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棗

緬棗

緬棗是一種中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緬棗
【別名】
滇刺棗、西西果、酸棗、馬典西西果、理棗皮、嗎點(傣族名)
【拼音名】
Miǎn Zǎo
【英文名】
Bark of Indian Jujube
【拉丁名】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藥材基源】
鼠李科植物緬棗的樹皮及果實
【出處】
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植物形態

常綠小喬木,高3-6m。樹皮粗糙,紅灰色。
小枝有短柔毛,老枝紫紅色,有2個托葉刺,1個斜上,另1個鉤狀下彎。
葉互生;葉柄長約1cm,被柔毛;葉片紙質,卵形,長圓狀橢圓形,長2.5-6cm,寬1.5-4.5cm,先端圓,稀銳尖,基部近圓形,稍偏斜,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有光澤,下面被黃白色絨毛;基生3出脈。
短聚傘花序腋生,花黃綠色,兩性,直徑約4mm,短梗,萼筒和裂片密被黃柔毛,宿存;花瓣5,長圓狀匙形,綠黃色,基部具爪;雄蕊5,與花瓣近等長;花盤厚,肉質,10裂,中央凹陷;子房上位,球
形,2室,花柱2淺裂或半裂。
核果長圓形或球形,長1-1.2cm,徑約1cm,橙色或紅色,熟時變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果梗長5-7mm,被短柔毛,種子1-2顆;中果皮薄,木栓質,內果皮厚,硬革質。
種子寬而扁,長6-7mm,紅褐色,有光澤。
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丘陵、河邊濕潤林中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
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福建、台灣、海南有栽培。

採收和儲藏

樹皮:秋季採集,除去外皮,曬乾。
種子:果實成熟時採摘,除去果肉,曬乾。
果實:果實成熟後採摘,曬乾。

藥用部位

樹皮、種子、果實

性味歸經

【性味】
性平,涼;味澀,微苦。
【歸經】
脾經

化學成份

樹皮含多肽生物鹼:滇刺棗鹼(maurtin)A、B,安木非賓鹼(amphibine)D,歐鼠李葉鹼(frangufoline)。

藥理作用及毒性

【藥理作用】
1. 興奮子宮作用:葉和莖的煎劑對離體大鼠子宮有顯著興奮作用;
2. 舒張血管作用:在大鼠後肢灌流試驗中能舒張血管;麻醉狗靜脈注射能降低血壓;對離體豚鼠迴腸及蟾蜍腹直肌無明顯作用。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 前述煎劑1g/只,2隻鼠於24小時內全部死亡。

功能主治

樹皮:消炎止痛,收斂止瀉。用於腹瀉,腸炎,痢疾;外用於燙火傷。
種子:寧心,斂汗。用於虛汗,煩躁,驚悸失眠。
果實:固氣,安神,久服令人目清延年。
西雙版納傣族將樹皮外用治香港腳,糞毒癢,爛瘡,燒燙傷。德昂族用種子治高熱驚厥,腸炎,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
煎湯,6-9g。
【外用】
適量,浸酒塗。

附方

治燒傷、燙傷:緬棗樹皮50~60%酒精浸出液,外塗傷部,第一日塗四次(乾後再塗),以後每日一次,不須包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