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塞莫

缽塞莫

缽塞莫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基本解釋

點擊查看大圖
念珠的梵文名稱。梵語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珠多以木槵子108顆為一串﹐每念一佛名﹐即過一子。
(一)pasaka-mala,音譯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謦」。
(三)japa-mala, 音譯是「渣巴摩羅」,意譯作「念誦謦」。
(四)aksa-sutra,音譯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來講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謦條纏身的風尚,而正是這種風尚的沿襲,逐漸演變成為後世佛珠的使用。
《牟梨曼陀羅尼經》中說:“梵語缽塞莫,梁雲數珠。是引接普遍根機,牽課修業之具也。”在《本槵子經》中說:“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寇疫,谷貴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惟願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當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此即念珠的由來。
關於念珠的功德,在《木槵子經》中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陀羅尼集經》卷二<數珠法相品>所述,若誦經、念佛、持咒時,手持數珠一一掐之,則彼行者當得十種波羅蜜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關於數珠的顆數, 《木槵子經》 說一O八顆;《陀羅尼集經》列出一O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顆等四種;《數珠功德經》說一O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種;《金剛頂瑜伽念誦經》說上品一O八O顆,最勝一O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 《文殊儀軌經》 <數珠儀則品>說上品一O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O八O顆。上列顆數之來源,系一O八減半為五十四,五十四減半為二十七,二十七減半為十四,又一O八之十倍為一O八O。
《陀羅尼集經》所說的四十二及其減半的二十一,當另有別說。後世認為此等顆數,皆各有象徵意義,一O八顆表示證入百八三昧,斷除百八煩惱
《釋氏要覽》中說:“小乘見修合論,煩惱共有一百八數。且明見惑、三界、四諦下煩惱共有八十八。謂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貪、瞋、痴、慢、疑、身、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也。集滅離三見,謂集滅二諦下,各除身、邊、邪三見也。道除於二見,謂道諦除身、邊二見也。上界不行恚,謂上界四諦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諦,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斷惑,欲界有四,謂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計九十八也。更口十纏,謂無漸、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一O八O顆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剛界一O八尊中各具一O八尊;五十四顆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顆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顆表示十八學人與九無學;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使用顆數之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一)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二)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五)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七)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一百零八顆相同,然為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為三十六,或六分為十八,而非別有深義。然上記顆數與表征意義之差別,僅系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賦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經文所舉示者。)
《陀羅尼集經》舉出金、銀、赤銅、水精(水晶)及木槵子、菩提子、蓮華子等類;《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剛子、金、真珠、蓮華子等類;《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香木、鍮石、銅、鐵、水精、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列出鐵、赤銅、真珠、珊瑚、槵子、蓮子、因陀羅佉叉、烏嚧陀羅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種;《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列舉硨磲、木槵、鐵、熟銅、水精、真珠、諸寶、帝釋子、金剛子、蓮華、菩提子等十一種;《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列舉菩提子、蓮花子、嚕梛羅叉子、木槵、多羅樹子、土、螺鏇、水精、真珠、牙、赤珠、諸摩尼、薏苡珠及其餘的草子等十四種;《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列舉活兒子、蓮華子、阿嚧陀羅阿叉子、水精、赤銅、錫、木槵、琉璃、金、銀、鑌鐵、高佉等十二種。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中說:“曼殊室利告大眾言:‘汝等諦聽!受數珠校量功德差別如是: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淨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
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萬倍;若開烏盧陁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萬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萬倍。
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插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誦佛名,等數難可拔。是諸善男子,若復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共,所出言語,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諸佛誦咒無異,得福無量。
《陀羅尼集經》以水精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說香木得一皆福,鍮石、銅、鐵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華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最勝,可得無量無驟不可說不可說分之福德。《守護經》說菩提子及種種和合之珠最勝;《數珠功德經》、《瑜珠念珠經》等亦以菩提子為最勝。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別,所用數珠亦有不同。《蘇悉地羯羅經》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梛羅叉子之數珠;《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華子,羯磨部用種種和合之數珠。
我國有關使用數珠的記事,首見於《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人各掐珠,口同佛號。”道綽之專弘淨土,始於隋末,於唐代貞觀年間又以數珠教人念佛,可見數珠是在唐初才被當作稱名記數之法具。其後,以《陀羅尼集經》為始,密部儀軌被大量傳譯出來,數珠亦為密教僧人所廣泛使用。
在使用念珠時,通常一串念珠會有一顆母珠,方便計數。
在《陀羅尼集經》中說:“作是相珠一百八顆,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為母珠,又更別作十顆銀珠,以充記子。”
除了母珠之外,顆數多的念珠,除母珠外,也會多加數珠記子。如《禪林象器箋》中後:“百八顆外,有十顆小顆為記子。”
密教中,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用之念珠與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區別。蓋於法會中,念誦既畢,於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筥中或銀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
儀法會所用之念珠亦別於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純水晶所成之念珠,稱為裝束念珠,特用於盛儀中。此外,交雜少數其他材料而成者,則稱半裝束念珠。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之別,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規。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羯囉經之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梛囉叉子之念珠。以五部而言,據守護經、瑜伽念珠經等之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花子,羯磨部用種種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於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頂髻、身、頸、臂等之分別。

念珠指法

此外,密教經典對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詳細之記載,以五部而言,據攝真實經載,於佛部,應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於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於寶部,以右手姆指與無名指;於蓮華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於羯磨部,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經載,於佛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於蓮華部,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於金剛部,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手珠-- 一般是戴在手腕上, 亦可隨時拿在手上掐捻念佛, 顆數除了常見經書所戴的顆數外, 亦有視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 一般是用較大顆的珠子, 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 顆數也是視乎珠子的大小按經書記載顆數穿成。
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一般是一百零八顆, 通常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會中配戴, 而在家佛弟子較少配戴, 不過因為經書及律制也沒有說明佛珠是出家人專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頸上。而一些較細粒穿成的掛珠則較多人拿在手上或撓在手上隨時掐捻念佛。我們為了方便介紹, 所有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也稱為掛珠, 但一些較細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頸上, 敬請留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