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市街

繭市街

繭市街取名於民國12年,為其時南充縣城蠶繭主要交易場所。蠶期為每日市,平時為米市。新中國建立以後,人民政府對這條街道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更名為“人民中路”、“人民南路”,但人們仍習慣稱五星花園一帶為“繭市街”,於是也就有了中國工商銀行“繭市街儲蓄所”這樣的名稱。至今仍有一些“老南充”認為:“繭市街雖然不賣繭了,但仍願意稱它繭市街。這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地名詞兒。

繭市街簡介

繭市街的興起

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繅絲作坊興起,蠶繭交易應運而生,鮮繭、殺蛹繭、半乾繭、乾繭都上市買賣,交易方式有自議價和掮客撮合兩種,三台一帶,以掮客撮合居多,買賣雙方議價交易者少;樂山一帶,則以直接交易者多,掮客撮合者少。成交後開始用升、斗計量,以後逐漸發展到用“繭印子”計量,“繭印子”為竹編有底圓筒,分1斗、5升、1升,大、中、小印3種,內壁按量劃線,以便計算零數。

南充總被人們用另一個名字反覆提起——綢都。而繭市街大概是最能代表這段歷史的一條街道吧。現在的人民中路的一小段,早在民國初年就已經是繁華熙攘的街道。

繭市街的發展

說起繭市街就不能不提到絲綢。相傳在五千年到一萬五千年以前的遠古時候,黃帝手下有一員大將軍,大將軍有一愛女,名叫嫘祖。嫘祖養了一匹小白馬,嫘祖曾許願小白馬若能在混亂的戰場中找到父親,就嫁給它。大將軍知道此事後,拉弓搭箭將小白馬射死了。小白馬慘死後變成了一個小不點,嫘祖可憐它就偷偷將它帶回家中養了起來,又起名蠶,意思是小白馬因她而慘死。蠶吐絲結繭,結絲織錦,從此人們織布、做衣,結束了夏纏樹葉、冬披獸皮的原始生活。

繭市街的衰落

解放前的大西街至什字街是一條老舊的城牆,城牆外面環繞了一條公路。根據《順慶風物叢書》記載,這條公路的南段在當時被稱為“環城馬路”,就是現在的五星花園以南的一小段路,公路北段名為西南馬路。民國10年,也就是1921年,老城牆邊突然建起了許多鋪房,這些門面大多以經營蠶繭生意為主。每年新繭產出後,附近的農民就將收穫的蠶繭運到這裡,賣給經營蠶繭生意的小商販們,這些商販再轉手賣給城裡的絲廠、作坊,從中賺上一筆。而新繭一年只出一季,差不多新繭上市一月以後,市場上的蠶繭就飽和了,剩餘的時間裡,他們將蠶繭鋪改為米鋪,繭市也由此變成了米市。

繭市街的消失

民國12年,當時的政府將這條街正式定名為繭市街。建國後,1950年,南充縣政府拆除了古城牆,修建起了一條南起大西街,北至金魚嶺的大道,貫穿了整個城市。《南充縣誌》中描述該街道全長2831米,寬32米。你應該能夠猜到這就是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的前身,不過當時這條路被稱為巴山路。如今小路改成了大道,繭市街自然也就消失在地圖上了,但是這條街實在是太有名了,就好像南充的絲綢一樣,牢牢地印在了每個南充人的心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