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婁古國

縛婁古國

縛婁古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家,為羅氏所建,公元前337年後消失。地理範圍大致為現代的廣東省惠州、博羅一帶。

歷史

博羅縣出土的春秋古墓博羅縣出土的春秋古墓

縛婁古國的名稱始於春秋時期,《呂氏春秋》記載:“壢漢之南,百越之際,……縛婁、陽禺、歡兜之國,多無君。”

公元前337年楚威王伐越,越國滅亡後,其王室後裔紛紛南逃,相繼在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立國,名為閩越、東越、甌越、駱越、南越、西越等,史家又稱之為“百越”。縛婁等小國,大約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出現,又在這一進程中消亡。

晉人的《拾遺記》里亦有記載:“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見於周朝的“扶婁”、春秋戰國的“縛婁”以及兩漢的“傅羅”、三國的“博羅”,都是指同一個地方。

近現代的專家們,從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的角度,早已考證出,“縛婁”曾有“扶婁”、“傅羅”之稱,雖字音字形有別,卻都是今之博羅。漢代(一說秦代)置縣名博羅,其名沿襲至今。它是廣東省四大古縣之一。

中國地圖學社1975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在戰國時期全圖版圖中,明確地標明,戰國時期博羅曾是縛婁國。這個小國管轄的範圍不僅包括惠州、博羅一帶,據推測,可能龍川、河源、海豐、陸豐、深圳、東莞等地亦在管轄範圍之內。

考古發現

博羅春秋古墓出土文物博羅春秋古墓出土文物

1985年博羅公莊鎮出土七件完好的屬於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和編鐘

1996年,龍溪鎮銀崗村發現先秦時期的陶片,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

2000年在博羅縣羅陽鎮挖掘的春秋墓葬群里出土的青銅器、陶器和水晶文物,這些不僅證實了嶺南在先秦以前並非“瘴癘之地”,還改寫了整個嶺南的文明史,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復建工程

縛婁古國文化園縛婁古國文化園

2012年3月,惠州市政府與企業合作,投資20億元人民幣,打造“縛婁古國•文化大觀園”,重現縛婁古國文化。

2012年10月12日,該項目通過博羅縣規劃委員會的審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