作的畫而深深感動,我讚賞你的天才,並祝願你生活和工作一切順利、萬事如意!——你的利蓋蒂。”吳冠中大師說羅錚的畫直抒胸臆,滲透心靈,是與藝術本源緊密契合的靈光心性的顯現,屬於“心音心色”。所以,本次羅錚畫展的主題命名為“音色無間”再也合適不過。此外,還有一部分畫是表現他對藝術其它領域,如建築、雕塑等的感受。他還有大量的無題畫,這些畫想像馳騁、神思飛揚,是他畫中極其耐人尋味的一部分。

家庭關愛

羅錚一家羅錚一家

三十多歲的羅錚除了勉強能寫出自己的名字外,基本上不會寫字。不會寫字的羅錚卻認識很多字。平時,羅錚的最大嗜好就是在家看報,只要有報紙看,羅錚就能安安靜靜地坐在方桌前。羅錚還有一個習慣,一邊看報一邊拿著筆隨手寫下點什麼,可寫的東西絕對與報紙無關,通常也無法讀懂他要表達的意思。
生活中的羅錚是個十足弱智兒。除了能和家人有一些簡單的交流外,他基本不和外人講話。家人像呵護嬰兒一樣呵護著羅錚,可他還是經常出麻煩。最讓家人頭疼的就是羅錚經常走失。
生活中的羅錚很少自己出門,自己出門的羅錚很少能自己找回家,就是在家附近,羅錚也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家,他就會站在大街上哭泣,羅錚的哭聲總會驚動善良的好心人,如果羅錚在離家較遠的地方丟失,好心人會將羅錚送回家。
就是這個連家也找不到的孩子,卻能說出許多大牌球星的名字。羅錚喜歡足球,尤其喜歡世界盃球賽,每當家裡人圍坐在一起看球的時候,羅錚就會安靜地坐在一邊,陪著爸爸、姐姐一起看,踢到精彩處,羅錚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繪畫源起

偶然機會

羅錚油畫:《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羅錚油畫:《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

第一幅畫奇特誕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一天,羅錚拿起爸爸的一支毛筆,在一張白紙上隨意畫了兩個圈。他把玩之餘,用一個鏡框裝起掛在牆上。
本來是玩,也沒在意。但這一掛就是3年。歌劇院一同事來跟李老師學唱歌,她丈夫是個畫家,名叫李耕,李耕看了羅錚的畫非常感興趣:“你們怎么不試試?說不定他真能畫畫呢?”李耕像是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了一道奇異的門,羅錚的畫,像流水一樣非常天然地涌了出來。
一天,羅錚問寫曲子的爸爸:“能畫爸爸這個四重奏嗎?”羅教授隨口說:“當然能畫!”沒想到,他真的就畫了出來:一幅分割成四格的抽象畫,變化中有穩定的部分和結構,又各自變化出色彩不同、迴環而完全獨立的意味……羅忠?榪戳耍?驚奇萬分:“這幅畫確實是我的基本構想,大的節奏非常規整,其中卻又充滿變化。他把畫面分為4塊,每塊又完全不同,真是太貼切了!”
兩個月後,爸爸媽媽希望李耕教一教羅錚。李耕回答:我不能教。沒有誰能教他!他是自然天成。李耕提議:他得用畫布畫了。一個下午,他送來了兩塊大畫布。這么大的畫布,羅錚能控制嗎?誰知羅錚自如無羈,完全沒有問題,他畫了一幅畢卡索。羅錚僅是在一些雜誌和畫冊中接觸過畢卡索,後來中央美院的詹建俊看了這幅畫以後,連稱:完全是畢卡索的作風,不是臨摹之作,而是有其風神。
羅錚的畫越畫越多,來看的人也很多,看了都非常震驚,有的回去居然睡不著覺。
羅錚家裡很窄,掛不了那么多畫,媽媽就想著給他開一個畫展。姐姐自告奮勇去聯繫,當時中央美院還沒搬,原美術館還在王府井附近,姐姐就闖了進去,直接把畫展辦到了最牛的科班門口!
首次畫展非常熱鬧,著名畫家羅爾純居然帶著學生來看了6次!吳冠中來看了之後,發自內心地留下了四個字:“心音心色”。聞一多的兒子美院教授聞立鵬,特別說以後自己開畫展,要邀請羅錚。
羅錚對音樂和美術兩個領域有特殊的領悟力和熱愛,很多音樂家倒成了他的“冬粉”。一次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到中國演出,眾多記者簇擁著採訪,但他一看見羅錚,立刻撥開那些肩膀,和羅錚擁抱在一起。而每次譚盾舉辦音樂會,看到羅錚的父母就要問:“羅錚來了沒有?”

跨出國門

智障兒畫展感動世界

羅錚油畫:《德彪西的大海》羅錚油畫:《德彪西的大海》

1998年,羅錚的畫跨出了國門,應邀在德國海德堡歌劇院舉辦個人畫展。主辦單位是歐洲著名音樂雜誌《磬》和海德堡大學漢語系。開幕式的時候海德堡的女市長來了,博物館館長也來了,市長說:德國的文化雖然十分繁榮,但也要向東方學習,向羅錚學習。1999年,羅錚再次受到邀請,參加在法國里昂市舉辦的“原始藝術”藝術節,羅錚有6幅油畫作品參展,此次畫展由政府主辦。
2000年,一位名叫松下宮的日本人,在北京看過羅錚的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向亞洲音樂節及第21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年會提出一個建議,希望能增加一項:舉辦羅錚畫展。但無人贊同,松下宮不再解釋,他拿出一本羅錚的畫冊,大家一翻畫冊的那20多幅畫,馬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同意專門抽出一天,以羅錚為主題,以畫為主題,以“日本新星交響樂團與天才畫家羅錚之夜”為名,舉行專場音樂會,並首演了羅錚父親羅忠?杞淌詰男倫鰲堵揎;?意》。
這真是一場神奇的演奏。羅教授根據羅錚的畫,寫了曲子《羅錚畫意》,而羅錚的那幅畫,又是根據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的《大海》而畫的,而德彪西的音樂《大海》,則是德彪西根據一幅日本畫的畫意,而寫出來的。音樂和畫就這樣生生不息,互相纏繞和交融,最後回到了音樂上來。
羅錚的畫在日本展覽時,有人不惜坐2個多小時的飛機來看,有人感動得哭了。一個日本人說:“羅錚增加了我的信心,很可能我們都有這個能力,天生就理解藝術,說不定我們還能把那些美妙的直感找回來。”

不計回報

尊重和愛創造奇蹟
羅錚畫畫的時候,很慢很慢,像一頭樹獺,好像很費勁地在想,在觀察內心玄妙的圖案,然後一下筆,就是成稿。他從不重畫,從不修改,一周畫一幅,大約半天,畫完了,把筆一放,最大的要求就是:“我想吃一碗雜醬面!”
一次,羅錚給家裡說想去看兵馬俑,姐姐就真的帶他去了西安。看了回來就畫。這幅畫掛在媽媽的床尾,她不敢睡,總覺得有很多魂要湧出來似的,趕緊叫人搬走。而一個義大利朋友看了這幅畫,也叫了一聲:Spirit(精神,魂靈)。羅錚的畫是抽象畫,但是卻有一種非常震動人的地方。一個美國鋼琴家看他畫的《月光奏鳴曲》,“我怎么覺得全身都在動?”他不知彈奏過多少次這個曲子,如今他看到了它。
琵琶大師李光祖,曾經專門找到他,面對著他,彈了一首很難有人聽到過的古曲《普庵咒》。第一遍,他不吭一聲;大師又給他彈了第二遍。然後,他再未提過此曲。但半年後,突然有一天,他對姐姐說:“姐姐,我想畫《普庵咒》。”曾有佛教人士看了這幅畫,感覺和佛相通。
羅錚的爸爸媽媽說,羅錚給予他們的歡樂,比起那些瑣碎的辛苦來,不知大過多少倍。羅錚也學著照顧別人,每天幫媽媽收拾上班的包包,提到媽媽的床前,姐姐上鋼琴課,在隔壁咳了一聲,他就會馬上拿草珊瑚含片給姐姐送去,儘管他總是慢慢的,像個樹獺一樣緩慢地行動。羅錚還很有幽默感,比如喊媽媽為李夫人。
羅錚的事業也成了全家人的事業。每次,羅錚要畫畫了,姐姐就會在旁邊給他準備畫框、顏料等,陪著他畫完,也因為這樣,姐姐放棄了到國外進修的機會,專門陪伴他。而父母,為了不干擾敏感的羅錚,從來不去煩擾他。凡是他需要幫助的所有事情,都會盡全力,比如聯繫畫展,陪著他到所有的地方……現在,羅錚已經畫了600多幅畫了。但兒童似的羅錚和他的父母,居然不肯賣畫。以前在國外展出時,也有老外死活想買,但沒能買到。在香港展出時,當時的財政總長梁錦鵬想買六幅畫,也沒有買到。
羅錚的媽媽說:“我實在捨不得賣羅錚的畫,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的,賣一幅就少一幅,我真的是很想搞一個博物館,把我兒子的畫都裝進去,然後讓喜歡的人都來看!”羅錚也非常寶貝他的畫,有一次為了出畫冊,把他的畫拿到樓下陽光里拍照,那時他的畫還沒出過家門,他哭得驚動了全家。然後他自始至終守在邊上,累得站都站不住了。
羅教授說,羅錚能畫出這么多特別的畫作,他們覺得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如果父母沒有給予他那么多的尊重,如果沒有那些學生朋友的友好和關愛,沒有那樣的音樂環境,如果姐姐早已去了法國,還有幸運的羅錚嗎?還能誕生出這些美妙而無法解釋的畫作嗎?不能。整個家庭對羅錚沒有任何期盼,只有一個願望:好好活著,讓他每一天都過得快樂。羅錚被接受、照顧,並歡樂地玩耍在永遠的童年之中。這種沒有負擔、不計回報的愛,這種沒有任何壓力的玩耍,最終成就了一個天才畫家。羅錚的媽媽說:“我最大的成就就是生了這么個兒子!走到哪兒,大家都喜歡他。”
羅錚的成長為教育家提出了一個令人思考的課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