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署

總督署簡介
古城保定的直隸總督署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是清代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是直隸省的最高軍政首腦機關,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這座衙署啟用於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後廢止,歷經182年,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歷史內涵十分豐富,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總督
總督作為朝廷派出的命官,並逐漸形成官制從明代開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後, 直隸總督署遊覽示意圖
總督、巡撫的設定進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經是督撫並存。不久,總督由臨時派遣轉為定製,由專管軍務發展到綜理軍民要政,實際已成為地方最高軍事、行政長官。
編輯本段管轄區域
直隸是天子腳下的畿輔重地,其地位較他省為重。直隸總督經歷了由中央直轄到地方統轄的過渡時期。統兵是總督的專責,直隸總督統兵除了維護地方安全外,還負責保衛京師的重任,因此當時有詩云:“三資輔為政,屏藩衛帝京。”說明朝廷對直隸總督統兵保衛京師格外關注。 從雍正二年(1724年)李維鈞首任直隸總督起,到宣統三年(1911年)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止,187年中共產生直隸總督74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數月,任職5年以上的只有方觀承、周元理、李鴻章、袁世凱等10餘人。其中李鴻章任期最長,他3次受命,先後達28年之久。這種平均不到兩年一任次的頻繁更替,原因除有的總督病故、革職或降調外,還是清朝中央駕馭地方大吏的一種手段。因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結黨營私,難以控制,認為適當調換可免於此弊。 直隸總督統轄的區域,遠遠大於今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尤其到了晚清,管轄區域達7州104個縣,行政區劃伸展到內蒙古、山東、奉天、山西境內的一部分,南北長2600餘里,東西寬1200餘里。隨著外交、通商、海防事務的增多,清廷又增設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並規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興辦近代海軍時,朝廷又命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隸總督在任期內也為地方辦了些實事。史料記載,同治年間的曾國藩,曾由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而正式就任直隸總督。當時的直隸,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到處是一派破敗不堪的景象,滿地災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腐敗,武備廢弛,社會秩序極端混亂。曾國藩上任後,一是整頓吏治,減輕民負,嚴令各地“不準於應徵錢糧之外,加派分文”,告誡各級官員要“視民事須如家事”,為民眾“休養生息”創造條件;二是清理獄訟,對長期積壓的各類民刑案件進行了審理,並制定了《直隸清訟事宜十條》;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並加固南北兩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災的發生;四是賑濟災荒,採取了相應的救濟措施。曾氏就任直隸總督雖只有一年多,但其所做所為,卻對當時轄區內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總督署歷史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為順天路總管府所在地,明代為保定府署與大寧都司署、參將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來的直隸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仍駐節保定,於是在原基礎上重建了總督衙署。清朝滅亡之後,這裡先後為直隸督軍署、直魯豫巡閱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機關所在地。直隸總督署嚴格按照清制修建,東西廣約130米,南北深約220米,占地總面積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為東、中、西三路,主體建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即中路包括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並配有左右耳房、廂房等,三開間的黑色大門上方,懸掛雍正皇帝手書“直隸總督部院”匾額,封閉式的格局和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其它輔助建築等如花廳、幕府院等分列在東西兩路。這些建築均為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築,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築群。 在中國近代史上,直隸總督署曾與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保定是義和團運動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進犯保定,總督署被占領。留守總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員遵照直隸總督李鴻章“以禮相待”的指令,命直隸守軍撤離省城,任侵略軍燒殺搶掠,然而,侵略者卻在總督署大堂以縱容“拳匪”殺洋人、燒教堂的罪名嫁禍於人,將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員加以審訊,並處以極刑,梟首示眾。外國侵略者端坐於總督署大堂審判中國官員,這在中華民族和直隸總督署的歷史上都是奇恥大辱,也是落後必然挨打的慘痛教訓。
編輯本段總督署的建築
直隸總督署大門前對稱的兩根旗桿由民國年間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初建(復建於1994年),各高33.6米,為全國古建旗桿之最。 直隸總督署模型圖
總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來審理各類案件,主要是總督舉行隆重賀典和重大政務活動的地方,如承接諭旨、拜發奏折以及對皇帝、太后、皇后生辰吉禮的朝賀等。大堂正中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徵一品文職大員。屏風上懸掛的“恪恭首牧”匾,為雍正皇帝的親筆御書,是雍正帝御賜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大堂明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抱柱聯,其中有直隸總督李鴻章70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賜的聯匾,分別是:“圭卣恩榮方召望,鼎鍾勛富文年”,橫批:“鈞衡篤祜”;“棟樑華夏資良輔,帶礪山河錫大年”,橫批:“調鼎凝厘”。此外還有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所寫的對聯:“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大堂東西兩側的廂房,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房,是署內書吏辦公的地方。其對面的戒石坊為一座四柱三頂的木製牌坊。南面書有“公生明”三個紅底金字;北面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總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見此箴,以示儆戒。 由大堂穿廳而進是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主要用於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僚屬,舉行一般性禮儀活動以及審理案件。二堂東側為議事廳,是總督上堂後暫時休憩並與幕僚們議事之處;西側稱啟事廳,是書吏們整理案卷,以便總督處理政務的地方。 由二堂向里有花牆相隔,中間有通向內宅官邸及上房的直廊及垂花門。官邸是總督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公文之所;上房則是總督及其眷屬生活居住的地方。平時內宅嚴禁外人進入。總督府東路的主要建築有武成王廟、寅賓館、幕府院、東花廳等;寅賓館主要用來招待貴賓。西路的主要建築有吏舍、馬廄、幕府院及小教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