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書

緯書

緯書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漢代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家經義的一類書,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也記錄一些有關古代天文,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簡稱緯。

簡介

漢代以神學星相數術解釋儒家經義的一類書,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也記錄一些有關古代天文,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簡稱緯.

“七緯”

《易》、《書》、《詩》、《禮》、《樂》、《春秋》及《孝經》均有緯書,稱“七緯”。緯書內容附會人事吉凶,預言治亂興廢,頗多怪誕之談;但對古代天文、曆法、地理等知識以及神話傳說之類,均有所記錄和保存。緯書興於西漢末年,盛行於東漢,南朝宋時開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煬帝即位,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其書遂散亡。緯書雖亡失殆盡,但散見於諸經註疏及為其他書籍所徵引者不少,後代學者曾加以搜輯。明孫瑴輯有《古微書》,清馬國翰有《玉函山房輯佚書》,其所輯緯書名目如下:《易緯》八種:《乾坤鑿度》、《乾鑿度》、《稽覽圖》、《辨終備》、《通卦驗》、《乾元序制記》、《是類謀》、《坤靈圖》。

《尚書緯》

《尚書緯》五種:《璇璣鈐》、《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另有《尚書中候》十八篇。《詩緯》三種:《推度災》、《泛歷樞》、《含神霧》。《禮緯》三種:《含文嘉》、《稽命征》、《斗威儀》。《樂緯》三種:《動聲儀》、《稽曜嘉》、《葉圖征》。《春秋緯》十四種:《感精符》、《文耀鉤》、《運斗樞》、《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演孔圖》、《元命苞》、《命歷序》。另有《春秋內事》。《孝經緯》九種:《援神契》、《鉤命訣》、《中契》、《左契》、《右契》、《內事圖》、《章句》、《雌雄圖》、《古秘》。

乾坤度

乾度

庖犧氏先文
公孫軒轅氏演古籀文
蒼頡修為上下二篇,遽理微萌,始有熊氏。知生化柢,晤玆天心。念思慷,慮萬源無成。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老神氏曰:性無生,生復體,天性情,地曲巧,未大道,各不知其自性,乾坤既行,太極大成。黃帝曰:聖人索顛作天,索易以地,俯仰而象,近而物,浩而功,然而立。太古斷元,聖人法地,極先生而設位,物成而麗諸形。錯煸以文,改茹以魚,獸以韋,上齒以,法物以,析以,運蓍以,王天下者也。太易變,教民不倦。太初而後有太始,太始而後有太素,有形始於弗形,有法始於弗法。極先元,見軏轍,像章流,立文以詁。息孫而後傳授天老氏,而後傳授於混沌氏,而後授天英氏,而後傳無氏,而後傳授中孫炎帝神農氏,中聖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農谷衣。以飾,卑以飾足,而後傳烈山氏,而後授三孫帝氏,次授老孫氏。公孫軒轅氏益之,法神器車符,文左武右,三器備。自上古及下帝孫,大熟。化演,設民弗倦,益物弗限。秘先之,囗闕接引。聖人顯其機智。聖人曰:乾坤對,太易興,設法軏,囗而息。智之易,八卦變,囗象囗,庶物老,天地限,以為則。庖氏先文乾囗囗。天門以為名,古有先文,未析真冥。太古文目。先元皇介而後有囗皇囗,而後有萬形經,而後有乾文緯,而後有乾囗囗,而後有考靈經,而後有制靈圖,而後有河圖八文,而後有希夷名,而後有含文嘉,而後有稽命圖,而後有墳文,而後有八文大籀,而後有元命包,一十四文大行。帝用囗皇囗與乾文緯,乾坤二囗囗,此三文,說易者也。元皇分,雖測問囗囗,術行大囗也。乾囗度,聖人頤,乾道浩大,以天門為名也。乾者天也,川也,先也,川者倚囗天者也。乾者乾天也,又天也,乾、先也。乾訓健,囗健不息,日行一度。囗者開也,聖人開作度者,度、路,又道。聖人囗開天路,顯彰化源。大天氏云:一大之物目天,一塊之物目地,一囗之囗名混沌。一氣分萬囗,是上聖?破虛無,斷氣為二,囗物成三,天地之道不囗。黃帝曰:觀上古聖,驅駧元化。劈棤萬業,徒得為懋,訓究體譯。元肇頤浚澳作沐懸心,輪薄不息,以啟三光,上飛籥風雨,下囗渀河沱,得元氣,澄囗陽,正易大行,萬囗生。
上古變文為字,變氣為易,畫卦為象,象成設位。

古文八卦

古文天字,今為乾卦。重,聖人重三而成立,位得上下,人倫王道備?,亦川字覆萬物。
古囗,地字,軵於乾,古聖人以為坤卦,此文本於坤囗度囗,後人益之,對乾位也。
古風字,今巽卦。風散萬物,天地氣?不通,由風行之,逐形入也,風無所不入。
古山字。外陽內?,聖人以山含元氣,積陽之氣成石,可感天,雨降石潤然,山澤通元氣。
古坎字。水情內剛外柔,性下不上,恆附於氣也。大理在天潢篇。
古火字。為離,內弱外剛,外威內暗,性上不下,聖人知炎光不入於地。
古雷字。今為囗,動雷之聲形,能鼓萬物,息者起之,閉者啟之。
古澤之,今之兌。兌澤萬物,不有拒,上虛下實,理之澤萬物,象斷流曰澤。
者庖犧,聖人見萬象弗分,卦象位囗,益之以三倍,得內有形而外有物,內為體,外為事,八八推盪,運造縱橫,求索覓源,尋頤究性,而然後成。

大象八

天,地,日,月,風,雷,山,澤。
立乾坤巽艮四門
乾為天門,聖人畫乾為天門,萬靈朝會囗生成,其囗囗囗。重三三而九,九為陽囗之囗,亦為天囗,天囗兼坤囗之成也,成而後有九。萬形經曰:天門辟元氣,易始於乾也。
坤為人門,畫坤為人門,萬物蠢然,俱受囗育,象以囗此。坤能囗厚迷囗,含和萬靈,資育人倫,人之法用。萬門?於地利,故曰人門;其囗廣厚,迷體無首,故名無疆。囗生而六,六者純囗,囗剛殺囗,配在天。坤形無囗,下從其上,故曰順承者也。
巽為風門,亦為地戶。聖人曰:乾坤成氣,風行天地,運動由風氣成也。上陽下囗,順體入也。能入萬物,成萬物,扶天地,生散萬物。風以性者,聖人居天地之間,性囗囗陽之道,風為性體,因風正聖人性焉。萬形經曰:二陽一囗,無形道也。風之發洩,由地出處,故曰地戶。戶者牖戶,通天地之元氣,天地不通,萬物不蕃。
艮為鬼囗門。上聖曰:一陽二囗,物之生於囗昧,氣之囗於幽蔽。地形經曰:山者艮也,地土之餘,積陽成體,石亦通氣,萬靈所止,囗於囗門,言鬼其囗也。囗物囗於艮,艮者止也。止宿諸物,大齊而出,出後至於囗申艮囗如囗暗,不顯其路,故曰鬼門。
庖犧氏畫四象,立四隅,以定囗物。發生門,而後立四正。四正者:定氣一,日月出沒二,囗陽交囗三,天地囗正四。
立坎離?兌四正
月,坎也,水魄。聖人畫之,二囗一陽,內剛外弱。坎者水,天地囗,周流無息。坎不平月,水滿而圓,水傾而囗,坎之囗也。月者,闕,水道,聖人究得源囗,浰涉淪漣,上下無息。在上曰漢,在下曰囗,潮為澮,隨氣曰濡,囗陽囗礉為雨也。月囗精,水為天地信,順氣而潮,潮者水氣來往,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
日,離,火囗,正中而明,二陽一囗,虛內實外,明天地之目。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囗囗,行南時大囗,行北時嚴殺。順太陽實元,煖熯萬物,形以鳥離。燭龍四方,萬物向明,承惠煦囗,實而遲重。聖人則象,月即輕疾,日則凝重,天地之理然也。
雷木,囗,日月出入門。日出囗,月入於囗。囗為四正囗,形囗萬物不息。聖人畫二囗一陽,不見其體,假自然之氣,順風而行,成囗作烈,囗時而息,天氣不和,囗能囗息;萬物不長,囗能鼓養。萬形經曰:雷、天地之性情也。情性之理自然。萬形經論。
澤金水,兌,日月往來門,月出澤,日入於澤,四正之體。氣正元體,聖人畫之,二陽一囗,重上虛下實,萬物燥澤,可及天地。怒澤能悅萬形,惡澤能美,應天順人。承順天者,不違拒;應人者,澤滋萬業,以帝王法之,故曰澤潤天地之和氣然也。
聖人索象畫卦(以下略)

坤度

庖犧氏先文
公孫軒轅氏演籀
蒼頡修為下文
坤囗度者,太古變乾之後,次囗坤度,聖人法象,知元氣隤委。固甲作捍顥。孕靈坤囗。聖人斷元,偶然成地。積土形不騫囗,太極有,地極成,人極靈。如履薄厚,如資長極。天有太極,地有太囗。黃帝曰:天地宜囗闔,地道距水澈。女媧斷定足,其隤一址。坤母運軸,而後大央氏、百庭氏、大元氏立坤元,成萬物,度推其理,釋譯坤性,生育百靈,效法之道囗。
坤元十性(以下略)

易緯稽覽圖

【卷下】
以三十六乘六爻,得二百一十六,少陽爻七。以二十八乘之六爻,得一百六十八。已上二囗合得三百八十四,因而倍之有七百六十八。假令坤六位老囗爻六,以二十四乘六爻,得一百四十四。少囗爻八,以三十二乘之六爻,得一百九十二。已上二囗合得三百三十六,因而倍之有六百七十二。囗乾坤二軌囗合,有一千四百四十。凡陽爻用六十四為法,囗得倍之。囗凡囗爻用五十六為法,囗得囗倍之。 推一百九十二爻。術曰:置六十四卦,折半有三十二,以六囗之,得陽爻一百九十二,囗爻亦一百九十二,合二囗得三百八十四。 又法,六爻以八乘之,得四十八,又八乘四十八得三百八十四爻也。
從伏羲天元甲寅已來,至大唐貞元年乙亥,積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二十算。至元和年三月,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一算。(以下略)

演孔圖

節。今據《郎顗傳》
興三百三十九歲,高祖?亥仲二季 陽嘉二季在戌仲十季。來季入季。是陽生酉仲,陰生戌仲,舉 仲為言,囗初囗季也。酉仲為太初,戌仲為太始,雄雌巳代? 也。天開於子仲,以三節囗之,至酉仲?三百季,此緯雲‘天 運三百歲,雌雄代囗。’其此義與!或據《乾坤鑿?》?德之 ?,木金水火土德各三百四歲,則又一說。或據《囗乾圖》‘ 三百季改憲。’謂歲星行天,一歲移一辰,率百四十四歲而? 一辰,若再?則又改?。此又一說。或又據天地?六?而為三 十,積?至於三百。十囗其囗,囗之極也。應階桉天地?六。 《素問》《?志》《唐志》說各不同。《素問》謂天以六節, 地以?制,周天氣六期為?,終地氣?歲為周。?六合者,歲 三千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六十歲。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周。 《路史》苹注謂以六加?,則?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以承 六,則常六歲乃?天元之氣。故六季周而復始。《?志》引 《傳》曰:‘天六地?,?之常也’。又引《左氏》‘天?六 氣,降生?味。’?六者,天地之中合。《困學紀聞》謂: 《左傳》之說?《素問》說。?沿《?志》之說。此一義也。 顧《?志》先雲‘天之中??,?為聲。地之中?六,六為 律。’其意?以天?地六為中。又以天六地?為中之合。說不 衷於一?。《唐志》主大衍?以?六之中為合。又 ?以緯書,謂一月中?卦?天策,六候?地策。應階謂?天地 之中合,當從《唐志》。若天地?六之?,則《左氏傳》《素 問》《?志》義當兩存耳。”正氣為帝,間氣為臣,宮商為姓,秀氣為人。(以下略)

漢代“緯書”中的政治觀念

前言

緯書將流行於兩漢的“天人一體化”理論發展到極致。它把神、自然、人一體化:神自然化、人化;自然神化、人化;人神化、自然化。緯書中充滿了“天人相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內容,用自然現象比附社會現象,為統治者製造神話,故成為封建君主制度的理論基礎。
緯書以政治為中心,將天理想化和社會功能化,天既象徵人事,又對人事作出主動反應,從而表達了緯書作者的均平、無為的政治理想,政治調整觀及政治價值觀,反映了中國古人的一種普遍的政治文化心態。
緯書在兩漢思想文化領域,具有突出的地位,上自朝廷,下至民間以及知識、官僚界,都有廣泛的影響。西漢後期、新莽和東漢前期,是它的發達期。從整體上看,緯書雜論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文歷法、地理、風俗、歷史、占算之術等等,但其核心是論述社會政治問題。正因為如此,所以才引起朝野上下廣泛重視。它既是俗文化,又是雅文化,在民間廣泛流傳,同時經官方刪定,在很長時期又被列入官學。
“緯”同“讖”、“圖”、“符命”源不同而合流。“緯”相對於“經”而言”。儒家有“六經”、“七經”,相應有“六緯”、“七緯”。早在西漢成帝、哀帝時已流行,李尋注“五經六緯,尊顯術士”[1]。有的學者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也視為緯書。
“讖”指預卜吉凶的隱語,早在春秋戰國已流行。後來與“符命”結合在一起。“符命”主要講天降瑞祥以及天象之學。“圖”、“書”指《河圖》、《洛書》。讖可以專指《河圖》、《洛書》,又可作為上述諸項的通稱,這些原本是陰陽家方術士的發明。
隨著儒家與陰陽家、方術士的結合,“緯”、“讖”、“符命”、“圖”、“書”揉合為一體,通稱為“讖諱”或“諱書”。還有“圖書”、“圖緯”、“圖讖”、“讖記”、“經讖”等稱。讖緯屬於儒家中的一個流派,與今文學相雜,難分難解,古文學家也每每有通讖緯的,如劉歆、賈逵均通讖緯。當時的許多經學家也兼通讖緯。
讖緯的主旨是維護封建秩序,但其中神意太濃,與王權每每發生衝突,三國以降,屢遭禁絕,隋以後幾無完書。輯本有明孫谷的《古微書》、清黃?《漢學堂叢書》中輯讖緯55種、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緯書40種、趙在翰輯有《七緯》。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合輯《緯書集成》最為完備。
[1] 《漢書·李尋傳》。

大一統專制主義的理論基礎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總觀念。天人如何合一,各家各派各有獨特的思路和論述。緯書的特點是雜糅諸家各派,沒有統一的中心,也沒有邏輯起點。勉強概括之,即神、自然、人混合性的一體化。神自然化、人化;自然神化、人化;人神化、自然化。這裡的人不是一般的個人,僅指聖人、特異的帝王將相。
神、自然、人一體化之論,如:“中宮大帝,其尊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也。”[1] “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陽,舒精吐光,居紫宮中,制御四方,冠有五采文。”[2] “斗者,天之口舌。”“房心為天地之明堂。”“鹹池曰五潢,五帝東舍也。”“軫南眾星曰天庫。”[3]星辰之間被鉤築成君臣關係。“太白之精下為風伯之神,主司刑。”[4] “地為山川,山川之精上為星辰,各應其州域,分野為國,作精神符驗也。”[5]在這些著述中,所有的聖王以及孔子都是神種。具體而言,有的為“黑帝”、“白帝”、“赤帝”、“黃帝”、“蒼帝”之種,有的為“龍種”,有的是“感天”而生,有的是“夢長人”而生,有的是感天之異象而生,有的是生宿下凡,連蕭何也是“昴星精生”[6]。
神、自然、人一體化的方式,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其一,生成關係。宇宙萬物是一個生成關係,但其元點,又不一致。
天生成萬物,主宰萬物:“天之為言,顛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緯,故其字一大以鎮之,此天之名義也。天之為體,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屬焉。”“群陽精也,合為太乙,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7]天是太乙神,又稱天帝。“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陽,舒精吐光,居紫微中,制御四方。”“大帝冠五采,衣青衣,墨下裳,抱日月,日在上,月在下,黃色正方居日間,名曰五采。”[8]
元氣生萬物:“元氣闔陽為天。”[9]“元者,端也,氣泉。”“元氣之陽為天精,精為日,散而分布為大辰。”[10]“元清氣為天,渾沌無形體。”[11]
水生萬物:“水者,天地之包口,五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12]
太易渾沌生萬物:“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具而未離,故曰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13]
八卦生萬物:“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14]
以上所說的宇宙萬物之“元”,各有異而又互相混雜,無法截然分開。
其二,天人同度,天人合一,天人相副,天制約人。
“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教者,效也,言上為而下效也。”[15]“天有四表以正精魂,地有四瀆以出圖書。”[16] “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17]所設之爵位,三公、九卿以及官位均與天象相應。[18]刑罰也應天而來:“大辟之屬二百象天之刑。”[19]人的身體器官也與天地相應。“人頭圓法天。”“足方法地。”“五臟法五行。”“四肢法四時。”“九竅法九州。”“目以法日月。”“人有十八象,皆法之天也。”[20]“人之七孔內法五臟,外方五行,庶類氣契度也。”[21]連十二生肖也體現天人相副:“此二十象稽之於天,度之於地,推於萬物,象方之庶類,畫天法地,是故為人取象於天地。”[22]
其三,宇宙數位化。這種觀念在《易傳》中已初步形成。董仲舒進一步提出“人副天數”,讖緯中把象數相推向極致,宇宙萬物皆以數相應而相聯繫。“陽氣數成於三,故時別三月,陽數極於九,故三月一時九十日。”“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23]“三九二十七,七者陽氣成,故虎七月易生。陽立於七,故其尾長七尺。斑斑文者,陰陽雜也。”[24]
這些論述極多,作為哲學高度概括,是《易·乾鑿度》中所講的:“大衍之數五十閡天下之物。”“五十”指日十乾,辰十二,星二十八宿,由此而演化出整個萬物及其數字結構。
其四,宇宙與觀念、道德的組合。“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列星為民也。日以陽明,月以陰承化,行晝夜,星紀乃行,列星分布耀舒精。日者,陽之精,耀魄,光明所以察下也。”[25]“元氣混沌,孝在其中。”[26]“君臣之義生於金,父子之仁生於木,兄弟之敘生於火,夫婦之別生於水,朋友之信生於土。”[27]“王者敘長幼,各得其正,則房心有德星應之。”[28]
緯書有關天人一體化的理論雖然十分駁雜,不成體系,但有一個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這就是宇宙的統一性與泛必然性的觀念。任何個體無不處於統一體系之中,無不是必然中的一環或附屬檔案。這正好成為君主一統專制的理論基礎。
[1] 《春秋·文耀鉤》。
[2] 《春秋·元命苞》。
[3] 《春秋·文耀鉤》。
[4] 《河洛緯·龍魚河圖》。
[5] 《春秋·感精符》。
[6] 《春秋·佐助期》。
[7] 《春秋·說題辭》。
[8] 《春秋·合誠圖》。
[9] 《河圖緯·葉光紀》。
[10] 《春秋·元命苞》。
[11] 《春秋·說題辭》。
[12] 《春秋·元命苞》。
[13] 《易·乾鑿度》。
[14] 《易·乾鑿度》。
[15] 《春秋·元命苞》。
[16] 《河圖緯·河圖括地象》。
[17] 《春秋·合誠圖》。
[18] 見《春秋·元命苞》。
[19] 《尚書·刑德放》。
[20] 《孝經·援神契》。
[21] 《春秋·元命苞》。
[22] 《春秋·元命苞》。
[23] 《春秋·元命苞》。
[24] 《春秋·考異郵》。
[25] 《春秋·感精符》。
[26] 《孝經·左契》。
[27] 《樂·稽耀嘉》。
[28] 《禮·含文嘉》。

君主專制主義精神

政治觀念是緯書的中心。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必然的。一方面,緯書是對經書的闡釋與發揮,而經書是政治教科書與法典,這就決定了緯書也必然以政治為中心;另一方面,漢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社會思潮重點不是自然科學,而是為了論證當時社會的合理性和如何調整社會關係,以趨吉避凶。緯書將這種思潮進行了徹底的發揮,直到庸俗、粗陋不堪的地步。
由於緯書極強的政治性,所以引起了統治者的極大興趣,不僅被統治者視為官學,而且被視為“內學”,經書反而被降到“外學”的窘境。明帝令王蒼正《五經》章句,以讖為準;章帝令曹褒撰禮典,雜《五經》讖記之文。統治者所以十分重視緯書,除了直接利用它為自己製造讖語神話之外,最主要的是它充滿了王權專制主義精神。
貫穿於緯書中的一個基本內容,是造神,“天子皆五帝之精寶”[1],神化古來的帝王與劉邦,可謂緯書作者的新創造,新發明。在緯書作者的編造中,孔子這位曠世聖人幾乎是漢家的先鋒,為漢家而生,為漢家創製大義:“丘覽史記,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為漢帝製法,陳敘圖錄。”[2]“元丘制命帝卯(“劉”字簡寫)行。”[3]劉邦不僅是赤帝之後,而且早為孔聖人預定坐天下。漢家在一派神話中,變為歷史的必然。當然,緯書不無反對漢家天下之言,但占主導地位的是為漢家製造神話。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神話是歷史必然性與合理性的最好論證,反過來,製造神話又是為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社會心理認同的依據。
在緯書中最能表現君主專制主義精神的是帝王職能的神化。帝王原太素,通天地,立“五始”,修德成化,統調陰陽,通神人,體歷史。總之,天人合一,帝王為樞紐。
太素為宇宙之原,所以“反太素冥莖,蓋乃道之根也”。“帝者得其根罧,王者得其英華,伯者得其附枝。”[4]與太素之根相合,既是成就帝王的條件,又是帝王的功能。
天地生萬物,天子通天地:“天子之尊也,神精與天地通,血氣與日月總。含五帝之精,天之愛子也。”[5]天子的精神和血氣通天地,本身也就是天地的化身,天地的功能與天子的功能也就可以一體化:“五帝修名立功,修德成化,統調陰陽,招類使神,故稱帝,帝之言 :也。”[6] “帝者承天立五府(五帝之廟)以尊天,重象。”[7]
帝王的功能有時又被神化為最原始的創造者:“黃帝受命有(又作“立”)五始。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政教之始。”“元者,端也,氣泉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窺之不見,聽之不聞。”[8]黃帝雖然是古帝王,其功能與“元氣”為一,又比元氣更豐富而多能。
基於上述諸因,帝王理所當然地成為人間秩序的起點和準則:“諸侯不上奉王之正則不得其位,正不由王出不得為正。”[9]
帝王與萬物之“元”、“神”、“德”是一體化的。“孔子曰:皇象元,逍遙術,無文字,德明謚。”[10]其義即《春秋公羊傳解詁·成公八年》所說:“德合元者稱皇。”“德合天者稱帝;《河》、《洛》受瑞。可放仁義,合者稱王,符瑞應天,天下德歸。”《春秋·文耀鉤》云:“王者,德也,神所向德,人所樂歸。”帝王既然與“元”、“神”、“德”一體化,自然就成為人間絕對權威。
等級制是君主專制主義的基礎。緯書從不同方面論述了等級的普遍性與絕對性,人受制於天,天本身就是一種等級構成,人副天數,人間的一切也必然是等級結構。人本身就有“聖”、“愚”之分,“人與天地並為三才。天以見象,地以效儀,人以作事,通乎天地,並立為三。其精之清明者為聖人,最濁者為愚夫。而其首目手足皆相同者、有不同於常者則為禽獸矣”[11]。先驗的聖、愚論是等級制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易·乾鑿度》把六爻的排列視為社會等級的符號和表征:“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鄭玄註:宗廟,人道之終)。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等級原則無處不在,連樂器意調也與等級制相匹配。《樂·稽耀嘉》說:“八卦以乾為君,八音以磬為長,故磬之為器,其音石,其卦乾。乾位西北而天屈之,所以立辨(別)也。故方有西有北,時有冬有秋,物有金有石,分有貴賤,位有上有下,而親疏長幼之禮皆辨於此。”把這些現象相匹相配,排列組合,實在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天人相副的氛圍中,是可以使人折服的,而其精髓則是等級貴賤原則的普遍化和絕對化。《禮·稽命徵》對人的等級、生活方式的等級以及用物的等級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祭祀、用物的等級化由來已久,緯書的新義在於進一步從天人一體化方面進行了論證。
等級制的基本精神是人身支配與被支配、占有與被占有、專制與被專制的關係。緯書從天制約人的角度,反覆論證了君主專制的必然性。“天地成位,君臣道生。”[12]“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有六位……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13]這類比附除了天人合一的方法論有某種合理意義外,在科學認識上可以說毫無道理。然而方法論常常比道理更能使人接受和認同。作者得出的“上者專制,下者順從”、“尊卑定矣”的結論,像方法論一樣,成為當然之論。《易·乾鑿度》從“易”之變中肯定了易姓革命,但同時又論證了君臣之位是不變的。“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向,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又說:“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末,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對於帝王,臣民自不待言,要順從君:“臣者,堅也,守節明度修義奉職也。”[14]公、侯、伯、子、男各級貴族也須“皆上奉王者之政教禮法,統理一國,修身潔行矣”[15]。
緯書中的專制主義精神還表現在,用“一體化”方法論證社會指導思想與神、自然、人是互相滲透和互相體現的。
禮、樂是儒家思想的主幹,緯書對禮、樂的神化格外顯目。《禮·稽命徵》說:“禮之動搖也,與天地同氣,四時合信,陰陽為符,日月為明,上下和洽,則物當如其性命。”“制禮作樂得天意則景星見”,“王者得禮之宜則宇宙生祥物”。禮同氣、日月、陰、陽、神、鬼合為一體。
《樂·動聲儀》對樂也用一體化精神作了極為獨特的論證。樂始於“五元”(上元——天氣;下元——地氣;中元——人氣;時元氣——受氣於天,布之廣地,以時出入萬物者也;風元氣——物莫不以風成熟也)。“天有五音,地有六律”。五音各代表一種社會角色:宮——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五音又代表了不同的社會政治境況。十二個月各有一音律,為十二月律。人的五臟與五音相適;五音又與五星相應,與四時、陰陽、五行、四方相配。古代的聖王各有自己時代的樂章。這些論述近於胡謅,然而它的作用卻是極為重大的。禮、樂體現著那個時代的社會秩序和精神,神化禮樂正是神化當時社會的基本制度。
仁、義、禮、智、信被儒家奉為“五常”,“五常”正是天地、陰陽、五行、五方的精神體現。《易·乾鑿度》說:東方為仁,南方為禮,西方為義,北方為信,中央為智。“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王道也。昔者聖人因陰陽、定訊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詩緯》中講:“木神為仁,金神為義,火神為禮,水神為信,土神為智。”《孝經·鉤命訣》又有另一種配方:“性者,生之質,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智,土性則信也。”
漢代格外提倡孝。緯書對孝的論述同上述方法是一樣的,這裡須要說明一點:《孝經·左契》把孝視為元氣混沌的本性之一,“元氣混沌,孝在其中,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悌忠信以自彰”。
更為有趣、也更為荒唐的是,人的器官也被道德化、神化、天地化。《孝經·援神契》說:“肝仁、肺義、腎智、心禮、膽斷、脾信,膀胱決難,發法星辰,節法月,腸法鈴。人有十八象,皆法之天也。”又講:“人頭圓法天”,“足方法地”,“五臟法五行”,“四肢法四時”,“九竅法九州”,“目明法日月”。更令人莫明其妙的是器官之間都由道德加以聯繫而形成不同的功能。“脾仁故目視;肺義故鼻候;心禮故耳司,腎信故竅瀉;脾智故口海。”
上述種種論述,以今人視之皆為大謬,然而在那個時代,卻是被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同的。特別是“一體化”的方法論,成為理所當然的思維前提,它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封建專制主義的精神不僅獲得了合理的論證和說明,而且融於人們的肌體,成為人的器官的一種本能和功能。人,完全變成封建專制主義的工具和零件。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為什麼讖緯之中常有對統治者的攻訐,而統治者們卻仍把它作為聖學而加以尊崇。
如果以這種時代精神為背景去看未來的玄學精神,才能真正體味玄學的歷史意義。
[1] 《春秋·演孔圖》。
[2] 《春秋緯》。
[3] 《春秋·演孔圖》。
[4] 《禮·斗威儀》。
[5] 《尚書·璇機玲》。
[6] 《春秋·運斗樞》。
[7] 《尚書·帝命驗》。
[8] 《春秋·元命苞》。
[9] 《春秋·元命苞》。
[10] 《春秋·說題辭》。
[11] 《春秋·元命苞》。
[12] 《易·坤靈圖》。
[13] 《易·乾鑿度》。
[14] 《孝經緯》。
[15] 《春秋·元命苞》。

均平、無為的政治理想與政治調整

在天人相應思維模式中有一個理所當然的思路,即把天理想化和社會功能化。天既像征人事,又對人事作出主動反應。在這種互動的論述中表達了緯書作者們的政治理想、政治調整和政治價值觀念。
天帝是公正無私的,人間天子首先應效法此道。“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有五帝以主名,人有三王以正度。”[1]“帝者,天號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天子者,繼天治物,致政一統,各得其宜,天父地母以養人,至尊之號也。”[2]另外一些緯書的“帝”與“天子”相近。《樂·稽耀嘉》說:“德象天地為帝,仁義所生為王。”總之,“公”是天子德性之首,“在政不私公位稱之曰帝”[3]。人主必須遵循法天的原則施政、制度:“文王因陰陽,定訊息,主乾坤,統天地。”[4]人主應像“露以潤草”那樣,“恩澤濟萬民”[5]。“大人者(按指天子),聖人之在位者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6]
帝王的責任就是致太平。“聖帝明王所以致太平也。”[7]“帝王奉命永治安。”[8]致太平之道就是均平和無為。
均平並不是平等或絕對平均,而是以等級差別為基礎的協調和相對平衡。《樂緯·協圖徵》對均平有一個輪廓性的描繪,要之有如下幾點:
其一,實行井田。“聖人授民田”,每家一百畝。“以九頃,成八家。上農夫公九口,中者七口,下者五口,是為官者不足以奢,貧者無飢餒之憂。”《樂緯》對井田制還有另一種設計:“九家為井,八家共治,公田八十畝,已外二十畝為八家井灶廬舍。”這又為諸種井田說增加了一種新設計。
其二,實行“五均”。這裡所謂五均與王莽的“五均”不同,是指“為官者慮貪;強者不侵弱;智者無詐愚;市無二價,萬物同均,四時共得;公家有餘,恩及天下”。
其三,尊卑各有等。君臣有差,上下皆次,衣服有制,明禮義、顯貴賤,女工有差,男行有禮,宮室度量,章制有宜,大小有法,貴賤有差,上下有順。
其四,崇公尚賢。“聖王法承天以定爵祿,爵祿者不能過其能。”“功成者爵貴,功敗者刑罰。”
其五,刑罰得當。“聖王法承天以制刑,刑罰誅一動千,殺一威萬,使死者不懼,生者不怨。”
均平是一種制度,無為則主要是政策。制度定下來,要實行無為而治。《春秋·運斗樞》講:“若德命敘,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言,而民不違道德。”[9]托孔子言曰:“政尚靜而惡嘩也。”《禮·含文嘉》說:“王者深禮之制,不傷財,不害民,君臣和輯,草木昆蟲各蒙正性。”
均平、無為一方面是針對漢代當時的社會動盪和弊政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人們的一種超越朝代的政治理想,是封建時代頗流行的一種理想。所以它超出了政策範圍,也超出了各家各派的局限,成為中國古人的一種普遍的政治文化心態。
理想源於天人合德,現實卻又是一回事,常表現為天人相悖。緯書以及漢代思想家幾乎一致認為,天人相悖的原因是由人造成的。“凡天象之變異,皆本於人事之所感,故逆氣成象而妖星見焉。”[10]
人主失德、政亂會引起天象與自然變異。這類論述舉不勝舉,僅列數例以示其概:“帝淫*#,政失平,則月生足。”[11]“逆天道,絕人倫,當夏雨雪。”[12]“人君不好士,走馬被文繡,犬狼食人食,則六畜談言。”[13]“夫失禮,煩苛,則旱魚螺變為蝗蟲。”[14]“冤民系獄,十月不雨,言王者刑罰失平,民冤莫白,則旱魃為虐,滴雨不行。”[15]
人主失德、政亂、不公會造成社會動亂,同時也會引起整個自然界失序、失常。這種觀念無疑對人主具有約束和譴責的積極含義,但是在譴責聲中又誇大了人主的影響力。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強化了對政治權威無限渴望的社會心理,甚是可悲!
與上述論述方向相反而方法相同的另一種觀念是:天象變異預示著政治之變或對某政治行為的譴責。這就是天譴觀。這是漢代普遍流行的一種觀念,連反對讖緯的人,如王充、張衡,也深信不疑,只不過他們較為謹慎,所謂以“實證”為據。緯書的特點是用得太濫,利用天變異議政、傳播謗言,為政治之變製造輿論等等。事關政治大事的比比皆是,略而不論,這裡舉幾例以示其荒唐:“正月月蝕,賤人病,糴石四千……”“月犯房星,四足之蟲多死,期不出年。”[16]以今人視之,荒唐自不待言,然而在當時,這種以天變為據的流行,是頗能贏得社會各界人士認同和信奉的。一個讖語,在某些時候可能勝過十萬大軍!這個問題留給歷史學家去講。
既然天變異根源在人、在人主,所以還是有補救之術的,這就是人主改邪歸正。“夏震者,治道煩苛,徭役急促,教令數變,無有常法。”補救的辦法是“舉賢良,爵有功,務寬大,無誅罰則災除”[17]。“人君政治休明,賢良悉用,無疑是件好事,然而其中也同樣蘊藏著君主通天普救眾生的觀念。人們在規勸君主改邪時,把期盼完全寄於君主之身,從而使自己更渺小,君主更偉大。這種既怨恨君主又期盼君主的思維定勢,使人們無法從君主崇拜中跳出來,實在是悲劇。
在政治調整中,最激烈的莫過於“革命”論了。緯書的作者從天命和歷史說明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沒有永遠不變的家天下。“自三皇以下,天命未去饗善,使一姓不再命。”[18]“天道煌煌,非一帝之功;王者赫赫,非一家之常。順命者存,逆命者亡。”[19]“天道無常親,常與善人。”[20]“天道無適莫常,傳其賢者。”《易·乾鑿度》在論述“易”的含義時,曾講到“革命”的必要性。“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殘虐天地反,文王下呂(尚)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以之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
“革命”易姓是歷史不可避免的,甚至是規律。但革命的發生是有條件的,要之有如下幾點:
其一,王之暴虐如桀紂,造成“天地反”之勢。整個社會機制敗壞,只有革命才能使天地之道正常運轉。
其二,革命的承擔者須有天意的瑞符兆示。如前面講的文王有九尾狐之瑞。正如《春秋·演孔圖》說的:“天子皆五帝之精寶,各有題敘,以次運相據,起必有神靈符記,使開階立隊。”緯書中對歷史上“革命”的神靈符記的編造極為繁雜,也極為離奇,離奇正是神聖的象徵。
其三,新王受命必改制。“王者三百所一蠲法”,“五帝異緒”[21]。《樂緯》講天道的特點是“質”,地道的特點是“文”。質、文行之長久故有弊,須質、文互變,互補,故而有改制。
“革命”是改朝易姓,無疑意味著社會大變動。“革命”論是社會的一種普遍認識,連帝王本人也多不否認,但這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公開講“革命”,這隻有在社會危機之時,或允許議論,或禁之不絕。如果實行壓制,“革命”論就會從朝堂走到社會、民間,乃至秘密流傳。這種情況在西漢、新莽和東漢前期都有過充分的表現。
“革命”雖涉及改朝換代,但對基本制度只是一種調整手段。封建的基本秩序是不變的。這也就是《易·乾鑿度》所講的“易”而“不易也”。一句話,雖“革命”而不離君主專制體制之宗。這裡再重複我們的一個基本看法:古代的“革命論”同民主論不是一個範疇中的問題,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作為政治調整,也可謂是激烈的了。
天人一體化是兩漢時代雅俗共通的一種思維方式。緯書把這種思維方式發展到了極致,推向了極端。一至極端便不免於濫,然而在那個時代,人們並不以濫為濫,反而以為是一種深邃的道理。專制主義政治不僅需要理性的論證,更需要神性的裝扮。緯書在這兩方面都有它特殊的功用。
[1] 《尚書緯》。
[2] 《易緯》。
[3] 《尚書·璇機玲》。
[4] 《易·乾鑿度》。
[5] 《春秋·元命苞》。
[6] 《易·乾鑿度》。
[7] 《易緯》。
[8] 《易·辨終備》。
[9] 《詩·含神霧》。
[10] 《春秋·元命苞》。
[11] 《河圖緯·秘徵》。
[12] 《詩·推度災》。
[13] 《易·萌氣樞》。
[14] 《易·九厄讖》。
[15] 《春秋·考異郵》。
[16] 《河圖緯·帝覽嬉》。
[17] 《易緯》。
[18] 《尚書·帝命驗》。
[19] 《春秋·元命苞》。
[20] 《易緯》。
[21] 《春秋·保乾圖》。

《真三國無雙OL》中的緯書

分類

緯書屬於輔助道具。

效果

緯書的效果為:戰鬥後獲得的義變為通常的2倍。

合成

目前暫時無法合成緯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