缿筒

」師古曰:「缿,若今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 或缿或筒,皆為此制,而用受書,令投於其中也。 註:“缿,若今之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

基本信息

拼音:xiàng yǒng
解釋: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書的器具。

典源

《漢書》卷七十六〈趙尹韓張兩王列傳·趙廣漢〉~3200~
又教吏為缿筒,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托以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唐·顏師古注引康孟曰:「筒,竹筒也,如今官受密事筒也。」師古曰:「缿,若今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皆為此制,而用受書,令投於其中也。筒音同。」

釋義

顏師古 註:“缿,若今之盛錢臧瓶,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為此制,而用受書,令投於其中也。”漢代人民到官府舉報、告狀時用到的器具,狀如瓶,長頸、小孔,可入而不可出,人們將記載著別人罪行的書簡投入缿筒。

示例

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缿筩之機或行,則奸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劉克莊《送陳叔方侍郎》詩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寬,缿筒罷設訟堂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