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兒胡同

罐兒胡同

罐兒胡同位於東城區,北京火車站西側,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起崇文門內大街,東南止崇文門東順城街,並與後溝胡同相通,北與南八寶胡同、西鎮江胡同、丁香胡同相通,中與北京站西街相通。全長525米,寬7米,瀝青路面。乾隆時稱罐兒胡同。1965年後出現,原分別稱汪家胡同、船板胡同。其中東四十條1953年修下水道時拓寬,並拆除北門倉北部,成為今平安大街的東段。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北京胡同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社會風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稱"弄"。明代以後被官方規範為"胡同"。過去一般認為"胡同"是蒙古語城鎮的音譯或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因為凡有居民聚落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區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區由來以久。最近《北京晚報》又刊登了新的考證文章,認為"胡同"不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是漢語。
每條胡同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誌。這是胡同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由於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於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後才有的。

由來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裡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